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你信命嗎?

一月二十九日

朋友看完我的博文,相信是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退休的秘密」,問我信不信命?

熟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老是喜歡搶答問題,很少語塞,但這問題我真的不懂簡單作答。日常生活,出外乘搭的交通工具、購物的品種數量、食肆的種類級別、以至較重要的選擇如工作、結婚伴侶 ... 等等,明顯是自己有意識的選擇--我明明完全有權有能力選擇A、B或者C,邏輯上這怎麼可能是命運安排呢?

但另一方面,我在街上偶然遇見的人、不幸踫上的交通意外又或者突然患重病,這些我控制範圍以外的事情,我卻又相信冥冥中可能真有主宰,這究竟是信命抑或不信命呢,我也說不清???再複雜一點,我認為人生有許多重大的事情,都是自決和命運的組合,以生兒育女為例,現今的醫學要避免要延遲非常容易,但相反地想生便生就困難得多,即使人工受孕相當成熟的今天仍然靠點天意,姻緣如是,事業如是,我們盡力做好本份,只是必要條件,充份條件到底是甚麼?我想破頭也想不出來,所以歸納為「命運」,你同意嗎?

很複雜的答案,因為我腦海中對命運的概念和平常慣用的命運不同,一般人口中的命運,我理解是相當涵概性的包括生老病死,父母子女,婚姻事業,交友和財運,所以我不能簡單的說信;你試過跟我一樣,自己的想法和約定俗成的語言分類不同嗎?每次我遇到這種情況都感到語言的威力,語言主宰我們的思想和溝通,一方面把複雜的現實簡化,但簡化了的概念又往往不自覺地規範了我們的思想,疆化了我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愈寫愈複雜,相信也沒幾個人明白我的感慨,就此收筆。

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Web 2.0

一月二十八日

前幾天聽朋友(50後的老朋友)報讀web 2.0的課程,深感奇怪。

據我所識web 2.0並非某種電腦的應用軟件或者程式語言,只是一個籠統的稱呼來劃分網站世代:第一代的網站,內容單一由網主提供,但第二代網站(web 2.0)的設計著重鼓勵和提供便捷的上載支援,讓所有的網站用戶都能參與提供網站內容,所以非常奇怪這樣的統稱如何能夠報讀?莫非自己對web 2.0一直理解錯誤,被眾人心裏竊笑而不自知,立即回家查找,趕快有錯必改。

幸好翻查網上維基web 2.0的定義和由來:

"Web 2.0"不是一個技術的標準,因為Web 2.0只是一個用來闡述技術轉變的術語。這個術語是由O'Reilly的Dale Dougherty 和 MediaLive 的 Craig Cline 在共同合作的腦力激盪(brain storming)會議上提出來的。... Dougherty則是舉例說明——“DoubleClick是Web 1.0,Google AdSense 則是Web 2.0。 Ofoto是Web 1.0;Flickr 則是Web 2.0”,而不是給出確切的定義"

發現和自己的理解相去不遠,只是虛驚一場。Web 2.0的表表者相信大家都會同意是Facebook, YouTube, eBay 和 Wikipedia,這些網站只提供一個平台,內容全由用家提供,有沒有想過這些毫無統籌的大雜匯資訊,憑甚麼吸引著你、吸引著我呢?

我相信是「分享」,現今世代的資訊實在太發達了!過份泛濫的資訊往往令人更混亂,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想購買一部數碼相機,漫無目的地上網搜尋相關資訊,一定多得怕人,根本不是一個正常人所能處理的,因此必需通過初步的篩選,把範圍收窄在某幾個品牌和某幾個型號,然後才仔細搜尋比較;因此初步的篩選往往是成功的關鍵,所以任何平台如果能夠令所有用家都能直接分享別人努力研究的結果,當然很受歡迎。

分享不一定只在網上,我平常遇到電腦問題,必問Kenneth Wong;忘記某個中文字的寫法,必問Ben Luk;對中國歷史有疑問,可能你不相信,但我的確常問Lindsay Servian;保健食品,我問Flora;數碼相機,問Corey Chan ... 公司內的同事各有所長,資源無限,如果能夠互相分享,每位參予的同事必會變得更"精靈",相信很多同事都聽過我不只一次提出Sharing Session,我們能夠分享的除了互通物資,分享美食外,還可以分享知識和資訊,十八美的組織其實可以推展為更大的網絡,我們都是某方面的專家,Jenny Hon是powerpoint專家,可以解答許多工作上遇到的問題,Shirley Chan做媽媽的經驗非常豐富,準媽媽、新媽媽的難題一定難不倒她,Simon Wu對加拿大暸如指掌 ... 我除了投資,亦喜歡烹飪,看書,隨時準備分享,如果平台準備好,可別忘了邀請我。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是時候買樓嗎?

一月二十七日

對投資暫時仍未有興趣的朋友,請容忍我再寫多一天有關投資的博文。

樓市大熱,很多同事都要求我在blog內討論討論,老實說我對樓市只是門外漢,平常也甚少表達甚麼意見,同事的請求相信都是想聽聽我外子第一現場的報導;暢旺的樓市除了表現在樓價外,更重要的是成交量,沙田指標性的樓盤是沙田第一城,共計有單位約一萬個,每月的成交量一般徘徊在100宗上下(最淡靜的時候仍會維持在30宗以上),但過去兩個月(09年十二月和今年一月)的成交量都達200宗,價格當然是愈賣愈貴,是典型牛市的狀態。

