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運動細胞

七月三十日

別看我個子小,瘦瘦削削,我挺愛運動的。

中學時代最愛藍球和乒乓球,一小時的午飯時間,我常常流連在乒乓球室排隊「打皇」(比賽以六分為限,只有勝方可以繼續比賽,直至輸給對手,敗陣一方當然自動到遠處的隊尾,耐心輪候),不吃午飯,打球的空檔便站在隊伍中吃雪糕(年輕的讀者千萬別模仿,眼見我發育不全,便知前車可鑑),當年的學校沒有空調設備,只提供吊扇,偏偏乒乓球太輕,不能吹電風扇,因此乒乓球室超熱,汗流夾背的苦練,可知如何熱情澎湃;雖然把我和藍球聯想一起,確實有點難度,但如果你明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意思,便能理解當年體育老師的抉擇,我負責前鋒,球賽時一味左閃右避,因為和對方後衛的體型過份懸殊,一旦踫撞便會被彈開幾尺遠,唯有不斷走動,回想起來真有點滑稽。

此外我還喜歡舞蹈,曾習中國舞,和上上上一代的電視演員黃杏秀是同門師姐妹(當然她是師姐我是師妹),甚麼羽扇舞,絲帶舞,新疆舞當時都難不倒我,還曾經代表學校參賽,項目是頭頂頂杯,雙手握杯敲擊的「苗女弄杯」,練習和彩排時,打碎無數拜神杯,罪過!罪過!長大後最能堅持的運動反而是舞蹈,但我最怕健康舞,毫無美感節奏,充其量只算是在強勁節拍的音樂下做體操,全無興趣;我曾學拉丁舞,爵士舞和funky dance(中文名字不詳,有點近似郭富城的舞姿),可惜年事漸高,體力無法應付強勁的節拍,關節對急促的肢體動作亦開始投訴(許多運動都有限期,千萬別浪費機會,限期一到便追悔莫及),四年前被迫放棄舞蹈,轉投較文靜和自我的瑜珈,四年多曾以預繳方式參加三間不同的瑜珈會藉,猶幸尚未有一間中途結業。

年青時喜歡划艇,現在較愛踏單車,最近學習滑雪,對!在香港學習滑雪(公司網址。http://www.slope8.com/),練習場地設有一個像大型跑步機的輸送帶,微微向地面傾斜,鋪上白色的地毯,再加上雪鞋雪橇,也真有點似模似樣,滑雪的技巧不算太難掌握,老師說一般兩至六小時已經十分足夠,場地、滑雪裝備和教練約三百港元一人一小時,相比真正滑雪場內的學習,價錢合理,時間充裕又有彈性,最重要的是廣東話教授份外親切,我學了四小時,仍然努力練習轉彎的技巧,希望今年冬天能夠有機會發揮所學,在滑雪道上馳騁!



p.s. 我有很多Slope Infinity的現金券,每張面值一百元,只要出示現金券任何人都可使用,如果你有興趣到那裏學滑雪或者練習,歡迎致電或電郵我安排郵寄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無悔

七月二十九日

「悔」的意思是為過去做錯的事而懊惱,有關悔字的成語許多,包括:今生無悔,無悔青春,執迷不悔,死不悔改,九死未悔,亢龍有悔,追悔莫及,悔之已晚,悔不當初。

細心觀查你會發現成語中微細的分別:無悔(今生無悔,無悔青春),不悔(執迷不悔,死不悔改)和未悔(九死未悔),無悔的意義是根本沒有做錯,當然不感懊惱;不悔的意思是雖然做錯,但不感懊惱;未悔的意思是還未認知做錯,當然亦不感懊惱;三個詞語中無悔和未悔容易理解,沒做錯,當然也沒有遺憾,但不悔有點玄,一個理性的人怎可能對做錯的事毫無悔咎?

細看王菲「執迷不悔」的歌詞,你會發現所謂的錯,只是別人眼中的看法,她並不認同,她只苦苦哀求別人不要規勸自己,「就算(你認為我)是執迷,就讓我執迷不悔」,她雖然做了別人眼中的錯事,但主觀感覺沒有做錯事,所以沒有不快;總認為自知做錯事的人,必會感到後悔,你同意嗎?

