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青年義工

二0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中學開始不間斷當義工,付出了青春,卻換來許多的滿足感和友誼。

中三升中四暑假參加了一個工作營,在粉嶺丹竹坑鋪一條路,對!一羣毫無經驗的污合之眾在一星期內建造一條路,全新經歷,對我當然吸引,隨著大隊乘車來到那不知歸路的村落,進駐當地的小學校舍,按性別分配不同的班房,每人一張帆布牀以外,便甚麼也沒有,除了和我一起參加活動的家姐以外(她很快便做了逃兵),其他義工都是第一次見面,感覺陌生,當中年紀稍大的男生分配工作,著我們輪流負責到河邊採石(鋪在道路的底層,作為路基)、運送、混合紅毛泥、鋪路面、打掃和煮食,每項工作都非常吃力。

幸好當時年輕,能夠承受烈日當空之下的體力勞動,一日三餐不知所謂的飯餸和沒空調沒蚊帳的帆布牀(我們好像在廁所洗浴,應當沒有熱水,甚至可能沒有蓮蓬頭和浴簾,記得不大清楚了?),每天傍晚大伙兒都無所事事,聚在操場乘涼,聊天或捧著結他和厚厚的歌書唱民歌,這種經典的場面當然已經絕版多時!但是,我們的友誼的確就在這種「惡劣」的條件和環境下瘋狂地滋長起來。

離營後,我們相約一聚再聚,最後正式組織成為一個提供義工服務的會社,籌辦過許多許多的活動,記憶中有石壁的林務營(協助種樹、除草、沙灘執垃圾 … 等工作)、馬灣的追蹤營、翻新聖基道兒童院的小睡牀、保良局內的活動,只記得那些小朋友全不受控,我們一直不斷到處捉人,根本沒機會按計劃行事,還有天未亮便到太平山頂協助安排跑步比賽 …. 等等、等等。

當時的義工朋友,來自五湖四海,卻出奇地單純,每位都懷著一股樂於助人的熱誠,不管上班上學多疲累,總能騰出時間,高高興興地出錢出力幫助有需要的人 … 義工朋友們為甚麼這樣做?我不是每一位都很清楚,自己呢?主要因為喜歡混在這羣傻得合拍的朋友中,一混幾十年,直到今天,才突然發現原來自己才是義工服務最大的受益者呢!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矛盾的角色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常常想不明白為甚麼商場上存在許多充滿矛盾的角色?

上星期看見迪生創建的業績,因為Polo Ralph Lauren終止授權,營業額下跌6.3%,再度勾起我以上一貫的疑惑,作為品牌的代理,面對有限期的代理權,應該非常矛盾吧!若全力推銷,品牌一飛冲天,代理權屆滿後,品牌必然轉變為直銷,減少代理人的中途利潤;相反,品牌銷量一般,按營業額收取費用的代理商,穫利固然有限,代理權同樣可能岌岌可危;難明代理如何處理這矛盾的角色?

2006年年中,國泰斥資八十二億港元收購敵對的港龍航空,把當年全力對抗國泰的港龍行政總裁許漢忠殺個措手不及,許曾打破國泰壟斷的航線,甚至為阻撓國泰復飛北京、上海和廈門,不惜與國泰對簿公堂,豈料港龍的股東因種種原因,把他一手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予國泰,許漢忠和國泰管理層的新仇舊恨,又豈可一筆勾消,最終難免黯然離去(許後來當了機管局行政總裁直到今天),這故事教訓我們公司間的競爭,不一定只存在消費市場,也可能出現在資本市場,管理層的角色變得非常矛盾,不斷向對手窮追猛打的受薪管理層,難保不會步許漢忠在港龍的後塵,這年頭,身為管理層該如何面對這可能出現的矛盾?

矛盾的角色除了出現在公司和個人以外,許多商品的定位也相當尷尬,當年促銷電視廣告,經常面對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廣告客戶一般因為公司的名稱,商品和服務在市場上寂寂無聞,才願意一擲千金,投放電視廣告,可是電視營運商偏偏對大眾不熟悉的品牌非常歧視,害怕那些無人知曉的商品廣告影響整個電視台的形像,一味賤價把廣告時段賣給不需要廣告推廣的品牌,也不願接收新廣告客戶,這樣的市場定位是否非常矛盾呢?

