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數字人生

五月三十一日

Facts are stubborn things, but statistics are more pliable.
- Mark Twain

雖然本業會計師,我對數字並不特別敏感;事實上,沒有計數機,我很難分辨數目字的大小和差異比例,最怕外匯報價,例如:港幣匯價以美元為分母,一美元兌7.8港元,數字愈大表示更多港幣才能換取一美元,代表港幣貶值;但英鎊匯價約1.46,計算分母不是美元,而是英鎊,代表一英鎊能兌1.46美元,數字愈大表示愈多的美元才能換取一英鎊,代表英鎊升值(剛剛和港幣相反),所以不集中精神,想了又想,我是絕對不能掌握匯價變動的意義,常常羨慕某些人能夠一聽匯價,便能立即指出美元偏強,還是走弱;如果你擁有這天賦,恭喜你!數字難不倒你。

工作、投資和學習都離不開數字,硬生生的記憶太難,每次用紙筆記下太煩,經過許多的嘗試、失敗、嘗試、失敗和再嘗試,我慢慢習慣先記數字的單位,38,000代表萬位數字,380,000代表十萬位的數字,3,800,000代表百萬位的數字,再嘗試把數字從左到右記憶,能夠記憶單位和一至兩個數字,一般工作、投資和學習都已經足夠了,希望這分享能夠有助和我一樣數字白癡的朋友。

對數字敏感的朋友也不能過份迷信數字,薪金的高下,只是一個數字,背後的付出不一定與收入掛勾;前幾天(五月二十一日)翻譯Bernard西藏之行,發現12公里和17公里的路段可以因為斜度,比較平坦的50公里更艱難;描述我在世博的日子(五月二十四日),入場人次只是20多萬,不及預計的50至60萬人次的一半,單看數字,似乎應該十分輕鬆,但由於遊人分佈並不平均,人擠的地方真的有點失控;又例如香港已建居住單位數目達到二百五十多萬(2009:2,516,000),比全港二百三十萬(2009:2,287,000)家庭數目超出10%,數字顯示樓市供過於求,價格理應下降,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二百五十多萬的單位中,無人居住的公屋為數不少,房協剛推出夾屋和居屋的貨尾單位(空置多年的已建單位)竟達4,000多個;可見單憑數字下結論,可以很危險。

數字雖然客觀,但客觀同時可以很誤導;常常提醒自己:數字只是起步點,絕非終點。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謎一樣的八十後

五月二十八日

常常奇怪為甚麼硬要分開八十前和八十後,如果十年是一代,五十後、六十後、七十後、八十後和九十後,香港每一代都因為成長環境的差異,價值觀和喜惡俱與其他一代不同,但同輩間卻因為面對相同的經濟起落、電視劇集,會考範圍和流行歌曲,或多或少都有點共通的地方;香港每一代雖則有轉變,但總的仍然是循序漸變,難明為甚麼硬要驅別八十前和八十後,但絕口不提七十後或九十後?

直至近期和朋友聊天才發現香港「八十後」一詞,源出於內地的「八零後」。

內地自1979年開始實施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具共產主義特色的資本主義,和嚴格執行「一孩政策」的生育計劃,令1980年以後出生的新一代,面對和父母、祖父截然不同的成長環境,他們自出娘胎以後,經濟發展一直穩步向前,物質愈見充裕,價值觀亦隨之變得金錢掛帥和崇尚貪婪,加上家中獨生子女的特殊地位,令這新生一代越發個人主義,因此中國內地八零年是分水嶺,八十前和八十後彷彿成長於兩個互不相干的世界,雖然彼此一起生活,但經歷和價值觀分歧太大,溝通談可容易。

近期富士康的十二跳,令我這八十前大惑不解,工資低、工作內容重複厭悶、工時超長、缺乏溝通、上司霸道 ... 這種職場生態,別說內地,香港也非常普遍,記憶中我擺脫的辦法除了另謀高就外,便是努力向上,爭取自主空間,從未因工作煩惱想過自殺(甚至從未哭過或感到絕望),雖然許多數據分析,富士康的自殺率較全國平均自殺率為低,但因為工作自殺,畢竟少見,是代溝,還是其他原因?

八十後即將成為社會主力主流,不管我們八十前認為他們的訴求合理與否,未來的制度和社會支援必須配合這新生一代,多耹聽,少批判,可能令我們更明白他們的邏輯和夢想。

問題是這一代不善用言語表達所感所想,決定和行動背後的原因對我來說,往往像謎一樣難測。

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世博補漏

五月二十七日

各方反應顯示:世博的話題似乎仍然意猶未盡,還可以多寫一天。

上海市為世博準備經年,上年十月曾到上海,當時整個市區中心地帶活像一個建築地盤,浦西的外灘根本不能進入,從浦東遠眺,外灘地面凹凸不平,沙塵滾滾,看不見施工的重型機械,只見處處泥濘;今次重遊,上海不光是外灘,大街小巷處處都粉飾得美侖美奐,世博附近的街道都整潔異常,所有能夠擺放花卉的地方,都神奇地佈滿燦爛的鮮花,沒一片凋謝的花瓣或者枯黃的樹葉,堪稱世界兩大人為奇觀(另一奇觀應該是北京奧運):