所以人該追求無悔而非不悔,問題是怎樣才能無悔呢?我的答案是:先考慮、後決定,可能有點老生常談,但我自己和身邊的朋友都往往不免先決定、後考慮,例如:自己常購買一些好看又特別,但卻無法配襯的衣物,後悔亂花金錢;聽外子說他的顧客中有不少簽完樓宇買賣合約後,才開始認真考慮已作出的決定,結果當然很大機會感到後悔;所以追求無悔,必須具備一種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心態。

悔恨會嚴重影響生命的質量,上策是防止,中策由孔子提供,就是「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事實上無論如何小心翼翼做人做事,都不可能一生不犯錯,真的做錯,悔不當初的時候,把「如果」改成「下次」,相信可以減輕懊惱,就是把「如果我不放棄所愛的人」改為「下次我不會放棄所愛的人」;「如果我勤奮工作」改為「下次我會勤奮工作」… 盡力吸取教訓避免重犯錯誤;下策當然是畢生追悔,浪費寶貴的生命。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遺棄

七月二十八日

剛開始為博客進行第二期維修工程,讀者最新的回應除了隱藏在相關的博文內,還會同時出現在左邊的欄目,若果你有興趣回應一些已經塵封在頁底底底的博文,你的回應會即時放在首頁的左邊,我和其他讀者再也不會錯過你精彩的回應;此外,嘗試把雜亂無章的博文分類,難度比想像中高,告訴你我一個秘密,工作上我最怕、最差的一個項目就是存檔(filing),以往盡量把這高難度任務委派給同事,如今避無可避,唯有硬著頭皮,努力嘗試和學習,請耐心等待,革命尚未成功,何同志仍會繼續努力!

第三篇電影「唐山大地震」觸動的話題是遺棄,慘遭遺棄到底有多難受?電影中的女兒,三十二年的歲月,無論她經歷甚麼,包括獨自離家求學,戀愛,養母早逝,未婚懷孕,對孩子的父親徹底失望,退學,獨自撫養孩子,結婚,移民 ... 不管她的人生如何起伏,不管她如何堅強面對,不管她經歷幾許歡樂與滄桑,她就是無法忘卻母親曾經說過「救弟弟」這三個字!

較早前曾經看過另一部電影"Mother and Child",講述一位十六歲產子,被迫放棄撫養權的母親和她女兒的遭遇,描寫的情懷居然和「唐山大地震」十分近似,母親因為內咎,三十多年的歲月,不容許自己做一個舒坦的人,終身懲罰自己,被遺棄的女兒因為得不到母親的愛,也不懂得愛,她不愛自己也不愛別人,任意妄為,全因為不明白為甚麼母親不要自己。

電影除了提供視聽之娛外,還讓我們有機會眼睜睜地窺看別人最私隱的感情感覺,可是電影描述被遺棄像烙印一樣的深刻,可信嗎?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環境因素

七月二十七日

曾於今年三月十九日的博文討論常態和狀態,把人的性格比喻為常態,情緒比喻為狀態,事實上社會心理學(傳統心理學著眼於個人,社會心理學是較新的分支,著重群體心理)於七十年代已提出「基礎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的理論,認為人趨向忽略環境因素,錯誤地以性格解釋他人的行為;這的確是我過往經常犯的錯誤,老喜歡把認識的人籠統分類,嘗試以他們歸屬的性格,預測他們可能的反應,雖然準確程度有限,卻只懂歸咎自己對性格分類,學藝未精,直到前幾年才驚覺自己過份忽略環境因素。

剛剛從財務主管轉職管理黃頁全盤生意時,身邊的同事常常說我改變了,初時不以為意,反覺他們對我的態度跟以往不同,不再需要我事事和他們爭辯,直到有一天財務部的同事,因為一筆資本開支,追問我投資回報的詳情,我竟然告訴他:「這開支不能避免,總部(head office)哪方面不滿意,你自己想辦法修改報表(worksheet)吧!」過後回想,這想法和指令的確從未發生在我當財務主管的年代,開始留意自己的言行,發現相同的情況一而再發生在自己身上,令我不得不認同「位置決定想法」,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術研究,發現環境——尤其是在一些極端的環境下——環境因素比性格更能左右一個人的決定。

電影「唐山大地震」中,龍鳳胎的兩姐弟被壓在一牌水泥板的兩端,借力撬開水泥板的話,不能避免犧牲其中一個,救人的時刻爭分奪秒,挖掘的義工不斷催促母親決定救哪一個,這叫她如何抉擇,最後她說:「救弟弟!」姐姐聽在耳裏,即場心碎,她雖然最終大難不死,但人未死心已死,三十二年都認定母親偏心,生死一刻,竟然離棄了她,她絕望,她忿怒,她無法原諒母親,如果她能夠明白母親在非常環境下的一個非常決定,不一定是常態和理智,可能就能減少悲劇(當然亦不會有「唐山大地震」這感人的電影!)