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遍地芳菲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週末看了香港話劇團本年度的大製作「遍地芳菲」,先看看官方網站的簡介:

2011年是辛亥革命成功一百周年,實力派巨頭杜國威與陳敢權再次攜手,重新打造經典戲寶 ─ 《遍地芳菲》,以更強陣容選演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一幕!《遍地芳菲》以辛亥革命廣州前役為背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起義的故事為骨幹,刻劃各階層人民亂世中如何掙扎求存、起義反抗的革命精神,細緻呈現中國人的親情、愛情、友情與家國情。

《遍地芳菲》是個很特別的劇名。芳菲指花草的芬香;作者以草象徵中國人 — 「剛毅頑強、勇敢不屈」;繁殖又繁殖,不厭其「繁」,「希望」隨生命不斷蔓延,即使面對劣境依然茁長,展露青蔥。新版本更特邀影視界星級演員廖啟智與余安安參演,締造牽動人心的舞台劇力!


劇情沒有驚喜,都是那些為了保家衛國,甘願放棄個人的愛情、親情、友親和生命的故事,那種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胸襟,慷慨就義的從容,卻又敵不過父母殷切的期望和拋妻棄兒的牽腸掛肚,在無私的奉獻和難捨之情中的掙扎,無論看多少遍,一樣令人感動激動,八十後沒機會接觸近代中國歷史的「小」朋友更應進場欣賞,中國人這一百年的起伏,比任何虛構的肥皂劇更扣人心弦,激動人心,今天的繁榮穩定就是建立在當年無數甘願為國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無名英雄之上,我們承受著前輩先賢的餘蔭之餘,應當撫心自問,能否放棄一點私慾,為未來作出一點貢獻?

話劇的內容雖是老調重彈,表現手法卻帶點電影感,人物眾多(舞台上的演員超過四十位),節奏明快,故事線繁多,包括:平民百姓逆來順受、革命領袖堅毅不屈、海歸派義無反顧、農民烈士就義前一刻的猶豫、官場的勾心鬥角 … 大胆地囊括了許多同一時空內發生的故事,場景和動作較多,突破典型對白為主的話劇框框,令這部話劇更具時代感,相當不俗的嘗試。

近年話劇愈趨普遍,除卻因為電影電視演員參與幕前演出以外,或多或少也因為話劇的製作班底願意與時並進,為傳統的話劇注入新的生命力。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有緣再聚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一起讀書的同學和一起工作的同事,曾經在某段時期和某個空間內,每天共聚,作息與共,我常戲說:見同學和同事的時間比家人還要多,但當緣份終結了,我們各奔前路,才突然發現,再次相聚變得相當困難。

中學同學到外國升學的特別多,移居外地的也不少,留在香港的,生活忙碌,努力建立事業和家庭,私人的社交時間壓縮得近乎零,再加上當年的通訊只有電話或書信,非常不便,搬家一時忘記通知舊同學,便會失卻所有聯絡(當時搬家連電話號碼也一併更換),成為失踪人口,這麼多年,團聚的次數只有寥寥數次,確實非常可惜,常常令我想起小學記念冊其中一句:「別時容易,見時難!」原來別後重聚,真的那麼艱難!

幸好最近在臉書上找到十位中學同學,還相約今天午飯重聚,幾十年沒見,她們的外貌和性格變化不算太大,一開口,還是當年直性子的xx(同學中,和我一樣脾性的特別多)、精靈古惑的xxx和曾經一度很「死黨」的xx(很久沒聽過「死黨」這詞語,是現今不流行這稱呼?還是不流行這種朋友的關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訴說自己多年的變化,分享生活的小節,八卦其他同學的近況 … 沒一句客套的說話,沒一刻dead air的尷尬,彷彿回到中學時代的午飯時間,誰料卻已談足五個小時 … 依依不捨,相約下次再見,下次繼續 … 但,下次再聚將又是何年何月何日,誰也說不準,唉!

舊同事也差不了多遠,一位退休成都,一位在北京工作,另一位在上海工作,還有一位在英國求學,我退休後也經常到處旅遊,難得下星期不約而同地都在香港出現,感覺有點像月蝕或日蝕一樣稀有難得,因為離職後的每位舊同事都各自有自己運行的軌跡,速度和大小不一的公轉,交匯的機會很少很少,因此份外難得!很慶幸連續兩星期都能參予難得的團聚,我很感恩!

