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婚姻殺手

三月三十日

Malcolm Gladwell在他一本十分受歡迎的書"Blink"中提及華盛頓大學附近的一間愛情實驗室(love lab),實驗室的負責人John Gottman自八十年代開始,錄影超過三千對夫婦的日常生活對話,憑表情和言語反應,把雙方每秒的情緒變化歸納為二十種類,包括輕視(contempt)、憤怒(angry)、抱怨(whinning) ... 等等,一段十五分鐘的對白約可轉化為一萬八千個情緒代號;此外夫妻對話時的身體反應亦被監測,包括心跳、體溫和身體擺動的幅度,經過反覆的驗證,John Gottman能夠憑兩夫妻隨便的一小時對話,經數據輸入他研發的方程式計算,便能測定他們十五年後的婚姻狀況,準確度達95%,如果只有十五分鐘的對話,準確度仍然能夠維持在90%,他們嘗試把觀察對話的時間縮短,發現只要觀察三分鐘的對話已經能夠相當準確預測,十五年後這對夫婦是否仍然能夠維持這段婚姻關係。

John Gottman終於在作者的窮追猛打之下,透露他發現夫妻之間最致命的並非互相批評和指責,而是「輕視」對方;互相指責,雙方的地位仍然平等,把無法忍受的事情告知對方,目的無非為改善關係,延續婚姻;相反「輕視」或者更嚴重的「不屑對方的所作所為」,雙方的地位顯出高下有別,存有厭惡和割席的意味,蓄意把對方孤立,河水不犯井水,Gottman認為被所愛的人輕視是天下間最痛苦和最難忍受的事,這種錐心痛楚甚至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某些負面情緒例如女性較輕易出口傷人,而男士較傾向充耳不聞,冷待對方,但輕視是中性的,沒有性別的分歧,男女都會輕視別人,亦同樣會感受到輕視的傷害。

想深一層,傷人的言語往往隱含藐視或蔑視,難怪一出口便像射出去的箭,難以挽救。

輕視是婚姻殺手,但職場上的輕視,殺傷力又如何?香港一位地產代理界的教父級人馬,三番四次在公眾場合,坦白承認他公司聘用的地產代理只顧促成交易,收取佣金,根本不會顧及買家和賣家的利益,因此他唯有盡量把資訊免費在網上公開,避免顧客太倚賴地產代理,潛台詞對自己公司的員工和整個行業的從業員極盡侮辱之能事,令外人誤會所有地產代理的從業員只顧唯利是圖,亦間接速成行業監管機構的出現,最奇怪的是他的員工和顧客都似乎並不在意他的輕視,如常工作和光顧,奇怪!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一不離二

三月二十九日

今天和幾位剛為人父母的舊同事吃午飯,話題當然觸及生第二位小孩的利與弊,從不同角度分析,也十分有意思,希望對準備或已經為人父母的你有點幫助。

生第二名子女的好處:

1. 較年長的一位兄姊會幫助照顧和陪伴幼小的弟妹,父母的擔子反而減輕,這點我同意,我兩個女兒特別親近,小時候,大女總喜歡替妹妹打扮,不同的服飾配搭,再加面上誇張的化妝,一玩便花幾小時,長大後,雖然各自擁有不同的生活圈子,但一踫面便無所不談。

2. 獨生子女因缺乏機會和別人相處,較難掌握人情世故,不利將來建立人脈網絡。

3. 獨生子女缺乏一位或一位以上的全天候玩伴,童年難免較為孤獨,我外子童年獨自成長,聽見我形容童年時四姊妹的頑皮倒蛋往事,羨慕不已。

4. 兩位或兩位以上的玩伴總會互相鼓勵,做一些一個人無胆無癮做的事,我的小女幾年前已經懂煮簡單的飯餸,每次我和外子星期天外出吃飯,她都會高高興興地煮飯和姊姊一起吃,年多前姊姊到澳洲留學,她再也提不起興趣煮飯給自己一個人吃了。

5. 獨生子女長大後,家中的事只能由他獨力承擔,不像我們這一代,家中萬事都可以相相量量,我和姊姊都曾經帶對方的子女外出旅遊,一方面增添小朋友的樂趣,亦可讓另一對夫婦有喘息的機會,大家庭熱鬧,樂趣特別多。

生第二名子女的弊端:

1. 照顧家中唯一的小孩已經筋疲力盡,無力再多照顧一名小孩。

2. 帶大第一名子女已花好幾年的時間,實在不願意再多花幾年時間帶大另一位小孩。

3. 一位小孩可以得到父母100%的關注,兩位小孩各得50%,三位小孩,每位只能分得33.3%,如此類推 ... 但每位小孩都希望得到父母百份百的關注。

歡迎提供其他的觀點,但按以上的論據考慮,我暫時認為生兒育女應該考慮:如果沒時間沒精力照顧兩位或兩位以上的小朋友,倒不如考慮不要小朋友,獨生子女太可憐,同意嗎?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釋放壓力

三月二十六日

每天寫博文,有壓力!怕貪玩,沒剩餘的精力時間寫作;怕題材不吸引,無法引起共鳴;怕文筆太拙劣,詞不達意;怕白字連篇,怡笑大方;怕你們太忙太慮,看見一大篇文字,便打退堂鼓 ... 因為有壓力,我更用心構思和落筆,務求用最舒服的方式和你在工餘時聊聊天,增添點樂趣;我不但不怕壓力,還挺喜它使我集中精神力量把事情做得更好,反而害怕好像現在的無壓狀態,因為「人無壓力輕飄飄」,老覺得有點混沌。

對壓力情有獨鍾,可能因為我從未試過因壓力太大而產生生理反應,上星期看我偶像蔡東豪的文章,才知道他因為莫名的壓力,影響免疫系統,患上難治的眼疾(五官中,我最怕眼睛毛病,因為會影響我至愛的閱讀、看電影和旅遊),他因病渴望了解自己的病情,努力翻查壓力有關的研究,以他的識見和能力,居然找不到甚麼具體的理論和分析可供參考,又一次肯定我的想法:人雖然懂得開山劈石,甚至上太空,卻對人類貼身的問題認知極為有限。

均富會計師行(Grant Thornton)今年國際商業報告(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port 2010),綜合三十六個經濟體系和七千四百名私人企業主管的問卷,發現壓力和地區的經濟表現關係密切,西班牙和希臘的企業主管,面對經濟衰退,現金流緊絀,肩負領導公司全體員工的渡過難關的重責,難免感覺份外沈重,最令人奇怪的是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的中國、越南、墨西哥、印度和土耳其,企業主管的壓力亦瀕臨精神崩潰的邊緣,可見太極端的環境,不管好壞,都同樣帶來令人難以招架的壓力。

報告的另一個啟示,壓力和每年放大假的日數成反比,請參考圖,顯而易見丹麥、瑞典、荷蘭和芬蘭的企業主管每年放假約22至24日,壓力較少,另一端的中國、越南和墨西哥,年假約6至9日,壓力相對超標,看來蔡東豪以放長假來解決自己的壓力問題是對的,如果你有相同的煩惱,可考慮借鏡他的方法—放一次長假或頻繁地放短假來釋放壓力。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如何齊家?