改造後的外灘比以前新淨,有點像尖東海傍,可惜和傍邊二、三十年代的建築物,不甚協調,加上人潮如鯽,走著、站著和坐著都彷彿防礙著別人拍照,只好匆匆離開,街上的行人雖然多如牛毛,但市中心的交通卻奇蹟地(又一個奇蹟?!)暢順,繁忙時間的出租車供不應求,乘客必須在路傍列陣,一見出租車慢駛,便飛樸到車傍,若車上乘客剛巧下車,便能順利登車離開,否則只能繼續罰企,賭賭你當天的運氣,我們出盡法寶都得花上半小時才成功騎刧其中一部出租車,運氣只屬一般。

前兩天的博文曾經提及,若非你耐性非凡和時間極度充裕,根本不需要考慮那些最受歡迎的國家展館;當然如果你真的決定向高難度挑戰,千萬別忘記自備摺椅、水和太陽帽,幾小時的輪候,唯有足夠的物資,才能助你維持體能進入場館,然後盡情欣賞;如果你跟我一樣不打算和幾十萬人搏鬥,只挑其他展館和欣賞戶外大型的表演節目,也不乏驚喜,不信可瀏覽以下片段:



不由你不信非洲小孩的普通話發音竟然比自己優勝,頓感汗顏,亦相信他們的明天該比我更好;另一件較有趣的現象,便是不論大人和小朋友都一律熱衷在通行證上蓋印,每個人手上都拿著幾本厚厚的通行證,走到那裏都第一時間爭取蓋印:



差點忘記,大部份的國家展館都附設食肆,供應各國典型的食物,由各國大廚空降上海主理,食品確實地道,但價錢超貴,我們只能負擔下午茶,聊勝於無。

世博下一次再在中國土地上舉行,以中文為主要溝通工具的機會,不知何年何月,所以我認為這次上海世博絕對是機會難逢,只要事前清楚明白展覽的內容和參觀的掣肘,忘記不切實際的期望,才小心衡量是否藉得花金錢和時間參予這盛事。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最怕優惠

五月二十六日

三年前不少有線電視的客戶接到銷售員致電,親切地提醒客戶,如能在指定時限內續約,便能以一半價錢繼續享受相同的服務,機會難逢,當然吸引許多客戶紛紛續約,但優惠推出不到兩個月,now TV 便公佈從有線電視的手上奪得英超的播影權,令經已和有線電影續約的球迷們因為貨不對板,非常不滿,要求立即終止服務,但礙於合約條文,無法單方面合法解約,球迷雖然心生不憤,無奈只能眼白白每月乖乖地繳付月費直至約滿為止,許多朋友發誓今生再不光顧有線電線,豈料英超播映權輾轉又落入有線電視手中,令一眾球迷再度恨得牙癢癢,但這是後話。

十多年前,我曾經接電話推介網上視象電話,免費試用三個月,如果不滿意,隨時可以終止服務,絕對不收分毫,對新事物一向好奇的我,付費也願一試當年新穎的通訊方式,何況免費,立即按電郵的指示和用戶資料在網上試用,屢試都無法登入,也無法再聯絡那位銷售員,慢慢便完全忘卻這網上視象電話服務,直至三個月後的賬單開始徵收費用,我致電客戶服務部門,要求取消服務,對方解釋我必須於辦公時間親往旺角辦公室,帶齊文件輪候解約,我不明白:三個月前在網上隨便一按,從未登入便完成簽署合約的手續,難明解約的程序竟然比簽約更複雜困難?

和朋友閒聊,發現他們也常常被電話推介的優惠害苦,氣得七竅生煙,哭笑不得;想清楚,真正的優惠代表供應商割喉競爭,按理再無多餘的利潤,另聘銷售人員,付出額外佣金,讓他們致電每位客戶,聲稱的優惠,實在十分可疑,難怪朋友說每次聽見推介優惠的電話,便回答對方:「對不起!我最怕優惠。」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接受現實

五月二十五日

世博內絕大部份國家展館的入口都排滿人龍:



分別只是長或短,曾經想過租一部輪椅,和外子輪流互推對方,既舒適又有資格輪候輪椅專用的優先入口:



我們愈想愈興奮,都不禁為這絕世好「橋」沾沾自喜,誰知優先隊伍的情況:



和大隊分別不大,打蛇餅似的人羣,根本看不見盡頭,被迫放棄國家展館,轉攻主題館和浦西的企業館、案例館和城市未來館等等,乘船渡江,赫然發現浦東和浦西是兩個世界,不信你自己看看:



事實上浦西的展館非常可觀,對未來充滿憧憬的我,當然不會錯過城市未來館;科技不是從石頭爆出來的,未來的科技相信已在實驗室研究經年,展品中的立體電視,手指觸踫便能在牆上塗鴉的畫板,自動列出購物清單,甚至直接上網購物的雪櫃,近接開關(proximity switch)的電掣甚至抽屜,每天為主人量度、記錄和傳輸心跳、血壓和其他生命指數的聰明椅,機械家務助理等等,不久的將來必定像數碼相機一樣取替功能不能相比的舊物,科技愈進步,產品愈見先進和超乎想像的體貼,人類會否愈幸福快樂呢?

