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讀書和考試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上年開始,為抗衡可能出現的「老人癡呆」,報讀日文,希望藉著持續不斷的強記,來保持腦袋的靈活性,延遲老化和退化,還望增添退休生活的規律和寄托,初學時,內容簡單,只要多寫多聽多講,輕易便取得九十分以上的成績,很有滿足感呢!

可惜,好景不常,開始學習動詞變化後,課程變得困難,要背要寫的名詞、形容詞、副詞、量詞、助詞、疑問詞和動詞愈來愈多,再加上動詞的變化,八月初的期考,很難純靠多背多聽多寫來維持過往的成績,又開始思索如何應考 ….

我從來都不是一個勤力的學生,課程的範圍,甚少全部涉獵,平常隨興趣翻看書本筆記,考試將至,才變得非常機會主義,分析過往的試題,嘗試大胆地貼題目(想不出合適的中文詞語,可以幫幫忙嗎?),挑選內容溫習,重點出擊,但我並不盲目,心知老師的心意難測,永遠另有計劃準備如何應付全然陌生的題目,從選擇題,短題目到長題目,我都花盡心思,觀察如何能夠取得較佳的成績,不論文學或數學,都發現一些考試的技巧來爭取較高的分數。

我讀書雖然並不勤力,卻挺用心鑽研考試的技巧,從來都相信讀書和考試是相關但不相同的兩件事,很鼓勵女兒參加公開試前的「雞精班」,學習應試的技巧,小女的成績經常每科都是B,相信別的家長一定鼓勵她努力讀書,我卻提議她留意答問題的技巧,別一味只顧讀書!

p.s. 到黃山和杭州旅遊,博文暫停至下星期三,八月四日博上再見!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平凡是福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朋友對我前幾天的博文,談到「我常因為自己的平凡,非常感恩!也安於平淡的生活」表示懷疑,她說我最愛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追求不隨眾的生活方式,怎可能甘於平凡?

也說得對!想了又想該如何表達我心目中「平凡」的定義,或許還是用一個例子說明,這個例子應該人人都非常熟識:劉德華和任達華。

曾經看過內地的訪問節目,才突然發現任達華無聲無息間在電視電影圈,默默地工作超過三十年,他從不間斷地拍電視電影,即使香港的經濟和電影業經歷幾翻風雨,儘管他經歷了人生不同的階段,依然能夠屹立不倒,每年都參與演出五至十部的電影(不信可參考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B%BB%E9%81%94%E8%8F%AF),任達華身材樣貌都足夠歸類入偶像派,但他似乎從不稀罕,亦從不抗拒扮演任何角色,還能夠把落差極大的角色都演得入木三分,我對他第一個印象是無線電視七十年代其中一部經典劇集「家變」,他扮演一名同性戀者,和同伴間眼神交流時的柔情,非常「難頂」,令我有一段時期誤以為他是個真的同性戀者。

他演出的角色差異極大,在「古惑仔」系列中,他演黑社會的「大佬」;在他獲獎的電影《PTU》中,他演警察;《歲月神偷》和《天水圍的夜與霧》中,他演草根階層;《葉問》中,他演愛國商人;《文雀》中,他演小偷 … 不管戲份,不管角色,他總是全情投入,把不同時代、背景和性格的角色演活;他沒有固定的表情、沒固定的語氣、沒固定的姿態(post),因此亦沒有只屬於他個人的演出風格,他絕對不可能成為偶像,卻是個誠懇的演員。

正因為他不是偶像,戀愛和婚姻都不是秘密,相比偶像派的劉德華,他似乎活得更寫意隨心,沒「形像」的負擔,沒名氣的負累,自由得可以,很接近我心目中的「平凡」。

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有規律的非理性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經濟學的理論大都建立在「理性人」(rational man)這個假設之上,藉此減少推論的複雜性,卻也大大影響了結論的準確性,學者們(包括經濟學者)從沒否定人類非理性的一面(事實也不容否認),只因這方面太複雜和難以預測,直至近幾十年,才有一部份學者開始著手研究非理性(irrationality),希望補充傳統學術理論的不足。

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 是其中一個較廣泛被討論和應用的新學科,我一直對人類非理性的一面很感興趣(所以大學副修心理學),卻一直找不到深入淺出的文章(學術研究論文太要命了!)或書本介紹學者研究的發現,直至Dan Ariely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才知道人不僅非理性,而且非理得非常連貫!!!

