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貧富懸殊的原兇

十月二十七日

直到今天看報紙仍然有專欄討論,兩星期前曾特首於發表施政報告翌日,上電台與市民直接對話做秀(phone-in show)時被一位嚴小姐質詢,為什麼她身為醫生,男朋友是專業律師,兩人的收入加起來都無法在港島負擔一層樓,以具體實例描繪出一個香港獨有的現象或問題,即時成為城中熱話,令許多人從不同角度提出種種觀點,煞是熱鬧!

  • 特首的回應大意是豪宅的價格雖然節節上升,但香港整體平均樓價仍維持在HK$4,000的呎價水平,一般市民理應可以負擔(他這番說話被市場理解為政府不會出手干預樓價,即時刺激樓價飊升,近期才補鑊,提出減低豪宅的按揭成數);
  • 有人認為嚴小姐言過其實,兩位專業人仕的月薪不會少於八萬,負擔一層六百萬的物業(大約相等於太古城700 - 800呎單位)應該綽綽有餘;
  • 有人因此對內地人來港置業,把樓價扯高,影響民生,深表不滿;
  • 有人認為時下年青人太短視,置業是人生大事,需要儲蓄十年付首期,實屬正常,無須大驚小怪;
  • 有政客襯勢提議復建居屋,押抑樓價;
  • 有人感概為什麼從前的香港人事事靠自己雙手,現在什麼都去問政府,社會又怎能有進步?
  • 今早的專欄取笑嚴小姐為「無殼金牛」……


各方人士從不同角度分析事件,觀點大都十分有水平,讓我也來參予,把上星期和管理層同事吃飯時的感慨作較詳細的解說。

80年代首次置業,以入門500呎單位為基準,大約HK$400,000,是兩位剛大學畢業的年青人(不一定是專業人仕)月薪的40倍。現在相類似的單位大約HK$2,000,000,除以相同的40倍約為HK$50,000,很明顯現時兩位剛大學畢業的年青人,月薪甚少能夠達到HK$50,000水平,這個一點都不科學化的比較,目的只為指出時下的年青人想進入樓市的話,的確比他們父母當年困難,沒法進場而樓價年年上升的話,他們只會被越拋越遠,難免令時下的年輕人望門輕嘆,這就是為甚麼我用開玩笑的語氣問同事:「如果你告訴在學子女,努力讀書,將來出人頭地的話,能夠在柴灣或南丫島置業,你認為這目標吸引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難怪時下的年青人不肯努力讀書,因為即使成功也不可能負擔一層港島像樣的物業。」我看這是一個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 的問題,不好好處理只會令本來已經相當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加深激化,面對不斷上漲的樓價,你又會看到什麼危?什麼機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