其他的企業館和案例館亦非常值得一看,總體而言,展館不單擁有悅目的外型,內裏的展覽形式更是層出不窮,其中一間展館讓參觀者橫卧地上,地面慢慢充氣,形成不規則的氣墊,配合投射在建築物上方的畫面,讓人彷彿躺在雲端,非常有趣;展覽形式雖然千姿百態,但內容卻出奇地相類似,盡是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能源和以人為本的科技應用,較為單薄和重複。

吃方面非常多元化,美式連鎖快餐店和本地城隍廟美食固然不可或缺,高檔食肆如小南國和蘇浙匯,供應海參和鮑魚,也是隨處可見,真正豐儉由人,園內消費和香港相差不遠,應該可以接受。

盡量把所見所聞在此分享,希望有助你的決定;我沒有後悔參觀世博,即使未能參觀最受歡迎的國家展館,只能看乏人問津的展館,但已足夠讓我眼界大開了!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世博第一現場

五月二十四日

世博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英語版本是「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中英文的意思明顯不同,我理解中文的主題假設城市已經相當理想,能夠為人類帶來美好的生活,而英語主題的意思是更佳的城市才會帶來更優質的生活,這麼重要的世紀盛事,主題和翻譯必經成千上萬的專業和非專業人士審批,絕對不可能是無心之失,分歧背後的原因耐人尋味???

我從未參觀世博,從五月一日開始,天天看見電視上萬人空巷的畫面,既害怕但又心癢難耐,雖然心知展場內人山人海,酒店爆滿,機票難求,仍然不顧一切,排除萬難(排除萬難的不是我,是我一位十分要好的上海朋友),參觀這次在上海舉行的世博,展覽場地大得怕人,整體面積達5.28平方公里,圍牆內的園區面積也達3.28平方公里,超過十七個維多利亞公園的總面積,實在是考驗腳骨力絕佳的場合,雖說絕大部份的展覽場館只屬暫時性質,但外型設計全都非常獨特,美侖美奐,晚間射燈的映趁下更覺五光十色,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給,可能你很奇怪我為甚麼花那麼多篇幅來形容建築物的外型,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太多,我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唯有欣賞外圍。

中國館的入場券,當然從無奢望,排隊輪候日本館,小說也要罰站四小時,德國館四個半小時,瑞士館三個半小時,韓國館三個半小時,真正現場感受到中國的人多勢眾,我參觀的三天(五月十七至十九日),入園人次分別是24萬、26萬和29萬,和上星期六(五月二十二日)的新高36萬人次尚有一般距離,經已人山人海,很難想像50萬人次的場面何等震撼!話雖如此,園區內的設施非常充足,處處都有休息的坐椅,洗手間也十分潔淨乾爽,場地指示非常清晰,飲水機尚算方便,遮陰、風扇和消暑的噴霧器隨處可見,如果你耐性「爆燈」和時間太多,應該十分滿意大會的安排,可惜我是一個毫無耐性的人,所以只挑完全沒有人龍的國家展館參觀,包括烏茲別克、菲濟和一些不知名只有兩萬國民的國家館參觀,觀後感全無代表性,不提也罷!

總不能讓自己如入寶山空手回,所以想盡辦法領略世博的主題,明天再續!

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不可能的任務

五月二十一日

星期四回港接到Bernard Lee長長的電郵,報告他西藏之旅最新行踪,相比我世博之行,當然更加精彩萬分,他原文是英語,希望我的翻譯能夠保持原汁原味:

行程第八至九天(五月十五至十六日)
經過上日一整天的休息充電,狀態回勇,試圖征服第二個海拔4,412公尺的高山,雖知路途艱辛,相信敵不過我們的決心,結果中午過後,便成功征服這第二難關,可惜隨即下降2,530公尺,前功盡廢,白花先前力氣!我們沒按計劃,在建議的地點投宿,繼續爬上17公尺的路段,誰料這短短的路程,竟然是出發至今最困難的路段,足足花了四個小時,筋疲力竭下完成這區區的17公尺!耗盡最後一點一滴的體力,才勉強在入黑前到達目的地,當晚我吃不下,倒頭便睡;第二天起牀,感到輕微發燒,身體既然已發出警號,如果勉強勞動已經過份疲憊的身軀,只會令行程提早結束,權衡利弊,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決定和四位同行的隊友,乘公車到下一站位於海拔3,968公尺的中途站,稍作休息,等候其他隊友到達,再一起繼續餘下旅程。