書中描述了許多非理性的思維,包括:

1. 一般人很難掌握絕對的數值,所以傾向以相對的觀念來比較,書中舉例:若你知道一間店舖的原子筆大平賣,原本價值$25減至$18,你會十分願意多花十五分鐘前往購買;但當你購買一件價值$455的西裝,卻不願意多花十五分鐘時間到另一間門市購買$448的同款西裝,可見同樣的$7放在不同的貨品上,感覺不同。

2. 原來人對「免費」特別鍾情,為了免費試食,不惜耗費半小時排隊;博物館的入場費雖然只是十元八塊,但許多人都甘願等到免費日和許多同樣被免費吸引的人一起擠進擠看,從$100減到$90,和從$10減到$0,後者的影響力大大超過前者,屢試不爽。

3. 人對保留選擇權過份重視,例如參加瑜伽班,雖然明知只有尖沙嘴的分店適合自己的活動範圍,其他上課地點甚少流連,卻總是忍不住保留選擇權的誘惑,購買能夠在多個地點上課的會藉,以備不時之需;無論你以往曾經多少次付出較多金錢購買根本用不著的選擇權,還是會繼續非理性地購買下去。

很有趣的發現,原來非理性並不代表隨機,亦非每人的反應各異,相反某些非理性的反應相當連貫,甚至非常普遍,難怪投資市場的非理性亢奮和非理性低迷總是不斷地交替出現,看來研究集體的非理性,對人類的影響可能比經濟學還要大呢!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不吃為了吃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我愛吃,最愛吃高糖高鹽高脂高膽固醇的食物,牛肉、海鮮、甜品、鵝肝、parma ham、芝士、牛油、鹹魚、鹹蛋黃、腐乳,豬油 …. 等等,愈是有害無益的,我一般都十分喜愛。

太愛吃,從沒考慮戒吃,因為會影響生活質素,甚至可能引致沮喪或者抑鬱等症狀,無論如何不能戒,但身體遲早可能受不了,一旦發出警號,最終還是被迫要戒,怎麼辦?

想了又想,暫時的策略是:只吃最好的。對!只吃最好的,我最愛吃麵包時塗上厚厚的牛油,又香又美味,為了保證有生之年都能夠吃最好的牛油,平常質量稍遜的牛油,我一概不吃,寧願吃橄欖油;同樣道理,鵝肝不好不吃,臘腸潤腸只吃最肥美的,蟹只挑長滿蟹膏的吃 … 因為只挑最好的吃,所以機會無多,減少吃得過量的憂慮,我平常不吃的食物很有可能是我最喜歡的,因為喜歡,所以不能隨便吃,因為喜歡,只有在特殊的日子,挑最好的吃,吃夠便停,一般不會吃太多,已經感覺很滿足,很幸福,和不枉此生。

我相信任何食物都有益處,但任何食物過量進食都有壞處,最重要的是適可而止,如何能夠做到適可而止?我便是用以上的方法催眠自己,我只吃最好的!我只吃最好的!我只吃最好的!我只吃最好的!我只吃最好的!…..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電影人生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電視電影的劇情一般非常誇張,愛情總是波折重重、難捨難離、襄王無夢、有緣無份或生死相許;父母對子女不是徹底的奉獻,便是肆意地操縱;商場上的權力鬥爭,必然是你死我亡;電影電視慣用兩極化的角色,衝擊出極端的情節,把平凡的事情變得非常戲劇化,從而吸引觀眾,難怪電視演員每個晚上不是抱頭痛哭,悔不當初,便是破口大罵,控訴全人類不是虧欠了他,便是誤解了他 …

當慣演員的人,會否受劇本感染,把虛構的故事情節,誤作日常生活,又會否把工作上精湛的演技運用在自己的家居生活中?謝賢的演藝世家,充斥著太多的演員,即使沒有「狗仔隊」渲染劇情,他們自家人之間,那個是真?那個是假?恐怕連當事人也難分辨,成長於這種戲劇化家庭的小孩子,到底是幸還是不幸呢?