三月二十五日

近期看太多電影,奧斯卡和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電影我都不願錯過,不怕過份密集,只怕太多好戲過後便是空檔,沒好電影的日子,太空虛了!

前天看新加坡電影「藍樓夢斷」(The Blue Mansion),充滿新加坡式的黑色幽默,故事大綱:

菠蘿大亨白手興家,富甲一方有權有勢,穿一身黃袍走入飯廳,看見子女聚首一堂,原來都是為了自己而來——參加自己的喪禮!死得不明不白,所以陰魂不散,流連於藍色大宅,實行逐個捉,才發現家族中人爾虞我詐各懷鬼胎,爭產爭寵爭風呷醋,秘密層層疊疊,每個人都有可能是殺死自己的兇手。星洲知名劇場導演魏銘耀十年磨劍拍出電影第二作,全片在檳城古蹟張弼士故居取景,把南洋華人權貴社會人心百態搬到放大鏡下,揭開藍色富貴門之迷。

原以為電影的橋段是發生在類似何博士(何鴻燊)家族背景下的偵探故事,各房為保利益出盡狠招,為這終極鬥爭奮力一戰,誰知主線家庭十分簡單,一對父婦加三個子女,長子和次子已經成家立室,幼女仍然小姑獨處,三兄妹中亦只有次子對父親遺留下來的生意家財有興趣,其餘兩位較喜歡離家獨立生活,的確出人意表。

菠蘿大亨生性霸道,說一不二,加上事業有成,更形自我膨脹,唯我獨尊,漠視身邊所有的愛好和意見,令他三位子女苦不堪言:長子十分能幹,但天生喜歡男生,當然無法向父親表白,為滿足父親甚至娶妻生女,他妻子愛他,明知他是同性戀,仍然願意陪他遮瞞父親,可惜鬱結難抒,年紀輕輕便了結自己生命,長子大受打擊,離家避走倫敦,埋首音樂,不管家族生意;次子追隨父親多年,無論如何努力工作,一直被投閒置散,深深不忿,父親突然離世的前幾天,曾向一家大小宣佈把公司的股權一半分給太太,另一半給長子,次子甚麼也沒有,令他陷於瘋狂,他恨父親、恨自己、恨身邊所有的人 ... 他逃避,他包二奶,建立一個避難所,令自己能夠暫時忘卻現實的難堪和打擊;幼女是菠蘿大亨的掌上明珠,所以她喜歡的任何男士,她父親都認為配不起她(電影中她慨嘆父親當然無法為她找到一個最好的丈夫,因為他根本從來都不了解自己的女兒),她因為不能和所愛的人共同生活,雖生猶死,為麻醉自己的痛覺,她酗酒,不能自拔。

一個有心有力,對子女處處愛護有加的父親,為甚麼竟然令三位子女的生活悲慘如斯?作為觀眾的局外人當然能夠輕易指出他不該過份自信,全盤否定子女的愛好和夢想,把他們一個個推入死角,頻臨崩潰;但現實生活中,誰能指出我和你的錯?

要提升商業知識,市場上充斥太多的學術研究和課程可供選擇;商業決定,可通過開會,集思廣益,精密計算才作決定;為甚麼當我處理家庭問題感到不足時,找不到可供參考的文獻或可以討論的平台?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失婚婦人童話

三月二十四日

今天又是另一個繁忙的日子,合指一算,應該又要深夜才能回家,唯有改變習慣早上寫博文。

童話故事的英語是fairy tale,直譯該是神仙故事,相信含有不真實,又或者是劇情或故事不可能在現實生活出現或發生,所以成人童話的意思該是「成人幻想故事」。

電影「複雜關係」(It's complicated)正正符合「失婚婦人童話」的條件,如果你未有機會看,以下是yp.com.hk/movies的網上電影簡介:

故事大綱 : 《玩轉男人心》《緣份精華遊》編劇及導演蘭茜美雅絲秉承上幾套電影的浪漫幽默風格,在新作《複雜關係》大寫熟男熟女的微妙感情關係,風趣抵死再次令人拍案叫絕,電影更獲提名今屆金球獎音樂或喜劇類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劇本。十年前,阿珍﹝梅麗史翠普飾﹞因傑克﹝艾力寶雲飾﹞另結新歡愛麗詩而被拋棄。十年後,阿珍事業如日方中,盡情享受單身生活──孩子長大成人,餐廳生意蒸蒸日上,與傑克關係友好。誰知參加兒子畢業禮的旅程,竟使平靜美滿的生活起波瀾……她和傑克重新撻著,變成傑克和愛麗詩的第三者!關係好複雜?未算!失婚的室內設計師阿當﹝史提夫馬田飾﹞漸漸鍾情於阿珍,展開猛烈追求,傑克也不甘示弱,屢屢向她示愛……四角關係真係剪不斷理還亂,舊愛、新歡,阿珍到底會點揀?

十年前傑克放棄家庭,放棄阿珍,放棄三位十多歲的子女,和一位年輕和身材出眾的女士另外建立家庭,阿珍獨自撫養三位反叛期的子女,建立自己的事業,還要不斷接受心理輔導/治療,平伏這段失敗婚姻帶來的傷痛,十年後一次偶然的機會,阿珍和傑克單獨相處,一起聊天喝酒,酒醉後上床,因而令傑克再次迷戀阿珍,很難相信一位年過五十的女人,能夠在床上令一位十年前已經厭她太老的男人重新迷戀她???即使真的出現也只可能是稀有的個別事件吧!