儘管豪宅的價格已然上漲至超現實,一般住宅的升幅根本無法相比,現階段和泡沫、爆破還有一段距離,但如果利息仍然維持低水、通漲壓力漸漸加強、股市大幅調整,只會令更多的銀行存款開始轉軚追逐傳統的磚頭,樓市的供應彈性極低(一手樓的供應09年不足8,000個單位,今年估計14,000個,仍然是自1972年有紀錄以來的第四低水平)更多的散戶入市只會令樓價繼續攀升,未來的幾個月相信仍然會看見樓價上漲、再上漲,情況繼續的話,泡沬真的有可能重臨,樓市又會再一次經歷調整 .... 人心不變,任何市場都不能避免這等風急浪高的上漲和一瀉千里的調整。

如果你已經清楚知道自己需要和能夠負擔的住宅,不防盡快追價買入,否則樓價天天上漲,你最終可能買,但價錢已經比現水平高出10%+,又或者不買,眼白白看著樓價進一步攀升,埋怨自己或身邊的人為何不能當機立斷;但是,如果你仍然停留在思想階段,根本從未付諸行動,對哪區哪座能夠接受和負擔都茫無頭緒的話,我提議你還是專心投資股票,買樓很複雜,要選一層你喜歡,兼且有升值潛力,又有可觀回報的心水樓,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你尋尋覓覓的階段,樓價可能已經上漲了不少。

買樓比買股票複雜許多,貨品並非單一,價格有別,地區的未來發展,自己的生活圈子,將來的利息走勢,自己的負擔能力,.... 全都在考慮之列,再加上銀碼大,一般人只能把所有雞蛋都放進同一個籃內,買樓是重大決定,絕對不適宜草率行事。

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On your mark

一月二十六日

每天回家的第三件事,就是查看當天股市的升跌,和持有股票的表現;今天回家一按電腦,發現恆生指數下跌489點,收報20,109點,立即改變主義,把原先構思的博文內容擱置,不厭其煩地再次討論(總結?)機會稍縱即逝的股票投資。

我的投資股票的心得,差不多全放在這blog上,如果你手頭有點閒錢(溫馨提示:錢只要HK$10,000以上便可,閒才是重點,等用的錢再多都不適宜投資股票),對令人難堪的利息回報終於忍無可忍,卻又從未參予股壇角逐的朋友,我誠意推介你看看以下列出的幾篇博文,相信對剛起步的你有點幫助,我曾經跌過痛過,從我的失敗經歷學習總勝過從自己的失敗經歷學習吧!

1. 我投資「保本為上,增值為副」,辛辛苦苦賺回來、省回來的錢,必須小心管理風險,請先讀我一月十四日的博文(戰勝恐懼與貪婪),跌市時控制恐懼有秩序入貨,當大市瘋狂上漲,控制貪婪的心理,有秩序出貨,這策略保證無法賺盡股價的波幅,但勝在安全。

2. 第一次買股票,我建議購入風險較低的盈富基金(2800),要了解何謂盈富基金,可參考我九月九日的博文,至於入市出市的步驟,可看看我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博文(貪婪策略);十八美問我恆指該下跌至哪水位才開始入貨?我認為20,000點以下入貨,方向是對的,買多買少,買平買貴,別說散戶,就連大鱷也說不準,所以最終賺多賺少還是靠點運氣;十八美問如何判定大市恐慌和瘋狂?這需要一點市場觸覺和觀察力,恆指水位只是其中一個指標,還要多看新聞、財經評論和不斷評估身邊的人有多少個開始討論和開始抄股,最簡單的方法是:你發現平常不抄股票的同事竟然入貨,便是強烈的出貨訊號;相反,當所有人都勸你千萬別買股票,因為低處未算低時,便是強烈的入市訊號;十八美問買入的股票應否長期持有?我並不贊同,即使你持有的是優質股,股價都無法避免隨大市波動,只要掌握旺市出貨,淡市入貨,獲利必然會倍增。

3. 要進階,要修煉,可試試我一月十五日博文(必勝方程式?)建議的審慎練習

如果你和我一樣,視投資股票為保本增值的渠道,而非乘風破浪的遊戲場所,希望我的分享對你有點啟發,更希望能帶給你一點安逸的回報。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旅遊,可以很簡單

一月二十五日

這是我旅遊時用儍瓜相機拍的風景照:





攝影技術雖然有限,加上天陰有霧,被我記錄下來的現場實景,秀麗程度可能少於50%,當地還有罕見的植物,樹根隨處生長,天然形成有點像荒蠻時代的地貌:




昨天的旅遊確實令我大開眼界,十分難得一見,值得推介。我的好朋友,旅遊不一定要花許多時間和金錢,昨天參加中國旅行社的本土(不錯,這些地方全在香港)旅遊,到荔枝窩、東平洲、吉澳和印塘海峽一天遊,整整一天的行程,包船程、導遊講解和海鮮風味餐,連小費,成人每位$123,非常超值,和山長水遠外遊的樂趣不遑多讓。

船程可能稍為長一點,但所到的地方一點都不像香港,天然景色既然能夠列入國家地質公園,當然不會令人失望,東平洲的沈積岩,層層疊疊,既壯觀又秀美,空氣清新,沒有汽車的廢氣,只有淡淡的海水鹹味,所到的地方完全看不見高樓大厦,只有破舊的村屋、超大型的祖墳和廟宇,當然還有許多頑強的特殊生態,包括百年的空心樹(空間很大,能容納幾位成年人)、生得像木板一樣的銀葉樹樹根和白花魚藤(見上圖);海鮮風味餐雖然只提供較經濟的海鮮,但也十分鮮美,我甚少買手信,也忍不住買了白飯魚魚乾和味道濃郁的魷魚。