真實的生活,感情大都是淡淡的,情節很緩慢,甚少波瀾壯闊的時刻,我們甚少睜眉突眼,和別人高聲吵架,愛情很平凡平淡,親情很自然,職場偶有衝擊,頂多也是眼神交戰,背後口出惡言,發洩心中的怨氣,從未看過或聽過你死我活的爭鬥;或許有些人把電影的劇情和自己的生活混淆,不自覺把生活許多事情化大,你愛他,但他不愛你,便找另一個,真的要以死相迫嗎?子女沈迷遊戲機又如何?我們年輕時不是也曾瘋狂過,犯不著強行禁制,把大家迫進死胡同;工作不如意,大不了轉工,有必要跳樓自殺嗎?

我常因為自己的平凡,非常感恩,也安於平淡的生活;即使你追求不平凡,也不一定要傾慕電影中的悲情悲劇;現實生活中懂得大愛,真正悲天憫人,拒絕接受別人的標準,義無反顧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 都一樣有性格,又正面。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迷惘

二0一一年七月十九日

可能你不知道,寫博文也有週期。

我每晚寫博文,基本上只集中討論一個簡單的論點;若果白天較為空閒,晚上精神狀態較佳的話,面對題目很快便能打好腹稿如何組織文章,然後一邊搜尋資料一邊寫,為免影響思路,我習慣不顧文法、用語和錯別字,瘋狂地隨意輸入,然後才慢慢的修正修改,我愛寫,但很怕改,要逐個字查看是否錯別字?句子是否通順?用詞是否恰當?論點是否清晰?有時修改幅度太大,差不多全篇再寫,因此總要鼓足勇氣才敢翻看初稿,白天太忙的日子,晚上根本沒精力翻看,便讓初稿擱置在電腦或網上,待時間許可,才慢慢收拾妥當,拿出來見人,因此太忙的日子博文總是滯後。

愈滯後表示愈多堆積的博文,壓力亦隨之升級,為求減壓,免不了罔顧質量,把尚未完工的博文匆匆上載,生活愈忙碌,博文愈遲愈簡陋,見諒!因此很迷惘:應該保持每天寫博文的習慣,還是待時間許可才把較為「見得人」的文章上載?

我的腦袋天馬行空,想討論的話題往往不切實際,已擬定好的博文題目已編排至月底,但一直自說自話,甚少收到網上的回應,因此很迷惘:應該繼續自說自話,還是調查研究,寫一些讀者有興趣的話題呢?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大女的第一次踏台板

二0一一年七月十八日

大女可能自小每晚講故事給我聽,剛上學的時候比同齡的小朋友較靈牙俐齒,很快便被幼稚園的老師挑選成為級代表,在高班畢業禮上台作致謝詞,老師派給她一篇A4紙的台詞,著她慢慢背熟,再訓練合適的語調、表情和動作,我接到這新鮮的差事,額外興奮,每天回家便開始訓練她背台詞,大女當時只有四歲,加上天生好動,很難讓她停下來背書,威迫利誘之下,她才肯一面跳一面背,背一句是一句,接不上下一句,又忘記了上一句,幾個星期下來,才發現要完整無缺地背頌一篇對她毫無意義的文章,絕對是她能力範圍以外的事情,無奈已答應校方,不能隨便放棄,唯有再想辦法。

曾經試過錄音、錄影,不斷讓她看完又看、聽完又聽、背完又背,次數之多,連牙牙學語的妹妹也學懂其中一部份,短短的一篇文章花了我們半年的時間,和許多的心血才達到上台水平,幸好她總算沒令校方失望,一口氣把台詞背完,還送上天真爛漫的表情,逗得來賓們哈哈大笑。

事後檢討:這任務太花時間,大女雖然得著一點上台的經歷,但礙於年紀小,並不深刻,當時滾瓜爛熟的文章,一下子忘記了,事實上那些客套的台詞也不值得記,除了校長老師的幾句嘉許和幾張照片以外,沒得著甚麼,我的結論是:不化算!因此日後相同的邀請都被我一一回絕。