明白環境因素的重要性,不單改變我對人的看法,也改變了我投資的策略!以往投資股票只著重公司的前境和市盈率,較接近價值投資法,不太著重市場的波動,但明白環境因素的重要性後,我仍然注重公司的質量和前境,但更堅持淡市買貨,旺市出貨,投資回報顯然較以前進步。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五指山

七月二十六日

朋友問我哪裡來這麼多靈感天天寫博文,我想是因為喜歡接觸令自己思考的人和事。

週末看了電影「唐山大地震」,感想特別多,最低限度可以讓我寫三篇博文,如果你打算看這部電影,但仍未有機會看,大可跳過這幾天的博文,待看完電影後,回頭慢慢再看也不遲。

上週五我才剛剛覺悟,孩子長大了便該讓他們飛——無牽無掛地飛,沒料到「唐山大地震」居然也觸及相同的話題;故事中的主線人物是同胞的龍鳳胎姐弟,地震中失去父親,陰差陽錯,密不可分的兩姐弟從此分開生活,小弟不幸失去手臂,和母親相依為命,留在刧後的唐山生活,母親強忍受著失去至親的傷痛,獨力撫養殘阻的兒子,母親不自覺地把所有的愛、關注和希望都投放在兒子身上,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她本打算讓兒子上大學,將來還要替他帶孩子,好讓兒子年老時有所依靠,可惜事與願違,兒子無心向學,還要獨自離家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母親滿腔難捨,憂心忡忡,百般無奈,最後還是讓他「飛」。

姐姐地震後離開家鄉,投靠養父養母,她外貌甜美,聰明好學,深得養父母寵愛,自幼立志從醫,可是所住市鎮沒有具規模的醫學院,學醫便得離開家園,養母捨不得她走,老認為非親生的女兒,一旦離家便再也不會回來,養父較為通情達理,明白即使親生的子女,長大後都一樣會離開父母,長大的女兒最終還是遠走高「飛」。

如果「飛」是正常的和必然的,為人父母也只能接受 —— 接受之餘,唯有想盡辦法希望他們鳥倦知還,甚至無法飛出五指山 —— 電影中的媽媽可能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她由始至終只懂為兒子的將來和幸福打算,從不要求兒子回報,但兒子卻老認為欠媽媽太多,無論如何都飛不出母親的五指山。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別讓子女太沈重

七月二十三日

今早信報副刊李維榕醫生的「故事從家開始」的文章其中一段:

"當代很多社會研究都指出,近代家庭正面臨著分解的危機,這些孩子及年輕人,卻不離不棄地維護自己的家人,甚至醞釀成精神問題,這是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現象。連我自己初時也不明所以,但是過去十多年來在亞洲華人所見到的例子中,最常見的都是這種孩子與父母關係難分難捨的惡性循環。.... 家庭的評估實在十分重要,因為首先要了解,是這些孩子真的患了精神病?還是家庭生病了,孩子只不過是病徵。"

他屢次舉出許多他親自處理的案例,指出孩子的精神問題往往源出於問題家庭,父母貌合神離,不啾不啋,惡言相向,甚至聚少離多都會造成子女無形的壓力,其中一個案例的表面現象是:年屆十八歲的女兒和母親關係惡劣,甚至有毆打母親的記錄,經李醫生詳細了解後發現她父親長期在外,兩母女只得相依為命,當「一個孩子要背負上母親的全部情懷,是個難以肩負的重擔,如此緊密的關係有時真的會讓人感到窒息,甚至用暴力以圖掙脫。」李醫生認為「長大的道理,就是要放下父母,離不開父母的孩子,往往都會憋出很多千奇百怪的毛病出來。」

雖然未必全盤認同他的觀點,但他從實務中觀察的現象,確實警醒了為人母親的我;我常不自覺地、一廂情願地奢望和女兒一直保持以往的親密關係,可能真的讓她們增添了不必要的成長壓力,我常常斷章取義在她們面前引述白居易「燕詩」的其中幾句:「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看完李醫生的文章後,再從頭到尾重讀一遍「燕詩」: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泥銜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 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嘴爪雖欲弊,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發現詩的本意可能是父親養子、子養孫,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的延續才是順應天命的循環,兒女要長大便該讓他們飛,何必因為一己私慾或個人問題,讓子女太沈重?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學習感恩

七月二十二日

近期討論的港孩現象(七月二十日博文)和中年危機(七月十三日博文),根本的問題可能都是漠視自己擁有的福份,認為身邊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不感恩,不珍惜,更加不會努力維持或回饋。

電影「史力加萬歲萬萬歲」中的史力加和妻兒朝夕共處,過著童話式的幸福生活,可惜他身在福中不知福,把互相遷就的瑣事不成比例地化大,認為自己失卻自處的時間和空間,感到非常窒息,一心只盼望自由,可是當他瀕臨失去妻兒的邊緣,忽然發現自己的內心其實捨不得,努力再次追求妻子,讓他重溫當年戀愛的感覺,更體會一起走過的日子是何等幸福和滿足。

如果人真的只能在失去的邊緣才能學懂珍惜,才明白身邊的一切並非理所當然;我們平日應否刻意安排機會給自己和家人嘗試失去的滋味?如果你天天煮早餐給家人享用,試試明天暫停,讓他們空著肚子出門口,晚上回家後,問問他們的感受;如果你習慣駕車出入,嘗試找一個夏日,改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許你會發現自己原來非常幸福幸運;如果你常補充家中的零食,嘗試暫停,家人餓零食時自然會發現你的好處 ....