第十天(五月十七日)
有心理準備今天將會是非常長長長 ... 的一天,一大清早五時便起牀,五時五十分當晨光第一線穿破漆黑的夜空,我們連忙出發,初段45公里的風光暫時是整個行程中最美、最享受的一段,泉水在草地上流湍,清脆悅耳的鳥聲環迴放送,全境觀白皚皚的雪山境色,令人忘卻氣溫只有攝氏兩度和四千公尺高原上的稀薄氧氣,可惜好景不常,隨後5公里的泥路崎嶇不平,當路面情況逐漸改善之際,迎面而來的強風接力挑戰我們往後的40公里;當我途經一條村落時,一隻龐大的黑狗(相信是藏獒)追逐我的單車,正以每小時9公尺速度攀爬斜坡的我,竟然又無意地挑釁另一頭大黑狗向我飛樸過來,我下意識地沒命加速逃命,幸好牠們只追趕了一分鐘便放棄,但已足以令我差點暈倒;可是大難不死,不一定有後福,因為緊接著的是另一條「不可能應付」的斜坡,路程很短,只有12公里,但斜度驚人,直達4,685公尺的山顛,首幾公里還可以,接下來的路段,烈風從四面八方,神出鬼沒地偷襲我們,側風曾經兩度把我的單車吹倒,摔跌便爬起來,蹣跚地再度騎上單車努力前行,車速因為惡劣的環境,減慢為時速約4、5公里,最後的兩公里,我只能扶著單車一步一步地用腿走路;當到達山頂,抬頭一望,發現眼前美景真是非筆墨所能形容,途中經歷的一切驚險和辛勞都是藉得的,難怪常道「無限風光在險峰」,稍事休息和盡情拍照留念後,便要面對漫長的下山行程,從4,685公尺下降至2,425公尺,我最高的時速曾經達到時速54公里,雖然亡命趕路仍然無法於入黑前到達目的地,只好在漆黑中繼續前行行重行行,直至晚上九時三十分,全日行車時間共計12小時30分鐘,完成180公里的路段,刷新另一個記錄。

第十一日(五月十八日)
終於到達四川省的邊緣,氣溫變得非常高,我的溫度計顯示攝氏42度,但我們仍然戰意高昂;當我們嘗試進入西藏時,邊境的關卡竟然拒我這個香港人入藏,原來當地是軍事重鎮,非內地居民只能繞道從附近另一個口岸進入,雖說附近,但仍免不了額外的兩三天的車程,然後再得花上幾天時間折返,追趕大隊,換句話,我必需單獨一個人在全然陌生的路上走5至6天,實在太危險了!唯有盡最後努力,至電當地香港辦事署,看看能否特批通容,可惜他們重申只能繞道前往,別無他法,無計可施,無可奈何,我只能失望地終止這次西藏之行。

第十二日(五月十九日)
乘公車回成都,慢慢接受被迫中止行程的現實,還未回家腦海便已開始計劃下次行程,今次雖然未能如願完成西藏之行,但箇中歷練確實能增添下次成功的機會,乾脆視今次一行為將來更遠更美好的行程打好基礎,反正「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Bernard的經歷令我兩度聯想毛澤東的詩詞,奇怪!)。


最後Bernard總結他西藏之行:
對我來說西藏之行到底是行動?是挑戰?還是經歷?我不清楚,可能是潛藏在我體內的基因促使我走這一段路,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這短短的十來日,我嘗試了許多嶄新的事物,打破無數禁忌,認識許多不同背景、不同年紀,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種種經歷令我重拾青春,甚至有重生的感覺,西藏,我一定會再來!

他的經歷感動了我,相信亦感動了你,為防翻譯失實,以下是他的原文:

Day 8-9. After a rest day, we climbed the second mountain that is above 4Km (4412km). It was difficult but not impossible and we completed it in the early afternoon and then descent back to 2530km. What a waste !! We didn't follow the recommended place for resting for that night and pushed forward for an additional 17km uphill. Only 17km !! However, it was the most difficult climb so far and I used 4 hrs to complete 17km and I was totally exhaused, in fact collapsed. I barely reached the target place before complete darkness. I couldn't eat that night and the next morning I have a slight temperture. I know I need to rest otherwise I will definitely drain out and need to withdraw from the trip. After much struggle, I together with four others, decided to take the bus to the next destination 燴攽, the highest city in the world (3968km), resting and waiting for the team to arrive.

Day 10. This will be a long day. We got up at 5:00am and started the journey from 5:50am, when we have the first sun light. We ride through the most beautiful trail so far. Spring water flowing on the pasture, morning bird singing, no cars, 360 degree surrounded by snow mountains ... The first 45km is my most enjoyable ride experience in my life, despite it was only 2 degree celcius and riding on 4km above sea level. We then have mud/gravel road for 5km. When the road condition getting better, head wind became the biggest obstacle on the rest of the 40km journey. When I passed by a village, I was being chased by a big dog (tibetan mastiff). I was climbing a slope at 9km/h, a balck dog jump out on me. I accelarated for my life and lasted for a minute before the dog gave up. I almost pass out. We then arrived at the "impossible slope", only 12km but steep, all the way to 漆赽刓(4685km). The first few kms were still managable. We then experienced very strong gusty wind, head and side. climbing can only be done at 4-5km/h. I was being knock down by side wind, crawl up, ride again then knock down again (twice). I exhaused all my energy and have to push my bike for the last 2km. All these hardship became well worth when we reached the top. It was so beautiful that words could not express. After a rest and photo time, we started the longest down hill (90km), descent down to 2425km. My max speed was 54km/h (record so far). Despite of that we still couldn't reached the destination before the dark and we continued to ride at night (I mean total darkness). We arrived at 9:30pm and completed 180km on that day. Total ride time of that day is 12 hours and 30 mins, another record.

