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七日
曾於今年三月十九日的博文討論常態和狀態,把人的性格比喻為常態,情緒比喻為狀態,事實上社會心理學(傳統心理學著眼於個人,社會心理學是較新的分支,著重群體心理)於七十年代已提出「基礎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的理論,認為人趨向忽略環境因素,錯誤地以性格解釋他人的行為;這的確是我過往經常犯的錯誤,老喜歡把認識的人籠統分類,嘗試以他們歸屬的性格,預測他們可能的反應,雖然準確程度有限,卻只懂歸咎自己對性格分類,學藝未精,直到前幾年才驚覺自己過份忽略環境因素。
剛剛從財務主管轉職管理黃頁全盤生意時,身邊的同事常常說我改變了,初時不以為意,反覺他們對我的態度跟以往不同,不再需要我事事和他們爭辯,直到有一天財務部的同事,因為一筆資本開支,追問我投資回報的詳情,我竟然告訴他:「這開支不能避免,總部(head office)哪方面不滿意,你自己想辦法修改報表(worksheet)吧!」過後回想,這想法和指令的確從未發生在我當財務主管的年代,開始留意自己的言行,發現相同的情況一而再發生在自己身上,令我不得不認同「位置決定想法」,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術研究,發現環境——尤其是在一些極端的環境下——環境因素比性格更能左右一個人的決定。
電影「唐山大地震」中,龍鳳胎的兩姐弟被壓在一牌水泥板的兩端,借力撬開水泥板的話,不能避免犧牲其中一個,救人的時刻爭分奪秒,挖掘的義工不斷催促母親決定救哪一個,這叫她如何抉擇,最後她說:「救弟弟!」姐姐聽在耳裏,即場心碎,她雖然最終大難不死,但人未死心已死,三十二年都認定母親偏心,生死一刻,竟然離棄了她,她絕望,她忿怒,她無法原諒母親,如果她能夠明白母親在非常環境下的一個非常決定,不一定是常態和理智,可能就能減少悲劇(當然亦不會有「唐山大地震」這感人的電影!)
明白環境因素的重要性,不單改變我對人的看法,也改變了我投資的策略!以往投資股票只著重公司的前境和市盈率,較接近價值投資法,不太著重市場的波動,但明白環境因素的重要性後,我仍然注重公司的質量和前境,但更堅持淡市買貨,旺市出貨,投資回報顯然較以前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