只是未知還要多等幾年,才能再次遇上月蝕和日蝕?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經常在此討論溝通的問題,一直認為自己心直口快,不擅詞令,容易被人誤解,誰料我在溝通上出現最大的問題是:聆聽。

人與人的溝通,原來經常出現不同程度的誤解,自己最親近、最了解的人,也可能因為心不在焉,詞不達意或錯誤假設,未能準確表達心中所想,加上種種的環境干擾和個人的狀態起伏,想深一層,誤解的機會比了解的機會自然高許多許多,因此我急性子的性格,最大的問題是:在還未清楚對方的意思時,便自以為是,推論出一大套的想法或辦法,令對方感到不被尊重,而非單純的話語率直,對嗎?

朋友告訴我,為搞清楚對方的意思,不妨以不同的角度一再查詢確認,才開動腦筋作出反應,沒必要第一時間貢獻答非所問的高見,回心一想,自己確實如此,受教,謝謝!

溝通的第一步就是聆聽,第二步是理解力,第三步開動腦筋,第四步組織答案,最後才輪到清晰的表達能力出場,以往一直著重表達能力和如何系統性地組織答案,卻偏偏忽略了最最重要的第一步,難怪總覺自己的溝通技巧原地踏步,毫無進展。

要改,立即就改,但改變習慣,談可容易,就像鍛煉體能和肌肉的柔軟度一樣,無法一蹴即就,我會努力,希望親友們給我一點時間,耐心等待 ….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五種感官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耳靈為聰、眼清為明,聰明的本意是指那些視覺和聽覺特別靈敏的人,人類五種感官中的其中兩種,沒甚麼大不了吧!為甚麼竟慢慢地演變為天資高,記憶和理解力強的意思?

五種感官除了視覺、聽覺以外,還有嗅覺、味覺和觸覺;現代人對視覺和聽覺的確情有獨鍾,五種感官的感覺原本都是一片混沌,很難描述、表達和溝通,惟獨視覺和聽覺是例外,我們懂得把色彩分類,形狀分類,遠近大小,甚至把立體的人和物以偏差的角度和暗影,展示在兩維空間的平面上,因此我們不僅懂得分享和溝通,還進展為記錄和翻看,相片和電影更把視覺提升為享受;同樣地,聽覺的分類也極為仔細,音樂的各種調子,聲量大小,緩急、頻率,遠近,全都有助提升聽覺的享受,因此極視聽之娛的機會並不罕見。

可是,為甚麼其餘的三種感官沒有獲得同等的待遇呢?我身患耳疾、近視和老花,一點也不聰明,只有嗅覺較為靈敏,可惜分析和形容嗅覺的概念和詞語極少,經常難於表達,但我感到嗅覺和聽覺視覺一樣直通中樞神經,你曾否試過某種氣味令你回憶一些往昔的片段?

小時候經常回廣州探親,每次踏出火車的一剎那,便嗅到那種獨特的煤炭氣味,長大後,每次嗅到煤炭味,腦海便不自覺地浮現廣州火車站那又黑又冷又靜又濕的地面;和自己親近的人,我都能用嗅覺一一分辨,他們常用的枕頭衣服也同樣散發著體味,份外親切;曾經看過一篇娛樂新聞,描寫鄭欣宜在媽媽過世後,經常抱著她生前用過的枕頭,嗅著媽媽的氣息,來撫平喪母的傷痛,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氣味一天一天的散失,終於有一天她再也嗅不到媽媽的氣味,她傷心難過,知道媽媽真的離她而去 …

若我們多花一點心思研究嗅覺,或許也能像視覺聽覺一樣,終有一天掌握記錄和重播的技巧,當然如果能夠發展到味覺,那就更妙不可言了,對嗎?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人比人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雖說「人比人,比死人」,但羣居的人類總是很難避免和別人比較。