一般小孩子的表演,都須要花許多時間,重複又重複相同的動作才能達到表演的級別,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我捨不得讓自己的女兒花過多的時間重複做相同的動作來娛樂大人,浪費了她們開心玩耍和自主學習的時間,所以,兩個女兒共計也只有一次踏台板的經驗。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選擇,可能連我兩個女兒也不贊同。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難忘只因 …

二0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舊老闆Bernard Lee剛剛花了六個星期,用自行車遊新疆,除了一般的景點以外,還勇闖高聳入雲的雪山(地面四十多度,依然冰封的山頭,應該配得上高聳入雲吧!),穿越世界上第二大的沙漠塔克拉馬干,大大超越了去年被迫中途夭折的西藏之行,儘管我們好奇地不斷查詢行程的細節,但我相信過程的種種艱辛和完成後的成功感,是一種外人無法體會的經歷,因為我年輕時也曾經歷過艱苦的旅程,難度當然無法和Bernard的相比,但卻足夠成為我畢生的印記。

大學時代曾經乘坐內地的火車從廣州到北京,車程共計三十六小時,當時班次少人多,我們只購得硬座席,車卡內人多行李更多,出盡吃奶的力都無法擠進指定的座位,所以只能「硬企」車門附近,天時暑熱,車廂內那股幾百人發出的體味汗味,混合著火車的柴油味,中人欲嘔,事隔三十年依然記憶猶新;每次停站前,所有坐在窗傍的旅客例必把窗關起鎖上,為怕車站月台上的旅客因為擠不上火車,從窗口爬進來;車廂雖然擠得水洩不通,列車服務員居然有本領依時依候殺出一條血路賣便當,那些用火柴盒(絕版多時)物料製造的盛器,內藏又乾又冷的白飯和幾片豉油雞件,我當然沒有興趣,只是不斷觀察她們到底憑甚麼分開人潮,最終發現她們手上熱騰騰的水壺非常管用,我日後依樣葫蘆,背包上常掛著充滿熱水的鐵水壺,成為我迫車迫船時最厲害的秘密武器;晚上睡覺的時候,好些男士居然不怕座椅下的地面骯髒和眾人的腳臭味,倒在地上呼呼大睡,我們怕骯,只好站著睡!

除了站著睡,也試過租了不見天日的貨倉牀位,熱得像蒸籠,還滿佈各式各樣的昆蟲 … 凡擁有相同經歷的人,話題一旦掀開,便興奮忘形,互相比拼,各自回味 …. 總覺得旅程愈艱苦愈難忘,若你也有同感,不妨趁年輕力壯,先難後易(往往也是先平後貴),無負青春;反正最豪最舒適的旅程,年年更新,遲一點參與只會更豪更先進,對嗎?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換一個角度

二0一一年七月十四日

上年五月四日的的一篇博文看法、想法和做法,曾經提及「解決問題,看法比想法重要,想法比做法重要。」三個步驟中最最重要的是看法。

總感到世事渾沌,人要透過某個角度,混合自己的知識經驗,才能理出一點頭緒,對同一件事物,看法其實可以多種多樣,非常有趣!說得有點玄,讓我試試用近期一些流行小說演繹。

傳統的殭屍故事總是依循著Bram Stoker的成名作《德古拉伯爵》(Dracula, 1897) ,把殭屍形容為晝伏夜出,深居古堡,嗜血如命的冷血狂魔,他們長生不老,只有在木製的十字架釘中心臟才會消失 …. 一百多年來,我們單從這角度描述吸血疆屍的行為,推敲他們的行勁和環繞他們的故事,直至近期Stephenie Meyer的殭屍系列Twlight(2005),才從一個嶄新的角度看吸血疆屍,作者透過女主角Bella對其中一個殭屍Edward的迷戀,大胆地接受Edward和他身邊的一羣殭屍的親友,從她的角度重新展示殭屍的「真面目」,作者一反傳統,把殭屍描寫為渾身肌肉,面如冠玉的型男型女,疆屍們有情有義,盡力融入社會,為人類作出貢獻,絕非殺人如麻的大魔頭,結果一紙風行,小說故然大賣,還改編為荷里活電影。

其實哈利波特也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巫師,魔法不再是邪惡的代表,巫術和咒語原來能夠拯救地球 … 可見換一個角度看同一件事物,觀感不一樣,感覺不一樣,結論自然不一樣。