和我相熟的朋友都應該聽過我的一句口頭禪:「我死咗,你就知我好。」想深一層,即使身邊的人真的在自己死後覺悟前非,一切都已經變得無可挽回;倒不如平日找個機會「裝死」,看看能否讓他們學習感恩。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我的至愛

七月二十一日

中國文學中我至愛詩和詞,詩的排比和韻律工整,容易琅琅上口,把一字一聲的方塊字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內容豐富,敍事舒情,既適合悲天憫人的杜甫,亦能讓天馬行空的李白盡展所長;詞包含長短句,長嗟短嘆的句式似乎更適合言情,中學時代的我最迷戀李清照和李後主的詞;太經典的詩詞相信無人不懂,未知你有否聽過或看過以下的詩詞?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不錯,這都是毛澤東的作品;他在政治上的功過,可能較具爭議性,但文壇上的貢獻,的確是有目共睹,讓我們再次欣賞兩首充份反映他一代梟雄的詞:

《沁園春》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重上井崗山》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崗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換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希望你和我一樣欣賞他詩詞的氣魄,他的用詞雖然較現代化,但難得卻不失韻味。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目標為本

七月二十日

曾經在今年三月十一日(趕絕還是並存?)的博文探討東西方醫學對治療癌症的基本分歧,西方醫學著重移除腫瘤,而東方醫學相信人能夠帶癌生存,側重避免腫瘤擴大;其實這事件除了展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外,還揭露人很容易作繭自蠶,忘記目標為本。

這話怎麼說呢?醫學的目的是醫人,醫生的責任是判斷病情,對症下藥,令病人回復健康的狀態,反觀西方治癌的方法,太偏重根除癌細胞,用刀、用電、用毒藥,毫不留情地對付寄存在病人體內的癌細胞,過程中的「副」作用令病人苦不堪言,沮喪萬分,慢慢磨蝕病人生存的意志;過份集中打擊癌細胞,令西醫的茅頭從醫人淪為醫病;我無意批評西醫的操守或技術,只是想藉此帶出人很容易「誤入歧途」,忘卻本來的目標。

我常常提醒自己做事必須目標為本,目標為本!曾於今年三月二十二日(捨本逐末)的博文提及,外子和我多年來努力工作,目的為女兒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可惜我倆的工作時間太長,分不出足夠時間伴她們成長,現在追悔已經太遲!

今早報載,香港健康情緒中心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指出嬌生慣養的「港孩」個案,近年由一成激增至三成,這批孩子的特徵是「三低」:自理能力低、情緒智商低和抗逆能力低,和讀者回應我今年五月二十八日博文(謎一樣的八十後)的意見一樣,鄒醫生認為外傭無微不至的照料,寵壞了孩子;讓我聯想到,家中僱請外傭,目的為減輕家務的負擔,令家人生活更輕鬆舒適,實在無必要為了令她們從早到晚馬不停蹄,刻意安排不必要的工作,令她們成為家庭的負擔。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第三種能力

七月十九日

曾經聽過一段很有意思的禱文:「神啊!求袮賜我勇氣和力量,努力改善世上不完美的地方;求袮賜我寬容,接納不能改變的現實;最後懇求袮賜我智慧,能夠分辨前者和後者。」

沒有第三種能力——智慧,勇氣、力量和寬容都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努力改變不能改變的現實,只會徒添失落,勉強忍受可以改變的條件更是一種愚昧;所以我渴望每天都能長一點智慧,讓我看清一點紛亂的世情,辨別真相和假話,明白多一些事情的前因和後果;幸好智慧這種能力真的能夠通過努力,一點一滴的積累。

智慧不單只是智力(intelligence)或知識,據百度百科描述:智慧是「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依據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為三類:創新智慧、發現智慧和规整智慧。」以下分享一些我培育智慧的方法,更希望你也能慷慨分享,互動進步:

1. 嚴選範圍:常識和知識的範圍很廣泛,舉例:常聽朋友戲說看娛樂新聞為保持自己跟上時代,我卻認為花時間學習上網,可能更能令我們這批六十後緊貼時代,挑選書報,我偏好一些能夠令我看過後不斷思考的作品。
2. 人以羣分:「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朋友,非常難得,所以我也喜歡一些常令我思考的朋友。
3. 反覆思考失敗的原因:從錯誤中學習是一個十分有效的學習過程,因為我相信減少失敗的機會,令人更接近成功。

....