學術界研究社交比較(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Festinger 1954) 的原因、過程和後果接近六十年,但所知還是非常有限:簡單來說社交比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性,羣居的祖先透過社交比較來調節個人的行為,追隨與羣體一致的行動,增加族羣的存活率;學者通過實驗和調研發現一般人只會選擇和自己相類近的人(或人羣)比較,類近包括性別、年齡、學識、職業、社會地位、家庭背境、共同的社羣 …等等,比較的內容雖然包括個人的能力和意見,實際上通過社交比較改變行為(能力)的情況遠遠比改變個人意見更為普遍。

社交比較可粗略分為向上比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和向下比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 ,兩種方向的比較都同樣能誘發正面和負面的情緒反應;社交比較讓我們更清楚自己身處的位置,向上比較的後果當然是發現自己大不如人,激發內在的潛能,仿效領先者的道路,努力急起直追,另一面也可能產生自卑、妒忌、仇恨和沮喪等的負面情緒;向下比較的正面情緒當然就是我們常常提及的感恩,負面的後果包括自我陶醉,滿足現狀和不思進取。

能夠改變的能力,不妨多向上比較,讓自己永遠保持一種追求更高更好的動力,可是若比較的對象是一個較自己優勝的個人,較容易觸發負面的仇恨和妒忌,不妨把目標擴大為一羣人,既可客觀地審視自己的定位,又可減少不必要的負面情緒;不能改變的事實(例如:疾病、缺陷、喪親),多向下比較,可減低負面情緒,助渡過最難捱的時刻。

與其勉強自己(的天性)避免和別人比較,倒不如學懂駕馭社交比較,讓自己活得更積極和安心。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真功夫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除了因為文人虛偽外,還有其他因素嗎?

古代習武之人,和現代的運動員有點類近,尤其是以個別(相對組別)身份參賽的運動員,他們都是憑個人的體質、體力、鍛煉和臨場發揮來取勝,運氣所佔的比例較低,對嗎?因此大都自幼開始受訓,一絲不苟地從甚本功出發,透過堅持和汗水,一步一步地往前邁進,很孤獨、艱辛和漫長 … 的過程,終於造出一點成績,高興之餘,絕不能鬆懈,仍然需要不間斷地接受重複又嚴謹的操練,忍受克己與守紀律的生活,才能保持狀態,體力較量,僥倖的成份很少,自然能夠列出世界排名榜了!

相對來說,文人的比拼,運氣成份較重,以考試為例,試題是否熟習和老師的偏好都直接影響賽果,相同的一批學生,可能因為試題和評卷老師的變動,排名隨即改變,這種運氣成份甚難排除;職場上的角力較接近文鬥,影響賽果的不穩定因素甚多,因此,公司內升職最快的同事,不一定最能幹或對公司的貢獻最大,商場上最賺錢的公司不一定管理最卓越;鬥智確實很難分辨高下,一些經常高估自己能力的人很容易自我陶醉,變得不思進取。

鬥力比拼真功夫,輸了當然需要深徹反省和加倍訓練,贏了也不能疏懶,或許這就是我們日常掛在口邊的「體育精神」,看來也只能透過體育培訓和競賽才能培育出來。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觸動心靈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我的博文偏向理性,甚少言情的感性小品,一方面可能天性如此,更大的原因是我根本不懂寫情,每有感觸,腦海只會不自覺地浮現一些年輕時代背頌過的詩詞,意境用字太美太深刻,自知無法超越,根本沒勇氣嘗試。

我曾背頌過不少唐詩宋詞,怪只怪小時候反斗佻皮,經常被老師罰背詩詞,最慘烈的一次當然是「長恨歌」了,但因禍得福,我愈背愈愛中國的詩詞:李白、杜甫、白居易、柳永、蘇軾、李清照等的作品,雖然當時不求甚解,只懂強記,幸好詩和詞排比押韻,音節鏗鏘,記憶相對容易,經歷歲月的沈澱,不知不覺間成為感情生活一個不可或缺的部份。

芸芸詞句,要算蘇軾筆下的意境最能引發我的共鳴,他用字淺白,描寫的感觸感情非常生活化,容許我班門弄斧,分享一些我最常用的詩詞:

妹妹長居加拿大,大女長時間在澳洲留學,掛念她們的時候,自然想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現代人除了一起看同一個月亮以外,當然還可通電話和上網,但一同賞月,依然感覺浪漫。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工作上踫到人事問題,難免對某些人心生怨恨,氣上心頭;破口大罵,又怕儀態盡失,勉強吞下,又談可容易,所以我經常安慰自己「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一刻天大的事情,將來回望,只會感到「也無風雨也無晴」,何必為一時意氣,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當我努力搵工跳槽,尋尋覓覓有點氣餒的時候,常想起:「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自我安慰:因為自己不願屈就揀選寒冷的樹枝,唯有繼續停留在冰冷的沙洲上,淒美又孤高,非常受用。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工作不如意,找不到出路的時候,常想起「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谷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幻想一葉輕舟,載我遠離是非之地,從此退隱江湖。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谷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終於金盤洗手,退隱江湖了,還是離不開蘇軾,每次舊同事聚會,總有些人因為工作未克出席,又讓我想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庭中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當然明白,所以更應珍惜僅有的空閒時間,放下工作,盡情享受了無牽掛的一刻清靜。


P.s. 蘇軾還有許多詞,真摯又動人,有時間,慢慢欣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完美的配合

二0一一年六月十七日

今個星期天是父親節,雖說父親節的慶祝活動一般較母親節冷淡,但朋友相約明晚(父親節前夕,並非正日)飯局,酒樓的晚飯時段還是一分為二:六時一場、八時另一場,估計和母親節同樣,場場爆滿,父親和母親對子女都同樣重要,實在沒道理厚此薄彼。

常聽說:嚴父慈母或嚴母慈父,父母總喜歡分演「黑臉」和「白臉」兩個相反的角色來威迫利誘子女,達成共同的目標,父母愈能配合無間,確實愈能把孩子帶引上預選的道路,但角式不一定只有「嚴」vs「慈」吧?

「理性」和「感性」的配答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吧,任何事情總能分別以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分析,例如:老師偏幫某學生,孩子當然感到憤憤不平,父母大可分演兩個角色:理性地分析孩子認為不公平的事情,會否出於誤解,老師偏心的原因和積極探討解決問題的可行辦法;同時感性地表達理解他的感受,引導孩子以不同的形式(打枕頭、寫日記)來宣洩情緒,希望能夠教育子女學懂對人對事都情理兼備。

「講金」和「講心」的配答又如何?現今社會離不開金錢,孩子遲早必要學懂理財之道才能活得順心自由,但「講金」以外,孩子還須學懂「同理心」,明白人與人之間不同種類和程度的愛和體諒,例如:每月給祖父母零錢的時候,可能是教育子女「講金」又「講心」的黃金機會。

「接納」和「追求」很矛盾,沒有追求的目標,人容易變得慵懶,但假若追求的目標又高又遠,追求的過程難免很痛苦,失落和壓力不斷磨蝕幼小的心靈,父母若能分演不同的角式,或許更能掌握他們在追求過程遇到的困難和阻滯,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之餘,還可適當地調節標準,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壓力 …

父親母親的角式若過份重疊,似乎有點浪費,但如何分工?見仁見智,以上只是我的一點愚見,目的旨在引發大家的思考。

我家的配答是「好(愛好的好,不是好壞的好)享樂」vs「好勞動」和「愛吃」vs「愛煮」,這個笑話不太冷吧!

預祝父親節快樂!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大公司 vs 小公司

二0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九十後年輕人問我:第一份工作該選擇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我回答說:讓我回家好好想一想,才回答你。

曾經在大公司工作,也曾在小公司工作,我的經驗是:各有利弊,分別很大,無論工作滿足感、團隊精神、福利制度、政策管理、以至職場文化和習慣都截然不同,或許你也曾看過和聽過許多許多人具體描述箇中不同的利與弊,總結而言,還是聯想集團的總裁和董事局主席柳傳志說得好:「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

我當年初出茅廬時相當模糊,甚至不懂提問以上問題,結果當然是走兩步、退一步,徒然浪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若有機會從頭開始,我會首先自問自己究竟喜歡做事,還是擅於做人?喜歡做事的話,最終還是委身小公司工作,發揮較大,工作滿足感較強;相反地,擅於察言辨色,懂得和別人融洽相處的人,較容易溶入大公司的團隊,安全又省力;一旦決定未來的路向,再從相反的方向出發,換句話,若你喜歡做事,選擇在規模較小的公司發展事業,第一份工不妨從大公司出發,然後才轉入小公司,親身體驗不同公司的文化,再重新考慮當初的決定,若你不再改變初衷,便能順利從第二份工作開始累積經驗,減少浪費;如是者,喜歡終極在大公司工作的朋友,不妨先挑小公司。