只要我們不執著,凡事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自然發現風光處處,遍地機會,我們肩負的枷鎖,許多都是自建的心魔,透不過氣來的時候,不妨換一個角度,或許就能看見出路。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愈分愈糊塗

二0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會計其實很簡單,基本上相信所有機構的一切運作(營銷、市場拓展、人事管理、甚至茶水間的貢獻和使費),最終都會化成$$$,被記錄在財務報表之上,會計化繁為簡,把機構內不同功能的部門「加」起來,成為幾個重要的數據,代表機構的表現,不單能夠讓同一機構比較不同時段的績效,還提高了不同機構間的可比性,簡單方便,因此盡管會計的記錄的準確性成疑,現代社會還是離不開會計的。

傳統的會計從兩個角度看一個機構,一段期間(一個月、一季或一年)的營運損益表(Profit & Loss Statement),交待機構一段期間的營運效益,最重要的數據當然是利潤(或虧損),和總結機構財政狀況的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像一張照片,把機構某一天的狀態以資產、負債和股東應佔權益表達出來,近代會計制度出現至今約五百年,一直沿用以上二分法,直至最近十多年,才被受挑戰 ….

資本市場活躍,令許多機構的財政來源不單純倚靠營運資金,還有資本市場上的資產增值和集資,傳統會計硬性把收入和支出歸為營運損益表一類;資產、負債和股東應佔權益歸類為資產負債類,令資產增值(數目往往較利潤更大)難以納入在公司的營運表現中,歪曲了某些以資產增值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機構表現,為迎合這新趨勢,會計界終於接納「公允價值會計」(fair value accounting),容許證券和衍生金融產品(derivatives) 等投資,按期末的市價入賬(mark to market),然後按投資動機(短期或長期),把變動計算在當期損益表或資產負債表上的股東權益。

我常疑惑一個機構、一間公司,甚至一個人應否一分為二,把收入、支出、資產、負債和股東權益硬生生分為兩個部份,為甚麼不干脆以股東權益的變動來總結?管理層既要抓緊收入也要兼顧資產投資,有必要一分為二嗎?若會計師問你置業的目的是投資抑或投機,你能準確回答嗎?會計師又憑甚麼分辨呢?基本上是愈分愈糊塗。

幸好市價入賬的問題更大,才沒有人留意會計這方面的落後。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習慣

二0一一年七月十二日

跟內地朋友聊天,她對香港如快速全面實行室內禁煙,大表欣賞,留港幾個星期她從沒遇見任何人執法禁煙,也沒見任何人違法,吸煙人士全都自動自覺走出戶外吸煙,她好奇地問:「法例成功實行的主因是甚麼呢?」我答:「習慣。」

2007年香港才正式實施室內禁煙,經歷四年半的時間,絕大部份的煙民不單接受新法例帶來的諸般不便,甚至已經養成走出室外抽煙的習慣,許多朋友即使在家抽煙,也慣性走出街上或露台,習慣一旦養成,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煙民不再違規,也不再投訴;再舉另一個例子,香港實施膠袋稅只有短短兩年,許多人和我一樣已習慣天天帶著環保袋,可見習慣真的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以至全人類都非常重要,實在不容忽視。

我們日常生活大部份由習慣支配,對習慣這回事實在不該掉以輕心,花點時間留意自己和身邊人的生活習慣,想辦法把壞習慣改變為良好的習慣,真的能改寫自己和身邊人的命運;或許你會說:這顯淺的道理許多人都曉得,改變習慣,談何容易,除了法例和社會風氣變遷以外,我們還可透過哪些途徑改變習慣呢?