長智慧的方法許多許多,願你我都能隨歲月增長,累積智慧(getting older, getting wiser)。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死亡質素

七月十六日

今年第一篇博文(一月四日)曾談論死亡,生和死是人生必經的重要階段,我相信愈多的認知、討論和計畫,愈能安心穩妥。

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剛公佈全球首個「死亡質素」(quality of death)調查,四十個調查對象中,香港排名二十,中國排名三十八,台灣名次較高第十四名,排名第一的是英國,其次是澳洲和紐西蘭;相信中國人對死亡太忌諱,以至個人對自己的身後事固然不聞不問,香港政府對死亡亦缺乏長遠的規劃,殯儀館、土葬山地,火葬場與及骨灰龕的數量,都未能追上嬰兒潮(baby boomer)的死亡高峰期,相信「不得善終」、「屍積如山」、「死都要輪候」、「死無葬身之地」等將頻頻出現報紙的頭版。

網上搜尋發現本土也有一個民辦的「生死教育學會」(http://www.life-death.org/chi/home.htm?pic=02&id=11&page=home),引旨的第一句「未知死,焉知生?」竟然和我的博文題目不謀而合,因為我相信人應該按自己死亡的信念決定一生的追求:

1 視死如生的人該生前多多為死後準備「生活」必需品
2 相信永生的朋友應該生前多作善行,侍奉主,祈求上天堂,得永福
3. 相信輪迴的朋友,該學習無條件地接受今生的苦難,儘量避免作孽,連慮下一生
4. 和我一樣相信人死如燈滅的話,便應盡量享受有限的生命

「生死教育」原來除了讓我們從死亡的意義定位生存的意義外,還包括如何面對、處理和調適自己或親人的瀕死和死亡,以及與死亡相關的特殊問題例如:自殺、安樂死(euthanasia) 、墮胎和死刑等等,看來涉及的內容非常必要和實際。

我相信對死亡的恐懼多多少少來自突如其來和手足無措的困惑,如果我們願意放低傳統的忌諱,平常多思考和計劃,或許就能走出死亡的陰霾。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有買貴、冇買錯?

七月十五日

我迷戀投資,因為市場瞬息萬變,要長期保持「業績」,不可能單靠運氣,還要掌握最新相關的資訊,準確分析形勢,力排眾議的胆色和靜候合適時機的耐性,缺一不可。

近期的股市,消息天天不同,從最悲觀的雙底衰退到經濟前景一片光明的預測,差不多每二十四小時便轉換一次,令股票市場不斷波動,翻查記錄,發現恆生指數剛好一年前走出陰霾,自上年七月二十日升穿19,000點之後,便一直徘徊於19,000點至23,000點之間,每天數百點的波幅,實質並沒有推動大市的方向,是短炒手大顯身手的黃金機會,但我怕買買賣賣太煩,情願按兵不動。

過去一年的樓市和股市剛剛相反,活躍非凡,樓價固然屢創新高,跟據美聯統計的樓價走勢顯示,上年六月全港平均樓宇呎價約為$3,994,一年後的六月份平均呎價已經升至$4,662,升幅17%;交投量方面,據政府統計上年頭六個月的樓宇買賣合約宗數是58,826,今年上半年的宗數是77,262,升幅31%,熾熱的樓市氣氛除了反映在以上的數字,亦頻密地出現在朋友間的聚會,眼見許多朋友都蠢蠢欲動,希望趁勢入市,認為在港置業「有買貴、冇買錯」....

我卻不敢苟同,從投資角度考慮:投資的目的不在乎擁有,而是為資產增值,「買貴」就是「買錯」,因為貴貨增加風險和減少增值,有違投資基本法;太暢旺的市場,難免令雞犬皆升,我不打算跟別人搶貴貨。

買賣兩閒,人閒心閒,樂得清靜!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成年禮

七月十四日

古今中外,孩童達到一定的年歲便會進行成年禮,通過正規的儀式,在家人和親友的祝福下,正式結束童年,進入成年人的階段,翻查網上成年禮的資料,多不勝數,包括中國男子的冠禮和女子的笄禮,臺灣臺南的「做十六歲」,日本每年一月十五日是成人節,是全國放假一天的大節日。

此外,成年不是必然,少年尤其是少男,必需成功克服挑戰,才有資格成年,例如:秘鲁的少男必需具備足夠勇氣從八米高的懸崖上跳下,否則不能成為大人;墨西哥海濱地區要求少男攜帶一块沈重的大石游過海峡,才有資格成為大人;加拿大洛基地區的印第安少男必需生吞一條活蜥蜴,才能成為大人;另外一些民族如:摩梭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等都通過更换服飾象徵成年,女的换裙,男的换褲,換過之後,才能談情說愛。