旅遊,可以很簡單。

2010年1月22日 星期五

窩心甜品

一月二十二日

今天午飯時間回公司參加十八美聚會,分享投資心得,當然帶備自製甜品和大家分享:雪糕 + apple crumble,要多謝的不只是我,因為雪糕是Shirley Tang上星期探我的手信,蘋果是Kenneth Wong的手信(我家人丁單薄,食量又小,相信他們都不會介意我拿來和大家分享),多謝感謝他們的慷慨,大家今天才能試試這美食。

似乎十八美對烹飪比投資更有興趣,我臨走前她們千叮萬囑,要求我務必把食譜放在blog上,也許外子說得對「投資相對孤獨,美食則適合大眾」,希望大家一定要試試,做法超容易,預備時間約十分鐘,但賣相不俗,味道有點像西餐廳供應的蘋果批,一點都不失禮:

材料(足夠六位不太大胃口的成年人,可按比例增減):
中等大小的蘋果(富士蘋果) 3個
砂糖/黃糖/黑糖 分100克和60克,共160克
牛油/人造牛油 120克
自發粉 150克
玉桂粉 3/4 茶匙

步驟:
1. 先開焗爐,預熱180C/350F
2. 牛油可放在室溫下十五分鐘或切成小塊(毫無耐性的我會放入微波爐稍稍加熱,但要小心,牛油只能加熱變軟,不能融化),再加入100克的糖和所有的自發粉,在碗內用手(因為有體溫)混合,要盡量把材料分散,掐成麵包糠模樣
3. 蘋果去皮,切成四角,取芯後,每角(1/4蘋果)可切6至8粒果肉
4. 把玉桂粉和餘下的60克糖和蘋果肉混合
5. 已處理的蘋果肉放在焗盤底,再把2平均放在蘋果上
6. 放入焗爐,繼續用180C焗40分鐘

成品模樣:


如果兩人一起煮,2和3的步驟可同時進行,否則削皮的蘋果會變黃,一定要留待最後才處理。

自製食物樂趣不在出品是否專業,而在口味可按個人(你自己或對你最重要的人)喜好調教,以上分量只是按我的口味,第一次做不妨照跟,但下次再做可按自己喜惡,稍稍調教糖或玉桂粉的分量,什至改用其他品種的蘋果或生果,務求令成品個人化,才藉得花時間又買又做又等,對嗎?

如果你喜歡較香口的甜品,可放半杯oats 或 corn flakes在2的混合中,我也試過不加 corn flakes ,但最後兩分鐘加熱至250C,令表面有點燶,又香又甜,美味非凡,但一定要小心快手,才可保證不會過火,另外剛出爐的apple crumble內的蘋果相當熱,必須放在室溫涼十分鐘才適宜食用,可伴雪糕,忌廉或custard吃,希望你試試,希望你喜歡,更希望增添你的生活情趣。

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可怕的第四性人

一月二十一日

記得兩星期前我的歡送會上,不只一位同事形容我男性化,尤其是工作時的爽快和決斷(老實講,我只是急躁),但也有女性化的一面,因為工餘我喜愛烹飪。

我甚少從性別角度看自己和看別人,但這麼有趣的觀點又怎捨得放過,閒來在網上搜尋閱讀,對男性化和女性化這一課題又加深了認識,我發現學者較趨向相信男女角色的分野並非天生,亦非沿自染色體或軀體的分別,反而是以後天學習和文化影響為主,各民族文化,地域羣體以至於每個個人對男性和女性的概念分歧原來可以很大,但總體還是有共識:

1. 男性較具野心,尤其喜歡體能比併
2. 女性較具同理心,一般都能讀懂別人的感情
3. 男女的溝通分別很大,男仕較喜歡在公眾場合發言,女仕卻喜歡在私底下或家中發言;女仕發言時喜歡直望對方雙眼,男仕較喜歡望其他地方;男仕較喜歡轉換話題,女仕卻喜歡把話題談深入一點;女仕一般較多用"唔,唔"的回應支持對方,男仕卻只會靜聽對方發言 .... 更多的分別可見於John Gray 的 "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愈看發現愈多的分別,恕我未能一一盡錄,你呢?你對男性化和女性化有什麼看法?女性該洗衫煮飯?男仕該好動活躍?曾否從心底討厭姆型的男仕?又或者厭惡行為豪放的女生?我是從來都不大注重自己是否扮演女性的角色,所以工作上的作風可能偏向男性化,所以你無法想像我喜歡烹飪,更不會相信我懂針黹(家中的窗簾大部份我親手用衣車做,女兒小時候的衣服好些也是我一針一線做出來)和織毛衣(我懂織亦懂勾,作品也不少,今個星期應該可以完成一條冷頸巾給小女兒),性別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太籠統了,未經過濾便放在個別人士身上,可能會產生誤導。

看了那麼多的研究,其中最藉得一提的是:太入型入格的純男性或純女性較保守規模,缺乏創造力(creativity),相反同時具備男性和女性趨向的人較具創造力,這可能解釋為什麼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一般較為中性,還記得我幾個月前提及的四分法嗎?男和女可組合為男、女、又男又女和不男不女,教育下一代時,或者可以考慮不要太苛求他們只扮演應有的性別角色,反正最重要的是有個性,管他是男是女,我最怕的反而是不男不女的電車男或草食男,你同意嗎?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唯一的例外

一月二十日

聽說人生有兩樣件事是必然會發生的:死亡和交稅(In this world nothing can be said to be certain, except death and taxes.),死亡雖然未試過,交稅經驗卻超過二十年,可是直接享受政府提供福利的機會暫計只有一次(典型中產階級的哀歌)。