Day 11. We will transit from 捶 to 紲on this day. Nice ride, except the temperture recorded by my meter is 42 degree C. Burning hot. When I passed the border, I was being refused by the officer because I am a HK residence. I could not enter XiZang from that port because that area is a military base. I could enty XiZang from a near by port but we are talking about 2-3 days of bike ride from there and thereafter I have to find a way to cut back to 318. It may mean a 5-6 day ride, alone, without road information. It is too risky. I called up the HK Office in CD and they confirmed that there is nothing that they could do. I call off the trip and was very disappointed.

Day 12. Return back to CD by bus. Accepted the fact and started planning for my next trip on the bus (菲紲盄). I see this trip as part of my preparation and stepping stone for my next wonderful trip to come.

I composed this email at home. Home, what a wonderful place. Clean toilet, hot shower, back ground music, comfortable bed, nice food ...What am I looking for ? Actions ? Challenges ? Experiences ? I don't fullly understand it but I think there is a DNA in my blood that drive me to do this. If you are not a fish, you couldn't understand how a fish feel when it is in the water. This short trip make me feel younger, almost like reborned. I tried a lot of new things, tored down some taboos, making new friiends with very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age groups.

Tibet, I'll be back.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挑戰

五月十四日

人生每個階段,不能欠缺的可能是「挑戰」,仍然樂於接受挑戰的人,自我感覺年輕和活力十足。

前幾天(五月六日)的博文提及一位好友毅然接受不可能的挑戰,他也是你的好友Bernard Lee,於五月八日和一羣素未謀面,但志趣相投,在網上結識的朋友,出發踏單車從成都出發到西藏,Google map 顯示兩地點最短的路程也超過2,000公里,全程上斜,難度極高,據 Bernard 說如果一切順利,須時約五十多天,從他出發開始,我差不多每隔兩三天便問問他的情況,他同意我把他簡單的匯報放在博內,和關心他的朋友分享:

- 第一天完成158公里,非常疲倦

- 第二和第三天下大雨,已消耗三個制動器

- 第四天開始上斜

- 第五天的路程更斜,非常陡

- 第六天,成功攀爬了第一個海拔四千公尺的高山(前面還有八個高度相近的山,和兩個五千公尺的山),斜路之後,是另一條更陡的斜路,彷彿沒完沒了 ... 太陽異常猛烈,但偏偏溫度極低,三千公尺以上的路段,空氣稀薄,呼吸困難,但寒風凜冽,當烈風從側面吹來時,我根本無法控制單車直行,烈風從正面吹襲時,連前進都變得困難,早上出發時,我每兩公里才休息,慢慢轉為每公里,每半公里 ... 完全筋疲力竭,但內心卻因為自己能夠征服每天的挑戰,感到滿足和欣喜,未來七天的挑戰更大,因為休息地點的距離更遠,無法白天完成行程,無可避免摸黑前行。

- 第七天,休息

至於我的新挑戰便是烹飪,昨天再度宴請朋友回家吃飯,餐單如下:

頭盤
冰鎮話梅甜蝦



涼瓜兩吃



鮮味香菇



主菜
紅酒燴牛尾
鮑(魚)、(海)參、(魚)肚大會,注意沒有魚翅



飯後不甜品
鹹檸檬梨
桂花酒啤梨

Bernard 的挑戰,可以用言語和照片和大家分享;我的挑戰,除文字和照片外,有機會更可和你分享成果 ...

p.s. 下星期向世博出發,周四回港,五月二十一日博上再見,直擊報導世博最新情況。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過去不知,未來無所不知

五月十三日

曾經遇過一位同事,對未發生的事,瞭如指掌,恆指明天的收市價,未開的投標,他一早便能預知結果,對手的未來行動,同事的去向,只要是未發生的事,他總是煞有介事地跟我說:「別說我不告訴你 ....... 這是事實,不相信絕對是你的損失!」可是當你問他昨天發生的事情,他卻一無所知,公司設備的詳情,上月生意額,同事的職位和入職日期,他總是支吾以對,實情是,他對已發生的事不甚了了,換著你是我,你會相信他嗎?你曾否遇上相同的人?他有沒有令人啼笑皆非?

我們經常把已知和預測的事混淆,新聞是「報導」,天氣是「預測」,世上沒有人能預知未發生的事,所有關於未來的言論只能是估計,根本不應盡信,報紙雜誌訪問某人,「報導」他的「預測」,無論他社會地位如何顯赫,衍字用詞如何言之鑿鑿,也只是估計,只能作為參考;知道別人不知道甚麼固然重要,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憂慮,最重要還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甚麼,我因此經常原諒自己出錯,所以不害怕犯錯,亦凡事都為失敗作出準備,從不相信事情會按計劃發生,時刻觀察,即時調教,盡量避免失敗,或許便能接近成功。

未來由你和我創造,誰說得準呢?