成年禮清楚把少年和成年劃出一條界線,令少年清楚明白自己身份的轉變,不能終日賴在父母身伴,做個長不大的成年、熟年、中年甚至老年人;成年禮亦能警醒父母尤其是母親,當年的孩童已經長大,我們要接受他從今天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非父母的延生物。

香港沒有成年禮,但我總認為中學畢業的謝師宴(graduation dinner,或簡稱grad din),便是港式的成年禮,剛剛從酒店接過參加完謝師宴的小女兒,她今天身穿吊帶的薄紗裙,配同色系的高跟鞋,臉上薄施脂粉,沒戴眼鏡,頭髮捲曲,果然有點成熟的韻味。

今夜連最小的女兒都正式成為大人,倍感孤單。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限期婚約

七月十三日

前幾天看了電影「史力加萬歲萬萬歲」,以卡通手法描述史力加的中年危機,再加上自己和同齡朋友亦紛紛已屆中年,頗有感觸,忽發奇想,雖然有點離經背道,但作為茶餘飯後的話題,相信無傷大雅。

年輕人總是充滿夢想,熱情澎湃,不惜付出一切的心力和血汗,建立理想的事業和家庭,心中的一點火焰足夠令許多年青人義無反顧地向前衝、衝、衝足二十多年,人到中年,忽然一天回首往昔,難免百感交雜,那種心情一如以下歌詞:

講起理想 大家苦笑共對 說起往年 共你相對無言
如今雙方痛楚 在於只顧實際 才令你我理想改變
朋友 放聲痛哭或者得到快樂
時間永不再返 夢想不可再現
人一生匆匆三數十年
莫怨當年 輕輕錯失機會萬遍
要若回頭 未必可再現
你的往年 未必勝目前 大家舉杯痛飲
大家一再互勉 期望你我運氣轉變


能夠對現狀心滿意足的中年人畢竟是少數,大部份人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甘心,在自己苦苦建立的形式下繼續生活終老,當中當然包括婚姻生活;老夫老妻,愛情老早已經昇華為感情,子女羽翼漸豐,對父母的依賴亦日漸減少,婚姻生活慢慢變得索然無味,電影中的史力加,被騙徒看中弱點,讓他差一點失去妻子和子女,只有在失去的邊緣,才令他明白妻兒的好處和重要性,他後悔自己太笨,輕易相信騙子,但卻感激這騙局讓他有機會再一次愛上妻子,他再選仍然是相同的對象,決心此志不渝。

如果婚約有限期,雙方能夠在約滿後,重新自由選擇,會否令婚姻生活更美滿?限期會否令雙方更珍惜共處的有限日子?會否令婚姻生活的一切變得不再是理所當然?重新選擇的機會能否減少同牀異夢、貌合神離的婚姻?約滿後的自由人,必定比現時的失婚人士更多,兼且沒有道德包袱,會否更容易找到合適的伙伴終老?

相反,如果你和他真正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再選仍然是他,限期婚約又何妨?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博奕論

七月十二日

美國地產爆破後,其中一種觀點是「違約論」,提倡學者振振有詞,認為:樓市泡沬是大量資金錯配的後果 .... 讓借款人繼續超額支付房貸,就是繼續錯置資金 .... 乾脆讓糟糕的貸款商去承擔損失 .... 許多違約不僅符合債務人的最大利益,也符合整體經濟的最大利益。(James Saft)

Steven Landsbury 的著作 More Sex is safer sex (較難翻譯,意思是:更多的一夜情令性病減少),他的理論是潔身自愛的Martin,因為害怕一夜情帶來的性病,拒絕他的女同事Joan的「邀請」,置令Joan另外找和Martin同樣吸引,但來者不拒的Maxwell,結果Joan染上愛滋病,因此如果Martin稍為開放,接受Joan,便能減慢愛滋病的傳染的速度;他甚至引述另一位教授(Michael Kremer)的研究結果,推算如果所有身在英國,每年性伴侶低於2.25的人願意更活躍於一夜情,便能制止愛滋病的擴散。

專家結論往往論據充份,引經據典,言之鑿鑿,你相信嗎?

相信大部份讀者曾經學習「捉棋」,博奕取勝之道,在乎預測對方的動向,不只是下一部棋,而是下幾步棋,因為任何行動的後果不光是對方下一步棋,而是一連串的後果;違約的直接後果當然令貸款人更輕鬆,但未來的舉債能力存疑;Martin的一夜情,確能拯救當晚的Joan,但他的改變會令社會充斥更多的Maxwell,性病的擴散只會有增無減。

專家很聰明,他們不一定不知道自己理論、結論的謬誤,只因種種不為人道的原因,仍然發表;專家也不一定相信自己的理論,如果我們不分析過濾,只懂訴諸權威,是否太蠢?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手舞足蹈

七月九日

二十多年前曾學法文,程度約達小學畢業,足夠寫一篇短短的文章,可惜身在香港,沒有機會閱讀、聽和講,已經忘記得九九十十,上月旅遊法國,發現已經完全聽不明白法語。

某天在法國坐的士(taxi),發現收音機播出的男聲,雖然一個人自說自話,語氣急促,聲調抑揚頓挫,該是十分興奮,沒完沒了地唱了超過五分鐘的獨腳戲,非常奇怪,忍不住問的士司機:電台播甚麼節目?