日本九十八歲名醫日野原重明出了本《快樂的15個習慣》,分享了他健康又長壽的秘訣以外,還提及改變習慣的三個步驟:

1.從專業人士處(例如醫生或護理人員)取得正確的知識,或從值得信賴的書籍取得資訊。
2.將吸收而來的資訊充分消化成為自己的知識,重新整理、思考自己生活習慣上的問題點。
3.條列出改變習慣的對策,並抱持絕對會實施的堅強意志力。

他相信只要徹底實踐這三個步驟,就能戒除壞習慣和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老人家循循善誘,或許真的指出一條可行之路,助我們改變習慣,改寫命運。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咁愛咁做

二0一一年七月十一日

週末看了黃子華主演的舞台劇「咁愛咁做」,故事簡介無論網上,甚至場刋居然都欠奉,正好反映這舞台劇的特色:故事性超弱。

據場刋介紹劇本來自捷克著名劇作家 Tom Stoppard,原著名稱是The Real Thing,但內容被大幅度本土化,相信和原著有一定的距離,觸及的話題不單純是婚姻和愛情,還有政治和寫作,每個話題都用上不少抵死又到肉的對白交待,加上黃子華棟篤笑式的演繹,尚算可觀;我看的那一場,演出後舉辦了一個短短的研討會,台下發言的觀眾都非常年輕,絕大部份來自國內,專程來捧她們的偶像——黃子華——的場,不是親眼看見真的很難相信,在香港也只有小眾接受的黃子華,居然能夠吸引那麼多內地年輕的女 fans。

劇名雖然是「咁愛咁做」,可惜劇中有關愛和性的劇情和對白了無新意,年過半百的父母和剛剛成年的九十後全都戀愛大過天,天真得有點過份,黃子華飾演的馬小明因為自己的一段婚外情離婚,和女友同居兩年後,女友居然又另有情人,馬小明大受打擊,是一個絕佳的轉折點探討婚姻和愛情,現代人常說:「愛一個人沒有錯!」但,婚外情不單純是愛情,還包含欺騙和違背諾言,當然不可能全是對的;劇情對白只膚淺地交代了下一代對性持較開放的態度,若果能夠進一步探討新一代的愛和性的觀念,才不至辜負馬小明女兒的角色。

故事穿插了一個「政治犯」,有關他的故事和相關的對白都非常精彩,是意外的驚喜,這近乎文盲的政治犯,寫了一個劇本,引發出連串文學創作和「發言權」的討論,也甚有意思,是另一個驚喜位。

總括而言,喜歡黃子華式幽默的觀眾應該可以一看,其餘的觀眾還是等等下一部香港話劇團的演出吧!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施和受

二0一一年七月八日

小時候學習英語,最難適應的文法,包括:

分為男性、女性和非人類的中性代名詞 (pronoun):he, she, it ; him, her, it …
單數和眾數 (singular & plural)
按時間轉變動詞的形態 (tense)
被動語態 (passive voice)
介詞 (preposition) 的運用

我常奇怪英國人為甚麼硬要把人分男女、事物要指明單數眾數,和動作定要交待發生的時間,麻煩又難記,我們中國語文沒清楚把這些分類,還不是一樣井井有條,傳情達意,老抱怨老外沒事找事,無端害苦我等外邦人;經過許多許多許多年的歲月才體會到:不同的語言其實蘊藏著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價值觀。

動詞按時間轉變原來相當普遍,表現出時間和動作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例如:喜歡(like,看來我流連在fb的時間太長了!) :過去式的liked表示從前喜歡,言下之意代表現在的感覺不一樣,現在式的like表示始終如一的喜歡;不能說中文沒時間性,例如:當時年青、吃過晚飯、曾經閱讀,這些詞句也楚交待了動作已經發生,可是時間的細分程度和英語相比還有很遠的矩離,兼且英語每次運用動詞都必然交待時間,中文卻可以無稜兩可的說:「我愛你」,這代表現在依然愛你?還是從前曾經愛過?中國人的時間概念可見一斑。

學習英語的被動語態,加強了我對動詞的主體(subject)和受體(object)的認知,例如:嗜好攝影的朋友,你究竟是喜歡攝影的龍友,還是喜歡被攝影的模特兒?又例如:我愛你和你愛我是兩碼子的事,只有在同時發生的時候才可能發展為美事;中文文法基本上沒有被動語態,我們較傾向運用相對的動詞來表達,例如:施與受、教與學、講和聽、領導和追隨,仔細看看這些相對的動詞,實在並非天衣無縫,其中教和學是兩回事,老師站在台上教幾十個學生,其中認真學習的大概不會太多,父母為了提升子女的學業成績,不斷安排補習班,增加子女被「教」的機會,但他們真的因此多學一點嗎?教和學的主體不同,兩者間沒有必然的關係。