憑表面觀察,有些男士的確很喜歡年青貌美的女士,不斷地另結新歡,一位比一位年青,一位比一位漂亮,何博士和劉鑾雄可以說是其中的表表者,無論他們當天如何鍾愛太太、二奶、三奶和四奶,一旦她們「色衰」,因他們個人的偏好不得不「愛弛」,繼續尋覓合付他們胃口的年輕女士,直至他們身心都不能再承受為止;男士對年過五十的女士應該很難動色心吧!陳振聰之所以能夠賺大錢應該也是基於這個原因,你同意嗎?

正正因為現實生活不可能(客觀點是接近不可能)出現年華老去的失婚婦人在床上重奪前夫,「複雜關係」這失婚婦人的童話的確大快所有失婚婦人的心,電影中的傑克為了尋找機會與阿珍偷情,不惜重演十年前的一幕,托詞外出幽會,浴室中偷偷打電話,嫉妒阿珍可能另有情人 .... 最終傑克因為與阿珍的婚外情導致他的第二段婚姻失敗,不單「剃人頭者,人亦剃之」,最重點的是被剃頭的人能夠反敗為勝,盡情剃去剃頭者的頭毛,阿珍更瀟灑地選擇放棄傑克,讓他承受不忠的後果,她卻以勝利者的姿態和條件更好的阿當大談戀愛,相信失婚婦人看這部電影,必定對前境充滿希望和信心。

畢竟要戰勝一場不可能的仗,靠的或許就是這一點點的阿Q精神。

lazy and busy

三月二十三日

今天下午和舊同事吃飯,他們問我近況如何,我答:「lazy and busy」,的確忙碌+懶惰是近日的生活寫照,就以今天為例,起牀、吃早餐、看報紙、梳洗、外出吃午飯、購買一些家品、購買製造果醬材料、換車牌、回家做果醬、計算當天的股票市值、外出吃晚飯、看九時半電影節的特備電影,回家已差不多十二點,你看我忙得連寫博文的時間也沒有,但又好像沒完成了甚麼,是不是又懶惰又忙碌,太慮,就此收筆。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捨本逐末

三月二十二日

小女兒今年會考,為備戰這四月底開鑼的公開試,現正密鑼緊鼓應付校內的模擬試(mock exam),昨天她坐在書桌前一整天,努力做過往的試題(past papers),可能時間已經相當緊迫,她罕有地關了電腦(這羣八十後的新人類,自小多元化:msn,forum,電郵,聽歌和讀書同時發生,絕少專心做一件事),揮筆直書,有點如箭在絃的感覺,我這另類媽媽怕她辛苦,怕她吃不知味,怕她不快樂,怕她不懂控制壓力,怕她不能持久作戰 ... 在傍邊想盡辨法,終於找到一間餐廳供應小女的至愛—西班牙海鮮飯,邀請她跟我們一起外出吃飯,她一方面很希望考試前完成她計劃中的舊試題,但另一方面又極渴望品嚐這突如其來的美食,魚與熊掌,無法兼得,反而增添她的壓力 ... (我從來都不懂做個好媽媽,幸好她們只有一個媽媽,無比較之下,儍儍地認為我好)

準備會考的溫習當然是求分數了,相信小女兒有計劃地讀書和做舊試卷,目的當然是提升應試能力,爭取最佳的會考成績,我當然欣賞她的努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我的介入是因為我認為她把完成舊試題視作溫習的目的而非手段,我不願意看見她為完成既定的舊試題而忽略了保持心情輕鬆和身體健康,因為多做一年的舊試題不一定影響成績,但無精打釆的狀態卻一定有礙臨場發揮 ... 經過一番的唇舌,她終於放棄完成計劃,跟我們外出吃了一頓西班牙海鮮飯和美味的甜品,心情好轉,我祈禱她今天不要考得太差,否則她只會又一次怪我教唆她耽於逸樂。

對她可能「捨本逐末」十分敏感,因為自己常犯相同的毛病,為目標訂下計劃,可能太沈醉於完成計劃,目標慢慢變得模糊,例如我兩夫妻努力工作為建立較佳的經濟條件,令女兒的生活豐足,但卻因此分不出足夠時間陪伴她們成長;又例如訂立獎金制度為鼓勵銷售,但卻因條件太多太繁,令銷售同事望而生畏 ... 所以常常提醒自己做任何事都必須目標清晰,時常準備為達目標調整計劃,當然亦希望你有空也想一想:工作的目標是甚麼?養兒育女的目標又是甚麼?結婚的目標是甚麼?...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常態與狀態

三月十九日

前幾天(三月十五日的博文)曾提到我博士論文研究人的情緒,剛開始的時候,最困惑的是情緒和性格的關係,因為不同性格的人往往對同一事物,觸發不同的情緒反應,例如上級的替換,喜歡經歷新事物的人(Openness to experience),情不自禁為「新人事,新作風」充滿期待,倍感興奮;相反情緒敏感的人(neuroticism)泰半悲情,相信不管任何人作統帥,都不可能把他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繼續悲情;此外性格的偏向性亦會影響情緒的波動性,例如有良心,負責任的人(conscientiousness)往往心境平靜,處變不驚,但情緒敏感的人(neuroticism)一般反應激烈,小小事都彷彿天要塌下來的樣子;情緒和性格的確密不可分,但卻又不盡相同。

經過老師的指引和廣泛的閱讀,才明白性格是常態而情緒只是狀態,換句話:面對無理指責感到憤怒,又或者聽見稱讚感到飄飄然,這都是情緒反應,未經思考或過濾,最直接和自然的反應,情緒只是一時之間的狀態,因為經歷一段時間後,可能明白當時認為無理的指責,原來事出有因,又或者讚美之詞只為促成銷售並非真心,情緒因而作出180度的轉變;另一方面性格卻是常態,情緒反應只要性格的其中一種表現,因此評定一個人的性格必須經歷長期的觀察,最好能夠在不同場合,不同刺激下,觀察這人的反應和感想,才能作出較中肯的分類。

從前相信觀人於微,常常妄想見微知著,眼見某人在某種環境下說過一句話,便武斷地認為他是甚麼性格甚麼人,再從自己既定的潛望鏡,搜尋支持自己看法的「事實」,現在回望才嚇然發現當時的我實在幼稚得可憐,單憑一個片段,一時反應來判定別人,如果準確的話也只是幸運,命中率低於百份之一,當然立即改正,但仍然對以往錯誤歸類,「誤將好人當賊扮」的同事深感抱歉,只怪自己開竅太遲,平白錯過了好些有性格有趣的朋友,唉!


p.s. 心理學家曾經把所有描述性格的形容詞仔細分析歸類,認為性格可籠統分為五大類:

1. Openness to experience (對經驗持開放態度)
2. Conscientiousness (有良心、負責任)
3. Extroversion (外向型)
4. Agreeableness (親和型)
5. Neuroticism (情緒敏感)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服從權威

三月十八日

同事報料,公司高層人事調動,並提及我上年十一月三十日至十二月四日的「妃嬪與宮婢」系列的連環博文,剛剛翻看,發現的確漏了描寫改朝換代時妃嬪如何自處,老實話我未有機會仔細觀察,無法憑空想像匯報,你比我幸運遇上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想像中驟失依傍的妃嬪們必定芳心大亂,急於再覓新主子,一切以往的堅持,亦因主子的更替,忽然「覺今是而昨非」,好戲連場,未能一睹這一場「無頭雞尋新主人」的一幕,深感遺憾,離職兩個多月,第一次後悔走得太早,平白損失這一生難得一見的混亂場面,實在可惜!可惜!