或許自己個性使然,我偏愛規模較小的公司,因為每種職能的員工只有寥寥數位,公司架構相對簡單,許多建議都能於短時間直接執行,既沒左遷右就的方案,也沒有冗長的批核的程序,因此工作成果的優劣和處理問題的成效,遲早畢見人前,很難濫竽充數,喜歡做事的人滿足感較大。

我初嘗大公司的官僚時,氣得七竅生煙,有位幽默的同事,送給我以下一首呆伯特(Dilbert)的「詩」:

《職場百態》

一些事沒人做,
一些人沒事做。
沒事的人盯著做事的人,
議論做事的人做的事,
使做事的人做不成事、做不好事。

於是,
老闆誇獎沒事的人,
因為他看到事做不成。

於是,
老闆訓誡做事的人,
因為他做不成事。

一些沒事的人總是沒事做,
一些做事的人總有做不完的事。
一些沒事的人滋事鬧事,
使做事的人不得不做更多的事。

結果
好事變壞事,
小事變大事,
簡單的事變複雜的事。

然後公司開始出事,
為了解決這些事,
老闆開始要求不做事的人做些事,

這些人才做一點點事,
就到處說他做了全天下最難的事,
也有人啥事也不做,
只會光說這是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

最後做事的人還是不得不接下這些沒人做的事,
公司得救了,
不做事的人就說:
那還不是開頭做了許多事,
公司再見了,
他們也說:
我早說那是不可能的事。

最後全公司的人都不做事,
反正不做事也不會出事,
多做事反而會惹事。

阿拉伯諺語:
「你若不想做,會找到一個藉口。
你若想做,會找到一個方法」


可惜我的醒覺來得太遲,事業黃金期偏偏身在不合適的大公司,只能在工作不如意時,翻看這首「詩」,幸好每次都能令自己發出會心的微笑!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理想主義

二0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在洛陽賞牡丹的期間,曾經在鳳凰衛視看了一部特輯,記述一位共產黨員(可惜已忘記名稱,無法翻查詳細的資料),在文革時代被批鬥,被遣送到窮鄉僻壤勞改,他是個思想家,又是個硬漢子,對不同意的批評和改造絕不低頭,賠上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和時間,可憐他的家人也因此被受牽連,為減少對家人的傷害,他忍痛和妻子離婚,和子女劃清界線,可惜妻子仍然不堪種種折磨,鬱鬱而終,一對子女,始終沒原諒父親,不肯相認。

老共產黨員歷盡滄桑,始終未能明白他當初醉心崇拜的共產主義,因何嘎然變為吸血害人的怪物?他用剩餘的歲月,博覽古今中外的晝籍,嘗試理出一點頭緒,作為後人的警惕,避免重蹈覆轍,他自知時日無多,終日埋首書卷,從歷史、從古哲先賢的著作,尋找啟示,苦思箇中的道理,廢寢忘餐,終於染上肺癆,一病不起,最終壯志未籌,令人惋惜!

家人朋友從他的手稿和書信,對他的研究理出一點脈絡:他發現世人追求目標,可大致分為兩種途徑: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理想主義者較為感性浪漫,有點像宗教,不想也不懂反思目標的定位和真確性,只一廂情願相信一旦目標達成,塵世間一切的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現世任何持不同意見的人都是豬油蒙心,看不見這咫尺天堂,正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目標如此高遠,願意付出性命來爭取,推己及人,犧牲別人的性命似乎也是無可厚非,因而演變為「順我者生,逆我者亡」的過激行為。

相對於「理想主義」的「現實主義」者,他們追求目標較為理性,過程見步行步,時刻注意目標的價值和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倡導者只會實事求事,包容反對的意見,和以理服人,是一種較為可取的路向 ….

