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愈分愈糊塗

二0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會計其實很簡單,基本上相信所有機構的一切運作(營銷、市場拓展、人事管理、甚至茶水間的貢獻和使費),最終都會化成$$$,被記錄在財務報表之上,會計化繁為簡,把機構內不同功能的部門「加」起來,成為幾個重要的數據,代表機構的表現,不單能夠讓同一機構比較不同時段的績效,還提高了不同機構間的可比性,簡單方便,因此盡管會計的記錄的準確性成疑,現代社會還是離不開會計的。

傳統的會計從兩個角度看一個機構,一段期間(一個月、一季或一年)的營運損益表(Profit & Loss Statement),交待機構一段期間的營運效益,最重要的數據當然是利潤(或虧損),和總結機構財政狀況的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像一張照片,把機構某一天的狀態以資產、負債和股東應佔權益表達出來,近代會計制度出現至今約五百年,一直沿用以上二分法,直至最近十多年,才被受挑戰 ….

資本市場活躍,令許多機構的財政來源不單純倚靠營運資金,還有資本市場上的資產增值和集資,傳統會計硬性把收入和支出歸為營運損益表一類;資產、負債和股東應佔權益歸類為資產負債類,令資產增值(數目往往較利潤更大)難以納入在公司的營運表現中,歪曲了某些以資產增值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機構表現,為迎合這新趨勢,會計界終於接納「公允價值會計」(fair value accounting),容許證券和衍生金融產品(derivatives) 等投資,按期末的市價入賬(mark to market),然後按投資動機(短期或長期),把變動計算在當期損益表或資產負債表上的股東權益。

我常疑惑一個機構、一間公司,甚至一個人應否一分為二,把收入、支出、資產、負債和股東權益硬生生分為兩個部份,為甚麼不干脆以股東權益的變動來總結?管理層既要抓緊收入也要兼顧資產投資,有必要一分為二嗎?若會計師問你置業的目的是投資抑或投機,你能準確回答嗎?會計師又憑甚麼分辨呢?基本上是愈分愈糊塗。

幸好市價入賬的問題更大,才沒有人留意會計這方面的落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