大吃大喝

五月十二日

再度大吃大喝至深夜,退休後最享受的活動就是吃,嘗試煮新的食品,嘗試新的口味,嘗試新的食肆(太遠太人多的地方,從前不敢試),更多機會和朋友把酒言歡,更多關於食的話題和朋友分享,這方面的確十分愜意,唯一抱憾就是未必能夠每晚依時跟你聊天,但想深一層,反正我們未來的日子多的是,所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呢?」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人格和尊嚴

五月十一日

前幾天看電影「葉問2」,是一部動作片,不是劇情片,透露一點劇情應該無傷大雅。

故事的場景由第一集的佛山移師到香港,衝突對象當然由侵華的日本人轉變為殖民統治香港的英國人,內容情節和上一集大同小異:葉問醉心武術,生性低調,愛護家庭,但偏偏俠義心腸,不忍同胞受辱,往往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顯露身手,每次勉強出手,絕對不為個人榮辱,目的純為振奮中國人心和挽回中國武術的聲譽。

甄子丹是當時得令的武打巨星,打鬥場面的招式既迫真又靈巧,再加上戲劇化的打鬥場面和工具,總能令觀眾目不暇給,港式武打片的特色,就是能夠在暴力打鬥的場面中,摻入絲絲陽剛的美感,難怪從李小龍年代開始便一直迷倒中外觀眾,葉問2的武打場面較第一集遜色,但仍然相當可觀,所以我原諒甄子丹的演技(最攪笑的是:我發現甄子丹演葉問,笑容和對白的節奏,非常近似當年關德興演黃飛鴻?!),全片最撇腳的反而是劇本的台詞/對白,甄子丹居然稱呼他的徒弟為「哥哥仔」,攙雜太多現代潮語的對白,破壞了鏡頭下苦苦經營的四、五十年代的氣氛,令人婉惜。

整部戲的高潮是葉問挑戰英國拳擊冠軍,擂台上經歷千辛萬苦,流血流汗,鬥智鬥力,終於憑實力、憑意志、憑真功夫,技術性擊倒對手,葉問在擂台上撐起來,向一羣英國觀眾,說出以下一段畫龍點睛的對白(全憑記憶,可能有些少出入):「我參加比賽,並非為顯示中國工夫較西洋拳術優勝,而是希望大家明白,我們的社會地位雖然高下有別,但人格無分尊卑,希望大家能夠互相尊重。」戲中的觀眾當然掌聲雷動,但我卻不惑不解「人格」的意思,回家上網搜查,發現人格大致可理解為性格或者人的道德品德(integrity),似乎和戲中表達的意思並不一致,相信應該是不管社會地位高低,同樣需要「尊嚴」。

香港人(當然包括我自己)的語文水平相當有限(不信,請看陳雲的「中文解毒」如何痛罵香港文癌語病),影響了思考力、表達能力和溝通的能力,早一連子到著名的Tony Wong Patisserie買旦糕,排在我前面的四位八十後香港少女,衣著趨時,假眼睫毛長得怕人,四位妙齡女郎居然無一位有勇氣讀出 chocolate truffle 或 Mango Napoleon,只懂向凍櫃後的售貨員指指點點,如果 Tony Wong 把旦糕的名稱譯為中文,未知她們會否一樣,仍然一知半解?還有一次在火車上無可避免聽見兩位少女的對白,其中一位訴說公司的苦況,對面的朋友只懂回敬:「白癡!」如是者從紅磡一直白癡到大圍,難怪被刻薄地形容為「狗吠式回應」,單一聲調加單一對白,確實令人毛骨悚然!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機關算盡太聰明

五月十日

歐元區的債務危機似乎暫時在十六國同意設立規模約值七百億歐羅的外匯基金,和援助希臘周三到期的債務的基礎上,得以舒緩,港股亦即日反彈超過五百點。

金融海嘯雖然事發一年多,相信大家仍然記憶猶新,當日的觸發點是美國樓市泡沫爆破,按道理美國的經濟應該被拖累,賒借無門,百業蕭條,失業率高企,國家和人民都該為往昔過份蓬勃的經濟和消費,付出沈重的代價;可是事隔只一年多,美國的經濟居然靠穩,國內生產總值(GDP)於2009年第四季增加5.6%,2010年第一季增加3.2%,失業率亦由上年高峰期的10%+回落至2010年第一季的9.7%;反觀歐洲,2009年第四季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是零,失業率從2009年第四季的9.8%攀升至2010年第一季的10%,原爆區所受的影響和恢復的速度居然比週邊地區更快更健康,很奇怪的現象,對嗎?

和世界上各國一樣,美國的樓市泡沬,來自過份寬鬆的樓宇按揭,銀行眼見房價愈升愈有,漸漸妄顧貸款人的質素和還款能力,結果在財資市場累積為數不少的次級按揭,隨時爆破,美國人很聰明,把這些次按包裝成為AAA級的抵押債務債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賣給世界各地的投資者,樓市爆破,受慮的人遍及全世界,大大減輕美國本土的影響,歐洲各國的基金和銀行相信「分擔」了不少。

猶記得當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岌岌可危,但隨著歐豬五國(PIIGS:葡萄牙Portugal, 意大利Italy, 愛爾蘭Ireland, 希臘Greece and 西班牙Spain)的債務危機,標準普爾(Standard and Poor's)把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下降至垃圾級別,不單考驗歐盟十六國的團結力量,更令世人對歐羅的穩定性存疑,美元得以喘息,這是否偶然?

美國的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於2009年中申請破產保護令,之後豐田汽車被指油門踏版出問題,不單被迫全球大量回收汽車,公司總裁還要飛往美國和受影響的家庭當面對質(雷曼兄弟的總裁理應接受同樣的待遇),令這百年老牌大受打擊,這又是否偶然呢?