我一向著重牙齒健康(因為只有保持健康的牙齒才能吃盡天下美食),堅持"治未病",每年定時定候拜訪同一位非常有經驗的牙醫,驗牙洗牙從不間斷,十年前,為貪方便到一間新的牙醫診所洗牙,一位貌似剛畢業的女牙醫替我檢查,拿著牙醫慣用的金屬針不斷拮我的牙肉,一邊讀出數目字讓身傍的護士記錄,她來來回回拮了幾遍,還不斷翻查護士手上的記錄,張大嘴巴的我實在忍無可忍,示意要求休息,那初出茅廬的女牙醫向我解釋她診斷我有牙周病,並且坦白的告訴我她剛畢業,對自己的判斷未有百份百信心,要求我讓她的師兄覆診,眼見她又緊張又擔憂的神情,一時心軟,再張大嘴巴,讓她師兄妹二人研究研究,師兄從新檢查,竟然同意師妹的診斷:我患上頗為嚴重的牙周病,並立即寫介紹信讓我往菲臘牙科醫院求診。

菲臘牙科醫院的門診費用只是幾十元港幣,經香港大學牙醫學院的教授再覆診,斷定我患牙周病經已超過十年,牙齒的附著力喪失了40%,由於牙周病屬機能性損壞,只能控制病情,無法恢復已損毀的牙骨,前後三、四年時間我每隔一、兩個月便回牙科醫院接受教授的治療,由於仍是同一病症,無須繳付其他費用,幾十元港幣的門診費用,竟然換來不對等的高端專業牙科醫療,終於有機會直接佔政府一次便宜,雖然仍然無法和政府等價交易,也算大快人心,哈哈哈哈哈哈哈 .....

久病成醫,發現牙周病原來相當普遍,但病情和醫療不一定所有在職的牙醫都懂,教授告訴我牙齒是骨骼的延伸,如果正確保養,牙齒應該能夠一生都伴著我們(一生都能吃美食!)這就是為什麼常見的骷髏頭都滿口牙齒的原因;要避免牙周病最重要是徹底清潔牙肉和牙齒間的污垢,不要怕流血和牙痺,否則積聚的牙垢會令牙肉發炎漲大,慢慢迫爆承托牙齒下的牙藏骨凸出的部份,過程中牙齒會變得有點鬆和移位,再不及時制止,牙齒會慢慢脫落,詳情可見於http://www.toothclub.gov.hk/chi/adu_01_04_01.html#start,我的經驗是牙肉的輕微發炎不易察覺,但一旦發現牙齒移位或脫落,便要小心,千萬別像我一樣悟信傭醫連患病也不知道。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拆除心魔

一月十九日

昨天的博文反應比預期少,估計:1)產品一點也不新奇,大部份同事已經擁有;2)不習慣開口要求禮物;3)未明白這產品如何解決「相見好,同住難」的問題;容許我再重複一次,夫妻相處,習慣不同,難免有衝突,千萬別堅持已見,為對方不肯讓步而爭吵不休,只要努力尋找嘗試,總能找到一個夫妻二人都能接受的方案,我的婚姻超過二十年,當中經歷不少的考驗,對我來說總結感情生活比總結較理性的職場生涯,難上千倍百倍,因此任何醒悟、學習和改善都必須經歷許多許多的錯誤、失敗和眼淚,希望我的分享能夠減少你的失敗和痛苦,更希望當然是你能分享夫妻相處的心得,令一眾已婚人仕減少磨擦,增添情趣。

今天看信報一篇文章訪問一位80後的義工鄧緯榮,其中一段引述他對貧窮的看法:「我也是食綜援大的,我可以告訴你,以國際標準來說,拿綜援過活的人不能說是貧窮。貧窮就如快樂、痛苦一樣,是相對的,我們常說香港的貧窮問題嚴重,是因為周邊的有錢人太多。周邊的有錢人會壓抑你的自信,缺乏自信會壓抑了你眼下世界的可能性。當你覺得世界只有一條路,沒有希望,這才是真正的貧窮。」非常認同!

日常接觸的同事,常發現他們觀察力強,思辯敏捷,對他們有興趣的題目更是見解精闢,往往令我大開眼界,我眼中許多同事都非常獨特兼且有個性,總奇怪為什麼他們老是缺乏自信,不敢在會議發表意見,不願意接受更多更困難的任務,無勇氣提出修改過時的制度 ... 是香港的教育制度製造太多失敗者嗎?(我成長於香港教育制度,也曾經歷滑鐵盧,但從不肯認輸!)是身邊的有錢人壓迫著你嗎? ... 別讓他人影響自己,所有的規范其實只是心魔,以我們的條件追求基本的溫飽根本不是問題,誰都有權選擇繼續追求物質或物質以外的興趣、情人老友、家庭生活、靈性修養 ....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忍忍忍忍忍忍?