仍然把我視作朋友的宮婢們,務必代我打聽觀察,之後還得花時間描述詳情給我聽,滿足我的好奇心和提升我對政治認知的級別,可以嗎?

突發新聞報導完畢,回到我本來的話題「服從權威」,早上新聞報導法國電視台播出一個頗具爭議性的遊戲節目,要求參加者負責懲罰另一個答錯問題的觀眾,參加節目的兩位觀眾,一位擔任「學生」回答主持人讀出的問題,另一位參加的觀眾擔任「老師」,負責查核「學生」的答案是否一如自己手上的答案紙,答對就讓「學生」繼續,答錯便要按動控制器電殛「學生」,以示教訓,電殛由45伏特開始,隨著錯誤的次數,電壓漸漸上升,「老師」能夠看見「學生」,每次電殛都會看見對方愈來愈痛苦的表情和愈來愈淒慘的呼叫聲,據報導百份之八十的參加者會按指示繼續施行電殛,直至「學生」毫無反應為止;聰明的你當然已猜到扮演「學生」的那位並非觀眾,而是出色的演員,他的電殛反應只是演技,根本沒有通電。

測試內容非電視台始創,純粹抄襲1963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為研究「服從權威」設計的其中一個測試,一般情況下100伏特的電力便足以致命,但百份之九十被測試的人在教授的指令並保證無須承擔任何後果的情況下,會繼續電殛至300伏特,如果教授身穿白袍,百份之六十五的「老師」會電殛至450伏特,結果令人震驚!大部份人都會不自覺地屈服於權威,做出違背意願和良心的事。

服從權威本身沒有錯,錯在盲目服從,千萬不要把專家、專業人士、長輩、上司 ... 的話視作指令,照單全收,不管寐了良心或是犯了法仍然執行,我看過許多案件下屬按上級指示簽署不恰當的文件,最終琅璫入獄;權威人事可能某方面比你和我稍勝一籌,但並不代表他們不會出錯,盲目依從相當危險。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病很痛苦

三月十七日

今天抱恙,喉嚨發漲,連吞口水都感痛楚,全身的肌肉和骨骼都輕微發痛,只是不適,不算甚麼大病,但平日迫使我一刻不停的精力,今天好像突然消失了,人變得呆滯,希望吃兩服中藥後便能痊癒。

人生四苦「生老病死」,佛教認為人生所有苦難根源於「生」,所以生是四苦之首,但人生多姿多采,我不認為「生」有何苦;如果能夠「老」當益壯,「老」而彌堅,做個不會負累別人的健康「老」人,天天享受生活,我不認為是苦;「死」把親近的人硬生生分開,未亡人的確傷心欲絕,但「死」去的人沒有感覺,我也不認為「死」很痛苦,唯獨是「病」真的可以很痛苦。

相信你和我一樣都試過頭痛或肚痛,痛得嚴重時,一分鐘都很難捱,只要能夠減少痛楚,明知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都願意不惜一切嘗試,想像中痛症最苦,日子最漫長最難過;昏昏沈沈的病,終日在清醒和睡夢的邊緣徘徊,想想亦令人沮喪;吃藥更苦,西藥副作用大,藥物殺掉病源,亦殺掉體內許多正常的細胞,中藥雖然副作用較輕,但味道苦,療效慢 ... 無論甚麼「病」都苦,分別只是程度,大病大苦,小病小苦,無病不苦。

為甚麼人會病?聽說是提醒我們善待自己的身體,那為甚麼我工作很忙的時候,很少生病,反而現在時刻善待身體,竟然會病?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我不怕開口求人了!

三月十六日

我很怕開口求人,不是怕被拒絕,反而是怕讓對方添上不必要的麻煩。

上班的時代,生活極其忙碌,周日故然忙於上班上學,一刻不停,周末更加爭分奪秒,照顧自己、照顧家庭和參加朋友的聚會,還要偷點睡眠時間趕做功課和看看書,忙得頭昏腦漲,朋友的請求如果不能第一時間處理,便很可能消失在過份忙亂的生活中,過後偶然想起,常責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吝惜舉手之勞,萬分難受,因此推己及人,很害怕令朋友添煩添亂,久而久之,慢慢習慣事無大小盡量自己處理,不輕易求人,原以為這只是小數窮忙族的習慣;上星期看電影「歲月神偷」,發現主線的家庭,無論遇上多大的難題,包括颱風吹倒居所、兒子患癌症、警察苛索黑錢,夫妻二人只會咬緊牙關,互相扶持,一步「難」一步「佳」的走下去,即使把結婚介指典當買血救兒子,也絕不輕易求人,聽說這是八十前的情操,真的嗎?

人是羣體動物,各有所長,各有不同的人際網絡,朋友間互相幫忙應該是順理成章,除了我認為「忙」以外,還有甚麼原因令八十前的幾代人那麼怕開口求人呢?

早一陣子,香港財政預算案發佈的第二天,曾俊華上電台接聽市民的電話,我一連聽了他和三位聽眾的對話,不約而同地三位發言的市民,第一句便問財政師如何可以幫助他們的苦況,令我大感奇怪,憑問題的內容推測,開口求助的包括八十前後的港人,難道社會真的變了?要求別人幫忙的人,語調非常迫切,咄咄逼人得有點像向財爺討債,令人生厭,上周末看信報王迪詩的文章,她概嘆現代人求人不懂分寸,不講禮貌,真的嗎?

如果都是真的,我應該非常感恩,因為身邊的朋友,總是客客氣氣的互相幫助,不單只是幫小忙,好像Bernard Lee他不厭其煩,幫我統籌成都物業的裝修,找工人,驗進度、買傢俬、買電器,真令人感動!真的,我身邊貴人多得很,他們令我明白互相幫助的親切和可貴,現在我不怕開口求人了!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你今天心情如何?