站在道德高地的人不一定比其他人更神聖,他們出錢出力支持的人和事,可能都十分危險 ...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未懂享受

五月七日

今天下午到旺角花墟購物;退休後,差不多每星期都來花墟逛逛,買鮮切花、盆栽、各式園藝用品又或者家居擺設,可能你認為這活動十分寫意,事實上我感到非常吃力,從來不懂享受逛街和購物的樂趣。

以今天為例,鮮切花(cut flower)的種類雖然只是一般,但數量多得驚人(可能因為星期天是母親節),滿街滿舖的地上滿佈一桶桶的鮮切花,人流量因天雨關係已較平日為少,但因餘下的路面極為狹窄曲折,步步為營,又怎可能寫意呢?從滿街的鮮切花中挑選新鮮、便宜、顏色和諧悅目、配合家居氣氛兼且最近幾星期未曾經插過的花,難度相當高,總得來回走幾遍才能決定顏色和品種,然後再細心比較質量和價錢,天氣悶熱的時候,未完成選購已全身濕透,然後還要抱著買回來的一大束花,一路小心保護,再移師往其他店舖選購蘭花(蘭花是我的至愛,顏色燦爛,形態優美,容易照料,最重點是花期超長,從一個月到三個月不等,價錢豐儉由人,我最愛挑選一百元三盆或兩盆的貨色,擺它一兩個月,天天燦爛,比鮮切花更方便化算),然後左右開弓,繼續保護極為脆弱的花朵,再千辛萬苦擠入另一間店舖購買殺蝸牛的農藥,辛苦得要命!相信我,一點都不寫意。

週末逛商場,人頭黑壓壓,售貨員別說講解介紹,許多時候連入倉取貨的時間也沒有,顧客們唯有站在一傍,等查詢、等取貨、等付款 ... 何來購物樂趣?

衝動購物(impulse buying)過程雖然暢快,但所購物品不一定合用,許多時候只會增添家居的儲物負荷;仔細計劃的購物,又常因貨品未能完全乎合要求,奔波比較,最後將就地購入較為合適的產品,過程崎嶇,不能算是享受;補充日常用品的購物(逛超市),非常機械式,大包小包,又笨又重,對我只算是一種負擔,亦難明樂趣何在?

退休後,購物頻率漸高,可惜仍未學懂享受,你願意指點我的迷津嗎?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是否過慮?

五月六日

好朋友決定接受比馬拉松更難的體能挑戰,專心苦練三個月,還仔細計劃作戰的種種事項,眼見他興致勃勃,週邊的朋友又不斷鼓勵他堅持到底,令他更誓要「不到黃河,心不息」,我卻擔心不已。

所有挑戰體能的項目,參予者必須嚴守紀律,按步就班,一步一步地慢慢苦練,意志力和毅力缺一不可,除却天生異品,筋骨精奇的練武奇材以外,其他人很難一蹴即就,三個月的苦練說長不長,雖說過程中進步神速,但我很難相信耐力能夠於短短三個月鍛煉出來,要完成挑戰,我朋友倚靠的可能只是意志力,偏偏他擁有強靱的意志,絕對不輕言放棄,所以我份外擔心他過份強迫自己,接受身體不能承受的負擔。

香港每年一次的馬拉松比賽,總有許多參賽者體力不支倒地,被抬離場;常常看書報,拜讀參賽者形容自己如果突破體能極限,在迷糊間達到終點,完成畢生的夢想,很奇怪報章雜誌甚少訪問馬拉松失敗者,探討他們的經歷,令後來者能夠從他們的失敗經驗,學曉哪些徵兆是危險的訊號,勉強堅持只會帶來傷害;參加比賽,全力以赴,爭取佳績,固然重要,但知所進退,所謂「留得青山在,那怕沒柴燒」,充滿危機感的我總認為這亦是每位參賽者必備的條件。

是我過慮嗎?抑或你也同意真的有必要為失敗作出準備呢?讀者中如果對以上問題稍有認識,歡迎、呼籲、懇求你的分享。

無事忙

五月五日

今明兩天都非常繁忙。退休後,雖然不至於夜夜笙歌,但晚飯聚會確實比以前多,日間又總是無事忙,脫稿的頻密程度居然比上班的時候更高,始料不及。

股市又逐漸迫近二萬點,如果你手持「唔等駛」現金,稍縱既逝的機會又再度來臨,隨時準備入市 ....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看法、想法和做法

五月四日

近期報章熱爆的話題,上海世博以外,便是復建居屋的爭辯,香港政府、地產發展商、地產投資者、地產代理、有樓人仕、無殼蝸牛經已議論紛紛,再加上政客們趁亂揩點政治油水,令問題愈辯愈模糊。

如果把「居者有其屋」理解為政府的政策,政府確實有責任令全港市民有屋可居,但所居之所不一定是自置物業,粗略估計,香港現時約一半人口租住公屋或私樓,這一半人口跟另一半擁有自置物業的人口一樣,都能夠居有其所,不至於露宿街頭;如果把「居者有其屋」理解為居者有其屋計劃,亦即是政府通過房屋委員會提供豁免地價的物業,協助部份有資格的市民置業自住,這計劃稱為「居者有其屋計劃」實在有點誤導,更準確點應該稱為「居者擁有其屋計劃」,是置業計劃,而非單純處理住屋問題;置業大計,牽涉的範疇較廣,包括投資、風險、落地生根、負擔能力 ... 等等的問題。