事隔個多月,記憶開始模糊,到底是「現實主義」抑或是「實踐主義」也記不清,但節目指出的角度又新又特別,讓我眼界大開,也揮之不去,道理太深了,藉得和需要繼續追尋和慢慢嘴嚼 …. 電視節目中曾提及他的日記和書信較早前已結集成書,你可知道這老共產黨員的名字和書本的名稱嗎?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四大文明古國?

二0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自小便聽過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埃及、中國、印度和巴比倫;從沒懷疑這四大文明古國的稱號,直至2008年旅遊埃及,才知道古埃及的歷史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距今約5,000年,親眼在開羅博物館看見圖坦卡門(公元前1341 - 公元前1323)的陪葬品,包括純金打做重約110公斤的內棺、栩栩如生的黃金面具、造工細緻的黃金座椅、裝銜精密的折疊椅和「人字拖」型的黃金涼鞋,震驚得無話可說,粗略一算中國當時應該是殷商青銅器時代,文明程度實在無法相比;巴比倫最繁盛的時代約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年1,000年之間,最著名的遺跡就是「空中花園」和刻蝕在石上的首部法典,但巴比倫早於公元前經已亡國,因何和埃及、中國和印度並列為文明古國,很難理解;相比埃及和巴比倫,印度和中國一樣較為年輕,歷史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同一時期出現的文明還有南美洲的奧爾梅克文明和位處希臘的愛琴文明。

希臘可算是歐洲文化的搖籃,軍事上雖然不敵羅馬帝國,但文化上卻反過來征服了整個羅馬帝國,以至後來整個歐洲大陸;就今次旅行所見,希臘的雕塑和建築物同樣對歐洲影響深遠,文藝復興的雕塑和藝術就是以希臘文化為藍本,恢復對人的自覺和探求科學的興趣,看罷雅典博物館內希臘時代的雕塑,發現和文藝復興後的作品相差無幾,不禁輕嘆,1,500年漫長歲月,歐洲人的日子都活到那裏去?

此外,雅典市內赫赫有名的巴特農神殿:


建於公元前438年,距今雖然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依然是歐洲建築物的典範,神殿四周的石柱:造型、裝飾、比例和排列還是歷久常新地出現在歐陸式的大型建築物外圍,包括梵帝岡的聖彼德大教堂:


為保存這重要的歷史文物,希臘政府叱資興建新衛城博物館(New Acropolis Museum) 把巴特農神殿殘留下的雕塑和壁畫從遺跡搬運到山下,安放在博物館中,以便保存,惹來不少中外人士議論紛紛,我卻挺喜歡這博物館,最高一層模擬巴特農神殿的頂部,細心把殘留的部份安放原來位置,並附圖畫詳細顯示雕塑的原形,落地玻璃窗外便是神殿的原址,滿有真實感的!博覽館的地底是一個舊城遺址,房屋、道路、水井和廣場都可透過地面玻璃清楚觀看,待博物館工程完成後,參觀者能夠進入遺址遊覽,親身感受當時城市的規模和設施,必定更加精彩傳神。

希臘的地底埋藏著無數珍貴的歷史文物,掘一點點出來讓人參觀或出售,甚麼國債問題都能解決吧!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另一層次的服務文化

二0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今年復活節假期參觀洛陽牡丹節,意外入住了一間服務水平超高的旅館,詳細情況記載在四月二十八日題為服務文化的博文,今次有幸再次遇上層次更高的旅館,果真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這高水準的旅館位處希臘Santorini島上,名為Anastasis Apartments被專門提供旅遊情報的trip advisor 網站評為2010年全世界排名第二的旅館,網上資料顯示,旅館的風景絕美,四周清靜,卻又離市集不遠,規模較小,總共只提供十一個房間,幸好六月初仍未算歐洲的旅遊旺季,還是幾經波折,把行程安排改了又改,才總算成功預訂四晚房間。

滿懷期望來到這世界級的旅館,還未踏出車門,旅館已擁出幾名職員前來迎接,逐一握手問好,並清晰報上名稱,我們進入接待處後,不消一會兒便辦妥手續,當值主管送給我們兩個信封,然後帶我們巡視一周,握要地解釋旅館的設施和規矩,並再三強調我們在島上無論遇上任何問題,他們都樂於解答,言談間已到我們預訂的房間,房間佈置很別緻,有點童話的感覺,我們都喜出望外,幸好職員們知情識趣,已悄悄離開 … 走筆至此,可能你仍未能感受到因何這旅館的服務能夠被選為全世界第二。