三月十五日

看來東西有別只是小眾話題,暫且停一停,有機會再分享。

前幾年我最喜歡研究人的「情緒」,仍然考慮應否繼續的博士論文,主題亦是「情緒」,因此看了不少有關情緒的理論和研究,其中有關情緒對整個機構的影響,雖然只是起步階段,仍然有參考的價值。

人每時每刻都受情緒影響,坊間認為精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高下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成就,但據學者研究,現今量度情緒指數的所有問卷,尚未有任何一套的可信程度達到標準的,因此學術界對所謂的情緒智商仍然存疑,有待進一步的核實。

雖然學界仍未相信情緒智商的存在,但經多年努力研究,他們初步得出以下的結論:

1. 情緒具感染性:個人的情緒會隨面部表情,說話內容和聲調傳染身邊的個人,甚至社羣,愈和諧的團隊,感染力愈強,所以團隊中的成員該留意自己的情緒,別讓負面情緒感染他人。

2. 正面情緒帶來較佳的工作表現,透過情緒感染,正面的銷售人員據統計營業額較高;另外研究亦發現一個團隊領袖的情緒,不管是好是壞都會直接影響個別隊員和整個團隊的情緒;如果團隊的工作表現取決於高創造力、有效的決策和互利互惠的工作環境,正面的領導者情緒確會帶來較佳的團隊表現。

3. 正面情緒對培養創造力十分重要,因為人只有在感覺安全的時候才願意離開保護罩,嘗試和提出非傳統的想法和做法。

4. 研究證實員工感到快樂的期間,缺席率較低。

5. 研究發現當一個情緒正面的員工遇上令人沮喪的工作環境時,較大機會離職;相反一些情緒較負面的員工,反而更能忍受負面的工作氣氛。

6. 工作環境內的無私行為(如:清理公共的工作間,提醒其他部門的同事)和正面情緒的關聯性很高,換句話:愈開心的工作環境愈能培育無私的工作行為。

7. 但正面情緒並非萬能,研究顯示正面情緒令人鬆弛和較勇敢,相反負面情緒令人嚴緊和謹慎,對於決策和談判似乎正負面的情緒同樣重要,因此尚無結論。

可能你認為這些結論只是老生常談,但通過研究把老生常談的信念去蕪存菁,正正是學者的責任。

我比較貪心,常常希望明白人為甚麼有情緒?情緒的作用是甚麼?據說情緒能透過適度的控制和宣洩便能保健康,但甚麼是適度?沒有情緒的話,人會變成怎麼樣?情緒和理性是否對立?市場情緒由甚麼主宰?退休前很想知道如何可以通過情緒提高生產力?現在最想知道:如果追求快樂是人生目標,為甚麼不直接研究如何可以令人快樂,打針吃藥會否更直接有效?但看過以上的研究結論,可能你會明白,目前對情緒的認知水平,距離解答我心中的問題仍然很遠很遠。

常常奇怪:人類花許多時間精力研究太空,但為甚麼對自己每天真真實實感受到的情緒所知如此有限?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百花齊放

三月十二日

已經構思的題目,在這段無事忙的日子,竟然拖到最後一分鐘才完成,認真失敗!再三反省,發現做事拖拖拉拉,並非動力不足,純是力量不集中、沒計劃,隨意做一些方便的事,不自覺地把該做的、有時間性的推後,難免仍然自覺頹廢,退休生活仍然有許多進步的空間,還未掌握如果平衡隨意和目標,趁退休試用期還未滿,應該繼續努力、努力。

回到東西有別的話題,宗教是另一個東西方分別較大的層面,西方的宗教基本上是具排他性的,他們相信的神不單是獨一無二,創造天地萬物,最重要的是祂是世上唯一的真神;西方的傳統是政教合一,皇帝的權力由神賜予,就是所謂的「君權神授」,教會教皇的地位比皇帝更高,一個國家只能接受一個權力中心管理,一個權力中心以往就是指一個皇帝,一個皇帝意味只有一個宗教,所以西方人的信仰一貫容不下另一種想法,另一種可能性,可能基於這種傳統,總感到西方人追求的許多價值觀如民主、人權、甚至近年的環保都十分霸道,彷彿不容置疑,亦不能稍加修改。

東方的宗教剛好相反,儒釋道各種宗教相處融洽,同一間廟宇內供奉不同宗教偶像非常普遍,家中拜祖先、拜佛、拜觀音、拜黃大仙、拜土地完全無問題,原因中國皇帝的地位大大高於教會,政治和宗教基本上是兩個完全獨立的系統,中國流行的儒釋道,三種宗教都同時具備非常迷信的一面和非常理性的哲學部份,不論儀式、節日和對生死的解說,都百花齊放,令人著迷...

噢!我沒宗教信仰,言論可能冒犯信教的你,原諒我仍未得福,仍未開竅,多多包涵!

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趕絕還是並存?

三月十一日

前天提及東西方人士的價值觀有別,內容大有來頭,今天有關醫學的觀念,沒有來頭,純粹是自己看書本雜誌、平日的觀察和每事問的初步結果,並無系統,也沒有任何數據和研究支持,歡迎多加糾正,共同探索,一起長點知識智慧。

據知西方的醫學源出於解剖學,所以對人身體內的器官,形狀大小和位置特別有研究,外科手術尤其出色,缺點是死人身上沒有中醫所謂的「氣」,對器官與其他器官間的相互影響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中醫顯然較為重視,我不懂分辨中西醫學的高下,但對醫學基本概念的差異十分有興趣,因為人常常不自覺被自己的思想框架限制,走不出死胡同,解決不了問題,感到困惑,因此多吸收新觀點,多層次的思想,常常檢視思想的盲點,的確有助思維。

回到中西醫學的話題,讓我舉一個例子論述;西方醫學認為癌症是"由控制細胞生長增殖機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 癌細胞持續生長而不受外在訊息調控,可能是原本失活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將細胞導入到癌變狀態,但主要還是因為一些與控制細胞分裂有關的蛋白質出現異常。"(維基百科)因此西方醫學主將把癌細胞通過外科手術、電療或化療把所有存在於體內的癌細胞徹底清除,經過多年努力研究,發展出許多有效但入侵性和損害性較低的療法,惟一不變的仍然是要把癌細胞完全消滅;中醫對癌症並不陌生,鬥爭多年,雖然醫療成效未必能夠和西方醫學相提並論,但有趣的是中醫治癌,目標不是趕盡殺絕,反而是想盡辦法控制腫瘤,不讓腫瘤壯大,因為中醫相信只要腫瘤停止增長,存在於人身體內,並不會影響正常生活;由此可見看法的差異,會影響解決方法的路向;中西醫的分歧正好令醫學界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增添進步和成功的機會。