很高興讀到今天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的一篇題為「居有其所是目標,居屋是唯一途徑?」的文章,她不單把把居住和置業的問題清楚劃分,還提出有力的證據,顯示置業需求和物業市道掛勾,「市升需求增,市落需求縮」,無法上車的置業問題和居住問題截然不同,復建居屋未必能壓抑樓價,不想在這裏複述她的論點,強烈推介翻看今天各大報章。

樓價飛升才是問題的系心,因為影響財富再分配的公平性和社會流動性的問題;要解決問題,看法比想法重要,想法比做法重要,偏頗看法下促成的行動,不單不能解決系心問題,反而可能觸發更多其他問題;我雖然仍未滿意政府控制樓價的措施,但鄭汝樺對復建居屋的問題,聚焦準確,思路清晰,應記一功。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超級無敵掌門人

五月三日

周末和身在澳洲的大女通電話,她希望我繼續寫婆婆的點滴,她是婆婆的fans,想像中她必定是一邊看這篇博文、一邊哈哈大笑!

我媽媽雖然來自農村,但絕非目不識丁的鄉下人,她家庭很著重教育,當時一般鄉村的女孩子從不讀書,她嫲嫲卻力排眾議,堅持讓她讀書,但學校沒有女生,嫲嫲唯有買一個「妹仔」回來,陪我媽媽上學讀書(非常幸運的「妹仔」!),為鼓勵媽媽上學,還天天殺雞,讓乖乖上學的媽媽獨自享受原隻雞脾,須知當時社會貧困又節儉,宰雞殺鴨只會大時大節才偶一為之,可見我媽媽當時能夠讀書識字,實在得來不易;她不單讀完小學、中學,更繼續攻讀師範,教我四姊妹讀書之前,亦曾教書維生;她在內地接受教育,沒有機會接觸英語,當我們四姐妹陸續上學,英語遇上困難時,只好請教鄰居,我媽媽生怕四個女兒逐一「請教」,太打擾別人,自己唯有生吞活剝的強記英文,居然也學會不少英語單字和簡單的對答,直至今天她仍然能夠憑這幾句英語,單人匹馬遠征加拿大探望我妹妹,從未受阻,佩服!佩服!

常常感到八十後的新一代,對男女關係,較我們六十後的一代開放;我媽媽的一代,絕對保守,從未聽過或見過父母間親密的稱呼和行為,他們也不會直呼對方為「老公、老婆」,總是含蓄地稱呼對方為女兒的爸爸,當我們追問,我爸爸和她到底是甚麼關係,她總是拒絕回答,彷彿這是不能說的秘密!

我媽媽是個非常「打得」之人——打麻雀了得,今年農曆年,外子和我旅遊紐西蘭,姊夫和姊姊照例邀請媽媽和我兩個女兒回家,吃團年飯,共渡新歲,聽說今年吃完年夜飯,三位外孫和她竹戰耍樂,誰知盲拳打「死」老師父,媽媽竟然一家輸三家,當然心有不甘,不願離場,聞說她半夜三時還要求再打八圈,令三位九十後的外孫佩服得五體投地,再也不敢隨便興波作浪!

可能出於遺傳,媽媽曾當會計,我是會計,大女現在也在攻讀會計;媽媽「數口」很精,別以為她七老八十,只懂到銀行滾存定期存款,事實上她投資有道(千萬別讓她知道我披露她這秘密,否則可能斷絕母女關係),心水非常清,平常總是裝傻扮懵 ... 真的不能再爆,見諒!

前文已經提過,她超級節儉,衣食住行這些生活必需品,她都一概可免則免,家居裝修二十多年不變,任何仍然有剩餘價值的用品,她一概保存,我妹妹曾經睡過的上格牀,放滿用過的膠袋,衣櫃亦塞滿曾經有用的雜物;但她也有潚洒的一面,她雖然遊歷不少中外地方,但從未攜帶分毫;她身手靈活,仍然能夠攀爬小孩子的monkey gym ...

常常看著她的一舉一動,不禁好奇我將來的舉止行為會否和她相差無幾呢?

2010年5月2日 星期日

周日號外

五月二日

終於決定改動家居擺設,客廳中的一坐位、兩坐位的沙發和茶几,雖然仍然新淨,但無法保留,如果你對以下傢俬有興趣的話,無償送贈,先到先得,請跟我聯絡:

兩坐位沙發:奶白色皮面加啞銀色櫈腳,尺寸:(L)5呎 x (W)3呎




一坐位沙發:和兩坐位沙發同款,奶白色皮面加啞銀色櫈腳,尺寸:(L)40吋 x (W)3呎




茶几三層設計,宜家產品,最大的茶几尺寸:(L)20吋 x (W)20吋



另外還有一個幾年前購入,但使用次數非常有限的初學者古箏,贈予有緣人,希望你能夠令這樂器物盡其用,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