學習外語確能有助減少盲點和整理思想。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兒童體能智力測試

二0一一年七月七日

經常遇到一些家長因為孩子在體能智力測試中,被評定某種能力未能達標,感到憂心忡忡,這很容易理解,誰家不著緊自己的小孩,誰不渴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健康、漂亮又乖巧,可惜絕大部份的人,包括我和你都免不了有點瑕疵。

我近視又老花,左耳弱聽,觀察力弱,空間感白癡,經常寫錯別字(很可能是讀寫困難其中一類),鼻上長著大墨兼矮小 …. 未能達標的項目多不勝數,或許你撫心自問,也能列出一些不足的項目(清單當然比我的短許多!),但我們都沒有因此感到沮喪,曾經在上年九月一日的博文「終生的問題」中檢視和總結自己的經驗,如果弱項根本無關痛癢,接受它!若果弱項是生存必要的技能,努力達標已經很了不起,能夠通過努力超越別人的機會很渺茫,我看還是把部份的時間精力放在發揮自己的強項比較划算,尤其是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小朋友,何苦讓他們的成長充滿挫敗?

聽說劉翔天生腰長腿短,不適合成為長短跑的運動員,他轉向跨欄發展,成為在110米跨欄史上第一位同時集奧運會冠軍、世錦賽冠軍、世界紀錄於一身的選手,也是中國全運會史上第一個三連冠的田徑選手;近似的例子馨竹難書,只要我們放開懷抱,不再對孩子的弱項耿耿於懷,自然能夠看到另一片天地,其實「天生我才必有用」,運動較弱便努力讀書,讀書困難便努力參予課外活動,社交困難便多學手工藝 … 相信我,總有一項適合自己孩子的!

我們間中也會接受身體檢查,驗身報告上難免有幾項超出正常的標準,大部份情況都沒甚麼大不了的,只要對超標的項目多加留意便可,或許孩子的體能智力測試,作用也是相差不遠吧!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試食會

二0一一年七月四日

週末參加了一個朱古力的試食會,很特別,藉得分享。



女生大都嗜甜,尤其喜愛朱古力,我也不例外,自小便情迷朱古力,任何食品只要有朱古力味道的,都是我的必然首選;可是喜歡吃不一定懂得吃,直到上週末才第一次認真地認識朱古力的歷史、製造和成份,甚至第一次認真地品嚐。

負責講解的老師一邊用powerpoint介紹朱古力,一邊讓我們品嚐來自不同產地的原味朱古力,


要求我們記錄每種朱古力的濃度和幼滑程度,才發現朱古力的味道其實相當複雜,有些帶點煙薰的味道,有些帶堅果味或花香,不同產地的朱古力有些帶酸、有些帶咖啡味,分別很大,親自品嚐後,才發現朱古力的產地較濃度更能影響味覺的感受,至於幼滑度原來取決於可可油的含量,愈高愈滑,濃度高的黑朱古力不一定又苦又「鞋」口的 …. 懂得愈多,便愈懂追求,食物的學問並不簡單,卻因此更令人著迷。

許多人都知道和贊同咖啡和朱古力是絕配,咖啡本身當然又是另一種學問,今次試食的重點是朱古力,貓屎咖啡只是用來示範咖啡如何影響和強化朱古力的味道,


一邊吃朱古力、一邊喝咖啡,那種味覺的經歷非常特別,恕我沒能力用文字形容;咖啡以後是砵酒,


遠道從澳門專程來介紹的講者是葡國人,很熱情地推介各式各樣的葡萄牙國酒,看來砵酒的學問不遜於紅酒,我不喝酒,朱古力混合砵酒的滋味是苦是甜也不知道,只知道砵酒偏甜,配加了味道的朱古力糖果較為合適 …不經不覺試食會已經超過三小時,獲益良多。

看來價格偏高的食物,都應舉辦同類型的試食會,一來能夠讓顧客在購買前試食,最重要的是學懂如何欣賞和價值所在,最終是否喜歡反而是其次,同意嗎?


P.s. 明天到深圳借宿一宵,博文暫停兩天,星期四(七月七日)博上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