一月十八日

相信很多同事都聽過這故事:一對夫妻雖然深愛對方,可惜擠牙膏的習慣不同,一位喜歡擠壓牙膏的末端,從底到頂比較整齊和有系統,另一位較隨意,從未想過擠牙膏這等小事會有什麼道理,每天無意識的隨手按牙膏,喜歡整齊的那位每早每晚都難免要為隨意的那位收拾殘局,把牙膏管內四散的牙膏從新慢慢集結在牙膏管的頂端,從體貼地默默修正,到溫馨的提示,到頻繁的叮嚀,再轉變為抱怨,對方依然屢勸不改,抱怨轉化為憤怒,最終導致離婚;故事的另一個版本:喜歡隨意的那位可能在上述的任何一個階段,不堪對方不斷的疲勞轟炸,屈從地每朝每晚緊記離開浴室前必須把牙膏擠在頂部,否則又可能引起對方的不快、抱怨什或破口大罵,心理負擔很大,亦難明為什麼自己自小養成的生活習慣竟然會觸動對方的神經,為息事寧人,只好忍忍忍忍忍忍,長期的忍耐令關係變得疏離,疏離的後果可能也是離婚。

夫妻之間,兩個人、兩種不同但都沒有錯的方法,該用你的方法抑或我的方法?這或許是夫妻相處時其中一個很難調解的矛盾。

分享我家中一件非常有效的紛爭調解工具:



這非常有效的產品,一點也不高端,用法還相當簡單,只要把牙膏管的末端往工具中間開口部分套入如下圖:












每天只要把工具稍稍往上提,不管你如何隨意擠壓牙膏,牙膏都必離不開牙膏管的頂部,這工具每朝每晚都提醒我,這世界不只有你的方法和我的方法,還有第三種方法、第四種(直立式有泵的牙膏)、第五種(盒裝的牙粉)、什至第六種、第七種 .... 的方法,當中必有一種方法夫妻雙方都能接受,只要雙方坦白開放,願意探討和嘗試不同的方法,一定能夠找到我們的方法。

很希望和你們分享這小小的紛爭調解工具(相信比電影「非誠勿擾」中提及的紛爭調解工具,更為有效吧!),如果你有興趣擁有,請在blog上留言或給我電郵短訊,我會儘快安排送(不是運送的送,是贈送的送,機會難逢,趕快在我改變主義前提出)給你們,讓它每朝每晚提醒我們:婚姻生活不是也不該只是逆來順受。

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必勝方程式?

一月十五日

投資技巧五花百門:價值投資法、圖表派、經濟周期、科斯拓蘭雞蛋 ... 只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門派,我認為全都很有道理,只是並非恆真的道理,事實上市場外在的因素不斷變化,再加上場內人與人之間的鬥智遊戲,根本不可能有必勝的方程式,要贏多輸少(已經是贏家!)必須審時度世,靈活運用各種技巧。

提升投資技巧我採取審慎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外國學者K.A. Ericsson曾研究許多精英運動員、鋼琴大師和頂級足球員,發現他們的成就並非天生而是通過後天的苦練,但不是普通的培訓或重複的練習,而是審慎練習;審慎練習有三大要素:訂定明確的目標(setting specific goals),獲取即時反饋(obtaining immediate feedback)和同時注重過程的技巧和結果(concentrating as much on technique as on outcome),練習過程是通過不斷微調技巧,目的就是要達到原先製定的目標,我就是按這方法天天苦練,每次挑選股票都會記下原因和目標價,目的為方便將來回顧自己的預見能力而非預定什麼「止賺」或「止蝕」價位,每天必查看股價上落,這即時的反饋可助我迅速衡量有否看錯趨勢,當機立斷,賣掉錯誤購入的股票或買進漏網的荀股,我雖然經常犯錯(早前趁市旺,賣掉股價長期低沈的中移動,偏偏近幾天股價又回勇,只怪自己太跟風!),但仍然相信審慎練習真的有助提升技巧,不妨試試。

此外,吸收資訊亦是不可或缺的部份,自從我開始投資以後,每天看報不單只為得知天下事,還會特別留意所有對現有和將來投資有影響性的新聞,增添閱報的趣味和深度,以下是近期閱報時產生的幾個疑惑,還望賜教:

1. 特首也確認逾四千億熱錢流入本港股市,為什麼股票市場的成交量仍然只有幾百億?
2. 三網合一當然是大勢所趨,但合一後的贏家會是固網、移動網絡抑或提供內容的電視營辦商?
3. Google高調宣報撤離中國,是真?是假? .....

追尋每個問題的答案不單加深認知,還會帶來可觀的回報,就讓我們一起從今天開始為保本增值努力

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戰勝恐懼與貪婪

一月十四日

我對投資很有興趣,並不表示對股票有心得或者曾經試過「大有斬穫」,相反我只是一個嚴守紀律的投資者,目的只為保本增值;平常接觸的同事,有許多對投資莫不關心,可能因為未得其門而入,亦可能曾經損手,沒有勇氣再度入市,在這分享經驗,旨在挑起他們的鬥志,不要忘記把辛辛苦苦賺回來、省回來的財富增值;其他高人,不妨多加指點,令大家受益。

投資和練習武功一樣,內功比拳腳功夫更重要,每天我們接觸的財經消息和市場分析,全是外功,沒有足夠的內功心法,根本不懂得過濾合適的套拳(股票),很容易會走火入魔;我愛看財經書籍,因為內容偏向探討投資心得,分析性較強,長話短說,當中我最欣賞的一句話是:投資要戰勝貪婪和恐懼(記憶中出自曾淵滄博士的作品),大市下跌,不利消息充斥財經版,什至頭條新聞,沒完沒了的恐慌性言論中,如果能夠戰勝恐懼,在低價入貨;又或者市旺得任何股票都雞犬皆升,連掃地阿嬸都討論股票時,你能戰勝貪婪,在高價沽出手上股票,你的內力心法才算有一定的基礎。

要戰勝恐懼,必要通過風險管理,每位新上任的財務主管我都會跟他們說:「千萬不要完全避免壞賬,這太容易,沒有生意必定沒有壞賬,這根本不是專業的財務管理;任何生意必有風險,風險管理的目的是把實際壞賬比例,用你的判斷準確維持在公司訂下的百份率,太高當然是管理不善,太低代表你把可接受的生意推掉,也是管理不善,好好把壞賬目標記在心,想盡辦法剛中紅心。」避免風險不是管理,只是逃避責任的藉口;承受風險的胃口人人不同,之前曾經提及買市不買股的盈富基金(2800),風險很低,個別股票中,藍籌股比其他不知名(只知number)的股票為低,投資金額有限,盡量買風險低的股票,當財富積聚才把部份投入風險較高的股票,下次面對大跌市時,應該不會因恐懼而作出不智決定吧!