近期閱讀一本書「癌症不是病」(Cancer is not a disease),原著作者名稱Andreas Moritz,我看台灣譯本,由原水文化出版,書本提出癌症是為了保護心腦等重要器官的救亡計劃,是一種身體自我保護的產物,我們要對付的不應該是癌細胞,而是移除令癌細胞過度成長的原因,癌症出現令病患者改變原來的生活,增加存活的機會,這個更新更深的治癌可能性,或許真的會帶引我們最終控制這世紀絕症。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退休生活其實可以很忙很充實

三月十日

退休生活其實可以很忙很充實,今天一整天都無法抽出一小時寫博文,甚至所有的電話聯絡全發生在街上,昨天承諾的東西方醫學的分歧唯有明天再續,見諒!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東西有別

三月九日

香港的優勢是東西文化薈萃,每天我們都接觸世界各地的新聞、產品(如食物和用品)和文化(如電影、音樂和書籍),但要具體說出東西方的異同,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一直對東西方基本的人生觀、宇宙觀和價值觀的差異超著迷,但礙於時間關係,只能零碎地搜集,從無系統性地整理所知所聞,現在嘗試在這裏和大家分享一些我過往學過的知識和自己的一點觀察,希望能夠引起你的興趣,一起研究切磋,增進大家對東西方差異的認識。

近期喜歡研究心理學(心水清的應該留意到,我最近愛看性別差異的書本和研究),就從心理學開始探討;Hofstede研究文化差異,總結出五方面,包括:

1. 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權力距離較少的地方如:澳洲、紐西蘭、北歐、愛爾蘭,權力分佈較平均,上司下屬、老師學生、父母子女的地位較接近,相互關係比較民主和協商性,下屬學生和子女較敢於發言,爭取自己的權益和指出對方錯誤的地方,相反權力距離愈大的地方如日本、中國、韓國和馬來西亞,下級表面只懂服從,明知上級出錯,都不敢當面指出(上年十月十三日的博文曾提及的委婉式言語交流,正正是權力距離較大的典型產物)

2.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個人主義較重的地方,一般人都不會害怕表現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喜好和意見;相反集體主義較重的地方,每個人都歸屬某種團隊如:家族、教會、公司、專業,行事做人往往必須符合團隊的標準,大部分人不惜違背個人意願,都必須保持團隊的聲譽

3. 陽剛和陰柔(Masculinity vs femininity):陽剛代表野心勃勃、進取、競爭和決斷,相反陰柔的文化偏向追求和諧的關係和生活質素,溫總理三翻四次提倡共建和諧社會,取向明顯

4. 風險規避(Uncertainty avoidance):風險規避較高的地方較喜好白紙黑字的規條,組織較完備,行事的計劃亦較詳細,相反風險規避較低的地方,人民較接受模糊的規條和指示,甚至享受箇中的彈性,「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人應該不太在意風險吧!

5. 長短時空的概念(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注意力集中在短期成效的文化,較注重個人的社會責任和「面子」,相反時空概念較長線的文化,重視未來,為建設美好的將來,不惜犧牲眼前的利益,認為堅忍和節儉才是美德。

很佩服這位荷蘭人的觀察力,他描述的文化差異,我大部份同意,知已知彼,和外國人周旋,必須明白他們基本的價值觀才能夠溝通、取得信任和進一步游說他們,只懂說一句別人不通國情,只為掩飾自己不通西方文化,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明天續談東西方對醫學的不同見解。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三月八日

今天是婦女節,相信你跟我一樣沒特別為這節日慶祝,老實話,我常奇怪為甚麼只有婦女節,沒有男仕節?沒有人類節?這節日的由來是甚麼?誰該慶祝?男仕抑或女仕?男仕為女仕慶祝抑或一羣女仕自行慶祝?該怎樣慶祝?究竟慶祝甚麼?

翻查網上的維基百科,發現婦女節只是簡稱,全名是「國際婦女節」,目的"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聯合國每年更會為國際婦女節訂立一個主題,今年的主題是「平等權利,平等機會,共同進步」,還發現年年的主題不同,詳情如下:

2009年:聯合起來制止侵害婦女的暴力行為
2008年:投資于婦女和女孩
2007年:終止暴力侵害婦女和女孩行為不受懲罰的情況
2006年:婦女參與決策:迎接挑戰,開創變革
2005年:兩性平等:建造更安全的未來
2004年:婦女與愛滋病毒/愛滋病
2003年:兩性平等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細看聯合國訂立的主題,國際婦女節可能並非為甚麼藉得高興的事慶祝,而只為爭取男女平等,時至今日不論中外,歧視女性的態度、行為和制度仍然是無處不在,實在沒有藉得慶祝的理由,我剛於二月二十二日至二月二十四日的博文把自己的經歷和感想記下,對這不公平的現象,我看不見出路,所以無法指出任何改善的辦法,和所有被歧視(可能因為膚色,身體殘障或年齡)的人一樣,惟一能夠做的就是自強不息,盼望終有一天能夠令歧視我們的一眾男女另眼相看。

不甘被歧視的姊妹們,在這「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日子,讓我分享一句有望扭轉乾坤的女性格言:"think like a man, look like a girl, behave like a lady, work like a slave",互勉之!