為節省你和我的時間,容許我總結這旅館服務的三大特點:

1. 服務態度親切不在話下,但他們絕不會無處不在地打擾客人的雅興,卻總能夠在有需要時,出現在我們身邊提供協助(我們每天回到旅館門外,還未敲門,服務員已開門迎接;又有一次,我們穿好行山裝備,步出旅館前一刻,服務員笑瞇瞇走過送上冰凍的樽裝水),明查暗訪之下,終於發現他們在公眾地方安裝不少閉路電視,時刻觀察客人的需要,體貼的服務盡在細節中。

2. 他們服務範圍不僅限於旅館內,我們在島上任何需要,他們都一一照顧,主管交給我們的其中一封信,詳細列出島上的景點,和每一景點出發前的準備,往返的交通安排,所需時間,以及建議的餐廳和費用都清楚列出,並附送地圖,非常實用清晰;為免我們用英語在電話與本地人溝通的麻煩,每天助我們訂餐廳,指定看日落最佳的位置,和交通安排;當值主管甚至把自己手提電話號碼留給我們,萬一我們遇上溝通問題或任何意外,她能二十四小時即時提供協助。

3. 主管交給我們的另一封信,詳列旅館免費贈送的服務,包括每天送入房間的早餐,下午茶,落日酒水和日式按摩池等等等等 …. 以外,旅館每天都為我們準備一個驚喜,第一天晚上,洗手間和房間的鏡前擺放鮮花


和一大盤新鮮水果,第二晚上房間點著香薰蠟燭,



桌上放著一籃香檳和朱古力,



第三晚的鮮花放在床上,和一盒當地出產的各式堅果,



第四晚送給我們綉著酒店名稱的帽作為記念品。

旅館在我們開口前已主動提供適切的服務,還不斷為我們製造驚喜,無非讓我們享受一種被縱寵的經歷,服務 .... 原來可以提昇至這地步。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實而不華

二0一一年六月十日

意大利位處法國的東南面,地域雖然十分接近,文化的分岐卻挺大;法國美食馳名於世,上年暑假曾到法國東南部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法文:Provence-Alpes-Côte d'Azur)欣賞碧海藍天的風光之餘,最欣賞還是各式各樣,味道口感層次豐富的美食,回港後曾撰寫為美食而生存一文,記述法國美食種種過人之處;事實上意大利的食材和烹飪技術絕對不遜於法國,箇中的表表者,首推意式蕃茄醬汁,鮮茄配風乾蕃茄或茄膏,加不同的香料與烹調,成為千變萬化的醬汁,能夠瞬間把簡單的意粉和薄餅轉化為令人唾涎欲滴的美食,酸酸的茄醬還能夠帶出海鮮的鮮味、除去蔬菜的草青味、和配合各式肉類的甜味,神奇程度足以媲美印度的咖哩。

意式傳統食譜極多,同樣經歷世世代代的改良和完善,無論燒、燜、炖、煮的菜式都是千錘百煉的結晶,早前Julia Roberts主演的電影「再單身遊記」(eat, pray , love) 就選擇了意大利而非法國來盡情享受美食。

相比法國菜,意式美食缺乏一點派頭,缺乏一點花巧,也缺乏一點裝飾,即使較高檔次食肆的餐桌佈置,餐具用品,甚至餸菜的擺設都十分平實:





當然也沒有穿著隆重的待應,慢慢解釋每種食材的產地和食譜的由來,他們只懂簡單地用精心泡製的美食,直接用食物刺激你的味蕾,打動食客們的心,意大利人不懂或不願意像法國人一樣花時間心思把成品包裝,把美食昇華為藝術、品味、層次、甚至米芝蓮。

同樣地,意大利的時裝皮具件件精工細做,質量較法國大量生產的品牌時裝過之而無不及,價格自然貴得驚人,在沒有包裝、沒市場推廣,再貴也只有自己知的情況下,依然樂意選購使用的當然是真正識貨之人了。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吃在意大利、Hea 在希臘

二0一一年六月七日

預覽意大利、希臘之行的照片,請click這條連結吃在意大利、Hea 在希臘

回港後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