要戰勝貪婪更難,股市大鱷處處,保本壓倒一切,survival is the only road to riches,一定要避免做大鱷點心,如果你初次投資,建議等股市淡靜,指數偏低時購入盈富基金,待大市復蘇,你經已開始賺錢,一定要控制貪婪,不要立即賣掉,既然已經賺錢放著也無妨,直至大市瘋狂,再考慮 ...

明天待續。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都市獵人

一月十三日

聽說許久許久以前,當人類仍然依靠狩獵為生的時期,人類十分快樂;捕捉動物是一種鬥智鬥力的活動,人類必須保持頭腦清醒,善於觀察獵物的生活習性,從而尋出弱點攻擊,增加成功的機會,獵人需要耐性,更需要臨場的爆炸力和適應力,要獵殺猛獸或者整羣動物時,更必要與其他人詳細計劃緊密合作,每次搜尋獵物時的患得患失,突然發現獵物出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時的興奮心跳,每次依計成功生擒拼死都逃不過你天羅地網的美食時的那份成功感和激動真箇非筆墨所能形容,當然餓著肚子眼白白看著獵物逃脫你的追捕,又是另一種深刻的感受,那時期的人類,樂天知命,只懂盡情享受手邊的美食,每天睡覺睡到自然醒,喜歡到那裡便去那裡,當獵物消耗差不多時,才再計劃下次行動。

當人類慢慢從狩獵演化為務農為業的時期,人類每天必須一大清早起床,撐著疲倦的身軀,澆水施肥,面瞧黃土,背靠天的日子十分磨人,他們最感興趣的資訊,慢慢收窄為單一的天氣預測,再無餘力跟其他人合作,計劃做莊稼以外的「大茶飯」,過份平靜規律的生活令人類變得呆笨和反應遲鈍,為保證收成,農夫必須不間斷地照顧呵護農作物,他們一天都不能偷懶,不能鬧情緒不下田,什至不能病,狂風大雨要下田,死人塌屋也要下田,當然眼見植物天天茁長,農民會感到安慰,但過程就是欠缺一點點驚喜,更因為身家財產繫於田野,他們只能安土重遷,安安定定,老老實實地留下來守護家園。

聰明的你當然明白農夫的生活有點像現今的打工一族,而獵人卻有點像做生意的創業人仕。

但我又聽說過,股票市場的投資者要像獵人,要有耐性等,要有策略攻,他對市場資訊十分喝求,藉此判斷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他們不會亦不需要天天工作;農夫獵人各有優劣,打工的你如果想兼得兩者的好處,可考慮工餘花點時間研究投資,做個都市獵人。


p.s. 今早下定決心把積存多天的報紙看了絕大部份,明天應該可以清倉,感覺沒那麼頹廢了!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退休試用期

一月十二日

滿以為不用上班的日子,可騰出更多時間寫博文,質量應該比退休前稍勝一籌吧,誰料水準竟然下降了!果然低處未算低,反省過去幾天,老希望日間完成博文,便可安心外出逛街、跟朋友吃飯、做瑜伽、看書、打理荒廢多時的盆栽 ... 可能日間沒有時間壓力,又或者沒有夜闌人靜的靈感,往往寫了一段、兩段便停下,忙其他的事情,晚上再次執筆時,心情思路都無法接繼日間開始的話題,距離專業的水準真的太遠。

沒上班的日子雖然過得非常輕鬆隨意,但仍須學習適應沒有常規的生活,很多事情想做,偏偏沒什麼事情非做不可,現在甚至連以往每天爭分奪秒也必看的報紙,都變得可以留待明天再慢慢細閱,寫博文亦因不能一氣呵成而變得前言不對後語,你說我的退休生活是否需要調整調整?建立另一種的常規生活會否破壞隨心隨意的閒情?會否增添不必要的壓力?適應新的生活既新奇又充滿挑戰,感覺有點像馴獸師,驟見的猛獸雖然有點怕人,令人一時間手足無措,但只要願意付出愛心時間,慢慢提升訓練技巧,終有一天猛獸會變寵物,令生活更開心滿足。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快樂原來很簡單

一月十一日

上星期六看蘋果日報iphone版(無法剪傳,以下複述可能與新聞稿有點出入),報導一名12年前年僅17歲的英國男子,中彩票獲得200萬英鎊(約為HK$2,500萬),於上週三在寓所暴斃,終年29歲,據報導這一朝富貴的青年人並非不善理財,揮霍無道,相反他非常孝順,把部份財產贈送父母,可惜他始終未能適應身邊人對他的財產虎視眈眈的態度,人變得愈來愈孤獨,過去10年什至足不出戶,最終抑鬱而終,財富並沒有為他帶來快樂。

蘋果日報的資料室再羅列其他英國幸運兒的命運,失業人仕伍德於1996年中獎HK$3,291萬後,鍾情豪賭,輸掉家財,7年後猝死;保安人員羅拔茨於1998年中了HK$4,346萬,但不懂理財,最終欠下一屁股的債;鮑威爾於1999年中獎HK$8,941萬,未能適應的未婚夫與她分手,貨車司機莎士比亞於2006年中獎HK$1億,但如今下落不明,估計遭遇不測;腦海中不禁浮現以下問題:這報導是真的嗎?驟來的富貴新的會帶來不幸嗎?為什麼中獎幸運兒中只有一部份遭遇不幸?其他得享富貴的幸運兒和上述人士有什麼分別?