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一致槍口向外容易,精簡內部程序困難

三月五日

曾經於上年十一月十日分享我在「大笨象」這間一流銀行內「享受」過的九流服務,誰料今天在「小笨象」銀行遇到的經歷更笨更經典。

從前,我在「小笨象」銀行登記了一個網上銀行戶口,但種種原因已經沒有存取多年,上月到銀行存支票入已經「冬眠」的戶口,由於自動櫃員機不懂「解凍」,惟有排長長長的隊伍到櫃台「急救」,原本銀行因為節省電腦資源,把長時間沒有動靜的戶口從系統剔出,實屬無可厚非,身為顧客的我雖然呆站一小時等候銀行職員翻箱倒櫃,出盡九牛二虎之力為自己的戶口「復甦」,即使無聊之極,仍然對服務員盡心盡力,禮貌周周地成功存入支票,衷心感激。

滿以為「復活」的戶口應該回復正常水平,如常地上網查結餘,誰料無論如何都無法登入,今天剛好路過分行,便入內查詢,銀行職員聽完我的困難後,立即二話不說把密碼器(俗稱曱甴仔)拿走轉交櫃台後的同事,我如常地站在一傍等等等 ... 大約二十分鐘後,另一位職員找我,把密碼器還給我,並交給我一個銀行的電話號碼,要求我親自致電查詢,我奇怪既然是同一間銀行,為什麼他不能代我查詢,我清楚表達不願意把所遇到的問題說了又說,不希望聽著電話錄音的音樂等了又等,最最最怕電話服務員,因不能核實身份,要求我填表簽名,然後寄交銀行,然後再等等等 ... 銀行職員一再保證,他給我的電話號碼由職員直接接聽,而且通過電話已經完全可以核實身份,說得非常非常長長長,因為夾雜大量客套話、客套的助語詞和感激的感歎聲,惟有要求他陪我即場打他提供的電話,看看會否貨不對板,電話果然一如他描述,很快由職員接聽,也似乎對我的問題非常熟悉,才讓分行的職員離開。

電話的服務員要求我提供銀行戶口資料和個人資料以便核實身份,然後詢問我這網上戶口是否連結另一間有限公司的戶口,事隔多年,雖然已經忘記曾經貪方便把另一個戶口載入,經她提醒便告訴她另一間有限公司的名稱,她再問我另一間公司的戶口號碼,但沒法當場提供,她很抱歉未能繼續為我服務,我要求她把另一間有限公司的戶口從網上戶口删除,反正我只需要上網操作本來要求的戶口便可,她又再一次用極其禮貌的言詞解釋她的困難,我實在無計可施,惟有問清問楚,除了另一間有限公司的戶口號碼外,銀行還會否要求我提供其他資料才能夠為我提供服務?她一再保證絕對不會,並按我的請求,把姓名職位告訴我。

回家後,再次致電「小笨象」銀行,經過一輪手續,銀行職員終於查出我的網上戶口,因太長時間沒有使用,密碼器的內置時間和銀行主電腦的時間可能出現分歧,她會把銀行方面的記錄重設,半小時後便能順利再次運用網上戶口,終於解決了我的問題。

想爆頭也不明白這小小的電腦問題和「超煩」的保安程序有甚麼關係?分行職員又為甚麼不能沾手網上銀行的問題?所謂的程序除了製造不必要的麻煩給顧客和員工不必要的工序和壓力外,到底達到甚麼目的?莫非真的是「一致槍口向外容易,精簡內部程序困難」?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朋友

三月四日

小女的中學生涯尚餘下一天,下星期開始參加校內的會考模擬試,之後老師會用兩天的時間和他們回顧模擬試的成績和答案,然後各自各回家個別溫習,便正式應試,目前我還未感受到任何緊張的氣氛,反而眼見她對一羣共同成長,朝夕相對(朝上課,夕通過多媒溝通,包括facebook,msn和電話)的同學依依不捨,勾起我當年的情懷,中學和大學時代的同學,雖然未必能夠常常見面,尤其是我的中學同學大部份已經移民外地二、三十年,但久別重逢依然沒一點生疏,大部份都能夠成為終生的朋友。

生活圈子愈多的人愈多朋友,但友情的源頭不同,緣份也會有別,可能你也聽過:「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絕」(戰國策),如果你和我一樣發現某些當天對自己很熱情的人,忽然冷淡,或者可以從先賢名句中得到一點啟示;友情長短與交情深淺不一定掛勾,志同道合,相逢恨晚,故然重要,但要維持一段交情非淺的友誼,必須包含「真」和「實」,惺惺作態,曲意奉迎的「同道中人」,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遲早露出馬腳,唯有真性情才能交得知心友,「真」是軟件,「實」是硬件,朋友之間,關心和行動都同樣重要,「與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密必疏」,虛情假意的口舌服務(lip service),無法維繫深厚的友誼。

如果希望平日在酒會上、宴會中遇到的陌生人和工作場合結識的泛泛之交保持交談,甚至留下印象,我建議你先培養個人的興趣,成為某方面的專家;我的朋友中有喜歡紅酒(包括我外子)、喜歡足球,喜歡攝影、喜歡電影、喜歡電子產品、喜歡茶道,喜歡詩詞、喜歡書法(喜歡毛筆書法的外國人,更加有趣)、喜歡命理(煞有介事,贈幾句運程的,更能增添氣氛),喜歡吃,喜歡煮(能夠帶些自家製的成品和朋友分享的,更受歡迎)、喜歡氣功 ... 有研究的人發表有趣有見地的言論,往往令在坐各人獲益良多,提問不絕,聚會亦因為這些魅力十足的焦點人物生色不少,我常常認為興趣不單陶冶性情,還可以增添魅力,擴闊生活圈子。

如果你同意的話,別老是對著電腦電視,打機和八卦藝人的私生活,世上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多得很呢!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回頭是岸

三月三日

今天討論的題目可能有點敏感;無意製造麻煩給現在的管理層,純粹希望大家反省和討論,因為這對所有人都太重要了!

算一算:連上下班車程一併計算,你每天工作時數多少?10小時?你非常幸運,除去8小時的睡眠時間,還有約6小時自由時間,我一般的工作時數是15小時,減去吃晚飯和清洗的時間,每天差不多沒有自由時間,回想起來工作天我無法照顧家人,沒時間連絡朋友,更別妄想抽點時間培養興趣,真有點非人生活;每天忙忙碌碌,一轉眼便過了一天、過了一星期、過了一個月、過了一年 ... 過了一生。

每天例牌的開會和覆電郵,離不開追蹤或匯報業務的進度,和想盡辦法完成既定的目標,這是我們作為員工的責任,也是我們表現自我的舞台,我一向喜歡工作,喜歡和同事並肩作戰,更喜歡看見成績成果,對付出所有時間和精力,從來無怨無悔;但我們都不單只有一個角色,和一種責任,工作以外的生活,亦同樣重要,為甚麼我當時無法跳出工作以外的框框考慮?為甚麼我從來不考慮生活的另一面呢?被遺忘的另一部份,發生了甚麼?我錯過過了甚麼?將來會否後悔今天自私的和無意識的選擇?到底怎樣才可以維持較平衡的生活呢?

