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動物的人性

二0一一年九月七日

許多朋友都奇怪動物有甚麼看頭?幹嗎要長途跋涉到非洲?這也是我當初的疑問,現在當然明白,原來非洲草原上不是只有動物,還有許多、許多的故事:

草食動物大都能和平共處,不同種類的種物散布在草地上,埋首吃草的情景,非洲草原上隨處可見;唯獨是肉食動物容不下另一羣同類的動物!曾經親眼看見:在一片廣闊的土地上,兩羣野豬爭地盤,每邊派出一隻最強壯的公豬,互相以頭猛力撞向對方的頭,幾個回合後,滿天星斗、血流披面的兩隻公豬中,總有一隻不敢再撞,便算分出勝負,敗陣的一羣只好夾著尾巴,羞愧地離去,據我觀察,當時兩羣野豬並非捕獵,只來取水,當地水源充沛,身處的地方非常寬敞,足可容納十羣野豬


實在沒必要展開那場精彩的地盤保衛戰。
  
幸運地踫上一頭母獅捉到一隻年幼的羚羊,身在獅爪下的小羚羊不斷發出凄厲的叫聲,非常刺耳,小小的身驅不斷顫抖,卻仍勇敢地反抗,眼睛不停向四周張望,渴望媽媽像往常一樣,在牠最無助的一刻出手相救,母獅只是懶洋洋地壓著小羚羊的後腿,小羚羊掙扎得太厲害了,總於脫離了母獅的魔爪,定過神來,立即逃亡,可是沒幾步路,又被母獅抓住,


抱入懷中,小羚羊又再度奮力脫離獅爪,又再被抓回來 … 來回幾次,小羚羊已筋疲力竭,無力再掙扎,母獅看見漸漸靜下來的小羚羊,竟然伸出尖銳的爪,刮小羚羊的肚腹,小羚羊大痛,再度尖叫


母獅根本不想吃小羚羊,只利用牠為餌,引出羚羊家族,果然不久大軍壓境,我立即心跳加速,滿以為身邊的草叢必定滿佈獅羣,俟羚羊羣走近,便展開一場大廝殺,豈料羚羊家族只在遠距離觀察,一會兒便轉身離開,小羚羊真正絕望了!公園的館理員也接報來到,促我們離開,據說他們會嘗試救出小羚羊,為免激怒的母獅傷及遊客,勸喻我們離開。

狒狒和人類一樣都是雜食的動物,牠們體型細小,不擅捕獵,只能偶然捉到幼小的動物,才有機會吃肉,狒狒沒有分食的習性,哪隻幸運生擒小動物,只會自顧自的開餐,懶理身邊的親友眼巴巴看著自己獨食


我看見一隻狒狒正津津有味地吃幼小的羚羊,被同伴左右騷擾,牠一轉頭往左邊看,右邊的狒狒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搶走一條羚羊腿,急急放入口中離開,果然智勇雙全,不擇手段。

花豹甚少日間覓食,只有在照顧幼兒的期間才會在陽光下狩獵,我們竟幸運地踫上,花豹喜歡獨居,愛匿藏在低矮的叢林內,不發一聲地耐勞心等候獵物,一旦盯上獵物,便會目不轉睛地監視,牠們離開叢林掩護時,便會立即匍匐而行,出擊前更會在地上翻滾,用泥土的氣味掩蓋自己的體味,減低獵物的戒心,牠們不管翻身或前行,目光仍然緊盯著獵物:


身手矯健,專注又冷靜,確實是掠奪界中一等一的高手,可惜無法合羣,只能屈居在獅子之下。

疣豬外形奇醜,非常善忘,司機導遊曾經看見三隻疣豬被獅子追,沒命地逃跑,剛稍稍拋離獅子,便立即忘記剛發生的事,悠閑地吃草,當獅子再度迫近,牠們才驚覺危險,拔足狂奔,難怪長相醜陋,滿身泥濘的疣豬竟被狄士尼挑選為獅子王(Lion King) 的密友彭彭(Pumbaa),因為牠善忘,所以很快樂,但無知的快樂,多少總帶點危險。

據說雄獅能夠在一天之內交配二百次!!難得我們又踫到:


真是見面不如聞名,剛拍完兩張照片,未按攝錄掣已經完事,前後約共五秒,難怪能夠大戰二百回合,數字其實並不客觀,許多時比文字更能有效誤導盲目的羣眾。

我最愛的動物就是長頸鹿,愛牠們外型漂亮,大眼睛配上長長的睫毛,還有超過一米長的長腿,暗黃色的毛皮上遍布深淺不一的赤褐色斑塊,舉止優雅,做甚麼事都給人一種不徐不疾,好整以暇的感覺


連「搵食」都能高人一等,甚少和其他動物爭吃長在地上的青草,誰料牠們連打架都一樣優雅,被稱為necking:


兩隻長頸鹿對著圍圈,其中一集低頭用頭頸撞向對方的肚腹,然後兩隻站直,像跳圓舞曲一樣走一圈,另一隻才低頭撞對方,如是者一圈又一圈的比較高下,無知的我還以為牠們翩翩起舞,司機導遊告訴我giraffe來自非洲土語,意思正正就是優雅(elegance)。

據說一羣羊只有一隻成熟的公羊,其餘幾十隻成年母羊都是那隻公羊的妻子,牠令我想起何博士;象的家族以母親為中心,最年長的母象帶領著整個家族前進,尋找草原,她的丈夫永遠跟在遠遠的後方,和家族保持疏遠的距離;獅子羣中,獵食的總是母獅,雄獅只在一傍觀看,但獵物卻往往由雄獅先嚐;豹喜歡獨來獨往,交配後便各散東西,全是單親家庭;許多雀鳥都是一雙一對,形影不離,婚姻和家庭觀念都很重,有些甚至終身只有一隻對像,至死不渝。

看完以上故事,我有點迷糊,到底是動物充滿了人性呢?還是人類充滿了獸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