我知道同事中有許多經常買六合彩,聽說還曾經集體中大獎,人人分紅,以上問題對他們來說應該十分重要吧!就讓我嘗試提供箇中的理論,供大家參考,讓大家為隨時到手的意外之財好好作出準備。

幸與不幸的中獎者分別可能在於是否懂得理財,對!投資理財的理財,我們似乎天生懂得消費,買奢侈品、還遊世界、住大屋、... 慾望無限,你懂得如何分配消費和投資嗎?你懂得如何保持財富嗎?隨時會中獎的你應該立即開始學習,避免事到臨頭才手足無措,任由好事變壞事,對嗎?

財富不論多少都應該學懂理財,真的!一方面為中獎作出準備,一方面也可以把現有的財政資源充份運用,不聞不問不行動,到頭來只會「餐搵餐食餐餐清」,無法達至財務自由,慢慢從消費中省下$10,000開始投資,你會發現快樂原來可以很簡單。

我投資股票和房地產的小小心得已經分享過,明天分享我學習投資的方法,希望引起還未開始投資同事的興趣,更希望當然是能與讀者中的投資高人交流交流。

2010年1月8日 星期五

「升呢」同事

一月八日

你想知道日常接觸的人羣中,有多少個真心喜歡你嗎?聽說只有在自己的喪禮上才能較清楚點算。須知道你死後對身邊所有的人再無貢獻,稍稍功利的當然會避免花時間在這些毫無作用的死人身上,唯獨真心喜歡你的人才願意途長路遠到靈堂前跟你話別,回味你昔日的音容。

職場中的真正友誼最難建立,跟你親近的人不一定因為喜歡你的本人,而是因為你的人脈網絡或者職位權力,職位愈高,身邊便有愈多對你又愛(愛你能帶給他好處)又恨(恨你的優越和性格)的「朋友」,有一類「朋友」老是對自己笑迎迎,把握每一分鐘的機會和你討論你最喜歡或者最擅長的話題,然後不論你如何回應,他們只會把預先準備好的讚美之詞重複播放,你一轉身,他們便會忙不秩的大罵「白癡」以平衡剛剛言不由衷的委屈,我最可憐這類同事,因為我對他們的努力根本不會放在心上;另一類「朋友」因已攀上了更高的關係,再無暇與你這次等人類保持昔日的情誼,為存後路,他們不會貿然與你斷絕關係,但跟你交談時的眼神變得散漫,對你重複的要求聽若無聞,小心這類「朋友」,他們對你已然恩斷義絕,為貪一時方便,損你聲譽,散播不實謠言也在所不惜 ... 不想再花篇幅寫這些我跟本不重視「朋友」。

幸好我遇到的大部份都是正面、盡責和有原則的同事,我最欣賞據理力爭的同事,因為他們明辨是非,又不畏權力,和我真正臭味相投,但工作太忙,加上我是老一派的管理人,最恨別人誤會我用權力利益建立個人黨羽,為怕瓜田李下,什至絕少請同事吃飯,種種限制下如何建立友誼呢?我用真心真情,因為「與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密必疏」,有幸差不多每份工作都能建立許多終生的友誼,現在我們的關係已由同事「升呢」為朋友,你可能會發現我沒有你想象中吝嗇。

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

序中有亂?亂中有序?

一月七日

再多寫一天有關印度見聞,明天會嘗試把歡送會(總認為「歡送」這詞有點奇怪,是否代表大家對某人的離開,高興萬分?)的點滴和感受在這裏總結分享。

印度最令我印象難忘的是「馬路」,任何你能想象的交通工具都有權佔一席位,包括人力手推貨車、單車、三輪載人單車、電單車、電單車改裝的的士(離開德里,這種綿羊仔改裝的載人工具標準乘客數目是11位,但一般都能多擠下兩三位乘客,不是親眼看見,很難相信一部改裝的綿羊仔居然能夠拉動15人,超過一千公斤的人肉!)、馬車,牛車、駱駝車、私家車、貨車、旅遊巴、莊稼用的拖拉機、地盤專用的巨輪怪物 ... 都一一在有限的路面上爭取各自的位置,煞是奇觀!更奇的是從德里到Agra二百四十公里的距離,約六小時的車程,我並未看見一次交通意外或阻路的壞車,是否真的亂中有序?抑或只是我的運氣?真是天曉得。

和中國相比,印度人傳統許多許多,百份之九十九的女仕仍然穿著傳統的saree,色彩耀目,並且點綴大量金光閃閃的包邊和飾物,身上能放飾物的地方包括鼻翼、上下唇、下巴 ... 都絕不放過,男仕一般都戴手工精緻,金光閃閃的耳環和大量介指,才明白原來「潮爆」的裝扮和傳統服飾相差可能只是一線;別以為穿戴「論盡」的女仕只適合悠閑地傍觀男仕勞動,事實上我親眼看見許多穿戴得像聖誕樹的女仕坐在河邊洗衣服,站在井邊出盡吃奶力打水,什至在路邊剷泥,最驚心動魄的要算是穿著saree的女仕總側身坐在電單車後坐,任由長長的圍巾輕飄飄的空中飛舞,難道圍巾捲入車輪的事從未在印度發生過?