希望我的問題和以下答案對你有點啟示,反複思量發現如果當天我同樣為非工作的角色訂立指標,生活可能會較平衡,為人女兒、姊妹、妻子和母親,我只懂憑直覺,盡量做自己認為合適的事,沒有好好考慮他們的需要,亦不設定任何進度和目標,顯得非常被動,關心和行動往往只出現在工餘或閒暇的時候,老朋友間的聯系亦變得斷斷續續,這麼多年唯一能夠堅持的興趣,就只有隨傳隨到的書本 ... 我可能出於習慣:沒有目標便沒有動力,只有階段性的指標才能夠鞭撻我不斷努力。

公司絕對不會因為你少做幾小時便倒閉,如果你上班時間內已經非常賣力工作,下班後追求平衡的生活並不過份,不會因此被辭退;別犯我的老毛病,單一為工作指標和進度而活,你的家人和朋友在等你,你的身心健康也在等你,回頭是岸。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從公主病到女王病

三月二日

潮語很生動,還常常帶點刻薄,一聽難忘,根本不用任何推廣宣傳,一轉眼便家傳戶曉;自從開始留意性別差異後,除了加深認識性別歧視外,亦開始研究帶歧視性的潮語,「公主病」和「女王病」病毒源頭雖然都來自皇室,但原來病發的年齡有別,公主病年紀較輕,患女王病的一般年過三十,兩病雖然都根源於自我中心和自以為是,但公主病患者「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相反女王病病患者悶極無聊,經常無事生非,把玩身邊的人;相同的病徵是好食懶做,喜歡亂發脾氣,事無大小老是倚賴別人和處事做人反智白癡;網上的資料非常詳盡,有興趣可以慢慢欣賞:

公主病的特徵:
1. 完全自我中心:相信只有自己是正確的。極度主觀,無法接受不同意見。不懂人情事故,認為自己的價值觀即真理,看不到自己以外的東西。
2. 極端任性,零自制力:順我者生,逆我者亡。小事都能發火,一發火就發到底。EQ=負。若不事事都順著她,就徹底跟你翻臉。心直口快 (就是說話不經大腦),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過當然,只考慮自己。好處是比較不會說謊,壞處是講話帶刺,惹人討厭。
3. 思維單純,沒有理性:因為視野狹窄,只看的到自己,萬物在她眼裡都是簡單的。詳見第一項。
4. 無限大的自我優越感:雖然不一定認為自己是最美的,但絕對認為自己是最重要的存在。常常以 “正面思考” 來當做藉口,因為不願承認自己的傲慢心態。
5. 高傲強勢,自以為是:有領導型性格的缺點:不是你比她強控制她,就是她比你強控制你,但永遠也不會有領導人該有的責任感。天生喜歡控制一切。此點是進化成女王的關鍵。
6. 對自己憐惜,對他人殘酷:自己不能被羞辱,但他人就可以被羞辱。此點反映了其喜歡在別人傷口上灑鹽,以及完全沒有同理心的精神疾病。詳見第一項。
7. 講話做事不負責任:沒有責任概念,認為責任是可以說推就推的,而且總是用歪理 (詳見第三項)正當化。

女王病的特徵:
1. 年過三十又從未拍過拖
2. 對住男人就扮到非常溫柔
3. 有事冇事先無理取鬧
4. 自己絕對正確,看不起其他人
5. 時常引人注意如拍枱,大呼小叫
6. 遇到小問題發癲
7. 做少少嘢都怕
8. 悟以為全世界人都是她的工人
9. 不懂與女性溝通
10. 看不順眼別人的幸福
11. 喜歡唱衰人,講是非
12. 顛倒是非黑白

用字衍詞極度尖酸刻薄,應該有助男讀者泄憤,一眾女仕亦無需動氣,只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冕」。

聽說公主病和後續的女王病,病因都是她們年幼時父母過份嬌縱,所以為人父母應當格外小心;今天下午我到Pacific Coffee喝咖啡,眼見兩三步前的沙發坐著兩位男仕經已喝完咖啡,他們看見我找位置便連忙離開,當我向前舉步,身後突然出現一個六、七歲的男孩,一面用手推開我,一面飛身跳上沙發,粗魯兼且無禮,偏偏站在我身後的女仕(相信是男孩子的母親)一臉欣賞的表情,看來非常滿意兒子醒目,身手敏捷,能夠後發先至,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將來會變成怎麼樣呢?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為天下惜物

三月一日

每天都聽見「環保」這個詞語,對我來說非常概括和籠統,終於決心查考。

顧名思義環保就是所有減少虛耗天然資源和影響現今環境的行動和政策,舉例:減少(reduce)用膠袋是環保,重用(reuse)膠袋是環保、使用循環再造(recycle)的膠袋也是環保。

那麼能夠節約能源的慳電胆環保嗎?食清飯桌上剩餘的食物是環保嗎?減少排放二氧化碳,防止溫室效應是環保嗎?棄用私家車,轉乘公共汽車是環保嗎?綠色生活,少油少鹽,只吃有機食物是環保嗎?

老實說,我有點迷糊。聽說棄置的慳電胆,對環境造成極大傷害,相比所省的電力,功不補過;勉強食清桌上剩餘的食物,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身體發胖,因而消耗醫療資源和各式各樣控制體重的產品或服務;二氧化碳和溫室效應的關係更為薄弱,同時出現的兩種現象不一定存在因果關係,地球氣候變化,早於人類出現前如冰河時期,學術界有一羣氣候變化的懷疑論者,量度喜馬拉雅山冰川每年損失的冰川物質,發現近幾年損失的速度比先前減慢,而非加快;我每次非繁忙時間,走在車水馬龍的彌敦道和軒尼斯道,看見一字長蛇排開但人丁單薄的公共巴士陣,都懷疑巴士是否環保,集體運輸工具欠缺彈性,終日按既定的時間表,不管乘客多少,行走繁忙路段,壩佔不成比例的路面,真的環保嗎?有機食物消耗較大面積的耕地,天然肥料和化肥一樣污染環境,使用可能較健康,但並不環保。

化繁為簡,我心目中的環保就是父親生前經常教我的「為天下惜物」,能夠享受的消費,有回報的投資都不是浪費,相反無人享受的消費和沒有回報的大白象投資都是浪費,所以我離開房間習慣關燈,拒絕購買不會用的家電,外出吃飯絕不點過多的菜肴,避免浪費食物,亦避免大家吃太多浪費醫療資源(經常點太少,令朋友半飽離開),這便是我的環保習慣。

你認為環保是甚麼?為甚麼要環保?你的環保的習慣又是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