聰明的讀者應該猜到答案:世界杯;只有足球才會令不同國藉、不同文化的球迷同樣興奮。

機緣巧合曾經於2002年現場觀看世界杯,球迷的瘋狂程度,確實令我大開眼界,仍然記得其中一位捧中國隊的球迷,看樣子年過四十,體重超過二百磅,肚子大得像十月懷胎,額前的頭髮已後退至耳鬢,胸前只穿著一件小巧的女裝火紅色的肚兜,再用紅色頭繩向上束起耳邊僅餘的頭髮,臉龐紅彤彤的,走在街上,笑嘻嘻地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球迷的訝異目光,沒有世界杯,你能想像這種場面嗎?

進場時間很早,因為大家都不願錯過球賽前的節目,大家瘋狂叫囂,和大鑼大鼓的聲浪比拼,旗海滿天,人浪不斷,雖然汗流愜背,但連我這個足球白癡也覺盡情,賽事展開,現場球迷更加如癡如醉,小小一個足球牽動萬千觀眾的目光和如箭在弦的情緒,令仍然清醒的我嘗試想想足球以外,還有甚麼活動具備如此魔力,能夠令那麼多人興奮若狂,手舞足蹈,忘情投入,這問題一想八年,仍然找不到相類近的節目。

你能夠幫幫我嗎?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有權不用眞君子

七月八日

轉述報載新聞:

〈今天〉母親不滿八歲女兒弄壞風扇按鈕,用衣架責打後,脫下她身上所有衣物,命令她赤身露體遊街示眾,作為懲罰;

〈六日前〉需照顧中風兼患癌丈夫的婦人,不滿印傭遲遲未起床,用手推印傭前額,及用木棍施襲。

此外,虐待家中老人,欺負家中殘障成員,均是屢見不鮮的新聞,為甚麼一些平常彬彬有禮的「正常人」,關門後變得如斯蠻不講理,言行暴戾?

相信許多人歸疚「相見好,同住難」,這當然是重要因素,但我認為權力懸殊才是主因。

面對毫無反擊力的子女、外傭、老人家和殘障成員,擁有權力的一方之所以能夠為所欲為,非因他理據充份,才能夠操控對方,相反,是因為他擁有權力操控弱者,令他變得自以為是,愈演愈烈,終至失控;別以為「權力令人瘋狂」只發生在政治舞臺,事實上職場和家庭也是司空慣見。

如果你擁有權力,請緊記「有權不用眞君子」;如果你暫時身處下風,受到上級迫害,別妄想「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你的懦弱只會助長對方的氣焰。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心理治療

七月七日

雖然從事廣告行業多年,千方百計為客戶設計廣告套餐,務求令廣告客戶的營業額節節上升,但老實話,我自己不相信廣告,亦甚少被廣告吸引購買可有可無的產品或服務。

香港芸芸的廣告中,詐騙成份最高的應該是美容瘦身廣告,不論國際性或土砲化妝品公司都聲稱名下產品,含有某種特殊成分(隨手舉例:Shiseido 含 Cassumunar Extract G; IPSA eye mask 含 Amino 5)能夠令用戶的皮膚緊緻亮白,又或者去皺除紋 .... 我曾經請教皮膚科醫生朋友,他斬釘截鐵地告訴我,這些廣告描述的特殊成分,大部份在醫學界聞所未聞,即使間中使用正規醫學名稱,聲稱的功能亦被大大地渲染,他告訴我:「你知道為甚麼那些化妝品公司,每三兩個月便推出新產品嗎?因為兩三個月前購入產品的用戶應該發現先前的產品無效,唯有另外再打造全新的希望、全新的產品,她們才會屢錯屢試!」

上週末遇上美容界的朋友,向他提問相同的問題,他回應是:「我喜歡說真話,把產品的實質作用和分別,一一向顧客陳述,可惜經驗告訴我,顧客只愛聽大話,我也沒辦法。」

別以為只有女性才會遇上這方面的問題,近年流行的健康產品,推廣的手法和美容瘦身如出一轍。

回家後把這問題想了又想,不可能那麼多人長時間非理性,明知貨不對辦,仍然繼續以同樣方式不斷買、不斷賣;有沒有可能買貨的顧客並不是追求產品或服務的實際功能,而是尋求心理治療?

