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有規律的非理性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經濟學的理論大都建立在「理性人」(rational man)這個假設之上,藉此減少推論的複雜性,卻也大大影響了結論的準確性,學者們(包括經濟學者)從沒否定人類非理性的一面(事實也不容否認),只因這方面太複雜和難以預測,直至近幾十年,才有一部份學者開始著手研究非理性(irrationality),希望補充傳統學術理論的不足。

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 是其中一個較廣泛被討論和應用的新學科,我一直對人類非理性的一面很感興趣(所以大學副修心理學),卻一直找不到深入淺出的文章(學術研究論文太要命了!)或書本介紹學者研究的發現,直至Dan Ariely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才知道人不僅非理性,而且非理得非常連貫!!!

書中描述了許多非理性的思維,包括:

1. 一般人很難掌握絕對的數值,所以傾向以相對的觀念來比較,書中舉例:若你知道一間店舖的原子筆大平賣,原本價值$25減至$18,你會十分願意多花十五分鐘前往購買;但當你購買一件價值$455的西裝,卻不願意多花十五分鐘時間到另一間門市購買$448的同款西裝,可見同樣的$7放在不同的貨品上,感覺不同。

2. 原來人對「免費」特別鍾情,為了免費試食,不惜耗費半小時排隊;博物館的入場費雖然只是十元八塊,但許多人都甘願等到免費日和許多同樣被免費吸引的人一起擠進擠看,從$100減到$90,和從$10減到$0,後者的影響力大大超過前者,屢試不爽。

3. 人對保留選擇權過份重視,例如參加瑜伽班,雖然明知只有尖沙嘴的分店適合自己的活動範圍,其他上課地點甚少流連,卻總是忍不住保留選擇權的誘惑,購買能夠在多個地點上課的會藉,以備不時之需;無論你以往曾經多少次付出較多金錢購買根本用不著的選擇權,還是會繼續非理性地購買下去。

很有趣的發現,原來非理性並不代表隨機,亦非每人的反應各異,相反某些非理性的反應相當連貫,甚至非常普遍,難怪投資市場的非理性亢奮和非理性低迷總是不斷地交替出現,看來研究集體的非理性,對人類的影響可能比經濟學還要大呢!

2 則留言:

  1. 相信世上有一種人也是難於猜度的-又蠢又古惑的人

    回覆刪除
  2. Debbie: 非常同意!因為又蠢又古惑的人做事很隨機,直接一點形容是無跡可尋,黐黐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