印度人不僅保留著傳統服飾,分隔男女的種種措施仍然普遍,女仕仍然以肥為美(真正是女仕天堂),市區內養羊養豬養牛的相當普遍(印度股票交易所的對面馬路居然是畜牧場所,嚇死我這個持有印度基金的投資者!),公路中央的神壇依然完整保留 ... 原來只要我們願意,新舊事物是可以並存的,反觀自己的國家,是否真的需要放棄那麼多千錘百煉的傳統文化來發展經濟?事實上只懂翻版外國的制度文化,又怎能超越對方?所以我認為只要是好的便該保留,管他老套不老套,對嗎?

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這麼近,那麼遠

一月六日

印度和中國同樣是東方的文明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9年,印度於1947正式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1950年才正式成立印度共和國,中國人口數目世界第一,印度以十一億七千萬人口排第二(第三是美國,人口剛超過三億),由於沒有「一孩政策」等的人口控制措施,估計二十年後印度人口將超越中國;印度的人均國民收入(GDP per capita)於2008統計為US$1,069,不足中國的三分一(US$3,264);國民收入增長率於2008為7.4%,亦遜於中國同年的9.6%增長率。

香港人普遍不喜歡印度人,討厭他們的體味,聽不明印度口音的英語,看不慣他們七彩斑斕的民族服裝,認為他們做生意太狡猾,我認識的星加坡人更偏激,常常把岐視印度人的笑話掛在嘴邊,但另一方面,許多中國人信奉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喜歡吃充滿香料的印度咖哩,學習養生的印度瑜珈,為什麼我們欣然接受印度文化卻接受不了印度人?你自己或朋友當中有多少個曾旅歷這麼近的印度?

太多的負面評價,再加上上次遊埃及的慘痛經歷(食物太髒,引致我急性腸胃炎,打針吃藥俱無效,勉強走到帝皇谷也因肚太痛,無法進入陵墓參觀),外子決定今次印度之旅風險上限是「零」,經過他精心的篩選後,最終決定參予當地的皇宮之旅 (http://www.vacationsindia.hk/packages/lake-palace%208D.html ),相信參觀皇宮、住皇宮應該不會出亂子吧!出發前一直奇怪印度的皇宮為什麼會隨便招呼我等平民百姓?到步一問才明白印度在1950年成立共和國的一刻,境內的皇帝仍然超過600個!所以境內皇宮數目多不勝數,規模和奢華程度雖然都無法與中國宮殿相比,但也極具特色:




印度皇宮的裝飾與中國有幾分相似,都較頃向工匠式的細膩,佈局小巧精緻,與歐洲大刀闊斧的壁畫塑像分別很大,當中最意想不到的是Fateh Prakash宮殿裡的水晶藝廊,展示一批幾百年前印度皇室向英國公司訂購但從未用過的水晶用品,光彩奪目,當然包括食具飾物,還有用餐桌椅、全套沙發茶几、什至水晶睡床,包羅萬有,美感創意手藝都是現代人無論花多少錢都買不到的,可惜展館禁止拍照,箇中獨特之處,只能言傳 ...

博主有喜

一月五日

剛參加完同事組織的歡送會,心情雖然仍然十分興奮,但剩餘的體力實在不足以應付一篇博文,開天窗一日,見諒!

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未知死,焉知生

一月四日

許多同事看完上一篇博文「退休的秘密」後,問為什麼我形容退休原因搞笑?因為我用了一套非常科學化和嚴謹的邏輯來分析一個極端迷信的預測,分析結果我選擇接受迷信,是否矛盾得有點搞笑?另外,有些同事嘗試開解我,表示江湖術士不能盡信,衷心感激各位的關懷,我一點也沒有因為這未知真偽的死亡預告而沮喪,「死」不單是我的「口頭禪」,亦是我經常思索的問題。

你怕死嗎?你忌諱談論死嗎?你有否為死亡作出安排—包括臨死前的計劃和死後親友的過渡?你認為人死後會怎樣?死亡對人生有什麼意義?相信有宗教信仰的同事,對這些問題會有一個較清晰的概念,沒有宗教信仰的我,只好自己追尋答案。

古今中外我認知的死亡概念不外乎:

1. 視死如生:中國和埃及的曠世皇陵,便是基於相信人死後仍要繼續生前的生活,所以日常用品、侍婢、甚至軍隊都必須一應俱存;今天我們拜祭祖先時,燒給他們的紙紮ipod、新款移動電話、冥通銀行紙幣、LCD電視 ... 是否表示他們在地府的生活跟我們一樣,變得數碼化?

2. 得永生: 天主教、基督教和回教都相信善人死後會得永生

3. 輪回: 佛教和印度教相信輪回,所謂前世作孽今世受,今世苦盡積來世福,死亡並非終結,而是一個段落(忘記劉德華在那一部電影曾經說過:萬般帶不走,唯有孽隨身,就是這個意思)

4. 人死如燈滅: 人只有一生,雙腳一伸,便會灰飛煙滅

沒有宗教信仰的你和我,要追尋一段有意義的人生,似乎免不了先考慮死亡 ...(孔子是我的偶像,唯獨我不贊同他認為未知生、焉知死)

我相信人死如燈滅,人只能擁有有限的時空,最終只會塵歸塵、土歸土,所以我積極工作、享受生活、不斷探求和珍惜時光,我最愛比喻人生如旅程,重點不在起點和終點,而在過程,我們出外旅遊總希望在有限的假期內,參觀最多的境點,嘗遍各地的美食,購買價廉物美的記念品,相信沒有人希望天天住同一間酒店,盡量避免到外面參觀吧!人生是否也應該一樣,要爭取多姿多采的經歷?千篇一律的生活雖然安穩,但會否有點浪費旅程,浪費生命呢?

忽然發現新年的第一篇博文竟然談論死亡,暫且住筆,日後有機會再討論這人生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