明明是假得不能再假的謊話,只要符合自己主觀的願望,必定相信;不管多荒謬,人總是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完美的句號

七月六日

細心想清楚,法國菜的頭盤,不一定都比京滬涼菜更出色,凍湯熱湯其實不及廣東人多姿多彩的老火湯,主菜亦較我們幾味有菜有肉的小炒來得單調,我愛法國菜,可能因為餐後那份精緻完美、口感豐富的甜品;記憶並不公平,某些經歷的印象比其他更深刻。

我最愛看偵探小說,也愛看電影,發現講故事的技巧,毫無例外地把高潮放在尾段,結尾揭開迷底的一剎那,往往決定整個故事或電影的評價;曾經參加旅行團的朋友,都熟知最名貴可口的一餐飯,一般都是「最後」的晚餐或午餐,為甚麼盡是把最精彩的留到最後?

一段感情關係的結束,能否再見亦是朋友,不一定和感情深淺或時間長短掛勾,反而是取決於分手的一刻;我捨不得黃頁的同事,或多或少因為歡送會上種種的感動,讓我體會幾年來建立的友誼和貢獻,相對之下,離開機場貨運站時,行貨式的餞別會,卻令我至今離職九年,從沒衝動回去探望新知舊雨;結束階段似乎比過程中任何經歷,更容易錄進回憶,更強力影響整體印象,你同意嗎?

銷售人員如果希望回頭客,希望客人介紹客人,售後服務一定不能馬虎,無論你在銷售過程如何誠懇專業,簽單後便立即消失,這樣的結束,只會破壞你過程中努力建立的關係和形象;看來做人和做事都該努力為所有關係和工作劃上完美的句號。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藉口

七月五日

剛剛和身在澳洲的大女通電話,連她也投訴我的博客,文章愈見疏落,是時候認真反省、反省。

每天接觸許多新事物,話題不缺,只是不上班的日子,節目編排仍然是滿滿的,從早到晚騰不出一個小時,把當天的感覺感想重組和記錄。

有可能嗎?退休後的生活比在職的日子更繁忙?結論是這全是「藉口」,事實上,退休後變得較疏懶和缺乏紀律。

隨心的生活不一定是錯,我錯在亂套脫稿的原因,沒認知脫稿的真相,因此一直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沒有問題的童年

七月二日

和我一樣的六十後,成長的路並不平坦,我們屬於後嬰兒潮(baby boomer),童年時代香港經濟仍未起飛,父母收入一般非常微薄,堪稱足襟見肘,家中兄弟姊妹又多,沒冷氣、沒電視、也沒有玩具,空閒時一大羣小朋友聚在一起,玩捉迷藏、玩「紅綠燈」、跳「橡筋繩」(橡筋是我們平常上學途中,小心地在地上一條一條檢拾回來),我家姊妹最喜歡玩「大富翁」(monopoly),價錢太貴了,父母根本無法負擔,但阻擋不了我們熱切的期望,終於四姊妹同心合力,用白紙廢紙,親手製作一張一張的鈔票,一張一張的物業咭和機會咭,記憶中沒有因為負擔不起心愛的玩具失望或不快,反而難忘完成獨一無二「何家自製大富翁」一刻的興奮;兩餐以外,零食缺乏,我們反而餐餐大口大口的吃飯,「豬油豉油撈飯」是首選,次選「雞蛋豉油撈飯」,然後是「豆腐花豉油撈飯」,難得父親偶然帶我們外出「飲茶」,第一道點心必定是策略性的叉燒包(填飽四個無底的肚皮),我從不抱怨,反而對叉燒包一直情有獨鍾;天氣太熱,我們便睡在清涼的地上,反正木牀板也一樣硬崩崩;讀書方面,從小學便開始和同齡學童激烈競爭,記憶中當時十二位小學生只有一位能夠順利升讀本地大學(比現時每四位小學生,超過一位能升讀本地大學,競爭大得多);小學階段,我頑皮愛玩,常常用做功課的時間外出玩耍,沒功課交的結果是:罰企、罰抄功課、罰留堂、打手板,後果自負,想了又想,還是選擇玩耍 ... 太多的生活點滴,無法一一盡錄,我只挑幾種和八十後分別最大的幾項,作一個對比。

今天看今期(1060)壹週刋第四十二頁「坦白講」,描述八十後的成長經歷,把其中精彩的幾節抄錄如下:「我是第一代港孩」,「家中有阿媽,我不用入房,結果十八歲連蛋也不懂煎」,「03年會考最後一天,阿媽說已安排好我去LA升學,我沒異議,唯一不滿是:點解唔早講?會考唔使溫」,「終於靠自己」,「hea了十八年,餘下的日子一秒也不想浪費」,「人生本來就有好多問題,有問題便解決,才叫正常;我的童年就是沒有問題,你睇幾大鑊?」

相比之下,哪一代更幸福?藉得所有為人父母認真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