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我的故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我的故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工作和興趣

二0一一年十月六日


我是一個非常另類的會計師,本業以外,對職權範圍以外的部門一直來者不拒,甚至主動爭取,曾經直接管理的部門包括:人事部、行政部、船務部、電腦部、採購部、法律部、保安部、物管部、培訓部、工程部 … 等等,每次透過新的職能接觸新事物,認識不同的工作伙伴,接受全新的挑戰,總令我興奮莫名 … 事實上我最怕重重複複,不斷做著相同的事,或許我並不適合當會計師,或許這是我反復轉換公司,甚至提早結束職場生涯的深層原因。

朋友當中亦有輕易放棄當專業教師、專業記者、甚至專業護士,我想她們可能跟我一樣沒真正喜愛自己的職業,回想過往,應該尚算稱職吧!否則上司也不會容許我管理會計以外的職能,一直感到會計超簡單,從不肯多花心思在本業上,錢當然管得住,帳目也能如數家珍,但就是心野,有時間不好好鑽研本業,盡是往外望,缺乏應有的專注力和堅持,伴隨著工作而生的滿足感很薄弱,我沒有真正喜歡自己的工作,又或者沒有把興趣演進為事業,難怪成就有限。

朋友當中,成就過人的都喜歡本業,閒來無事不斷吸收本行的資訊,社交圈子也離不開本業同行,話題常觸及本業的趣味性和挑戰性,不厭其煩地詳細解釋行外人認為分別不大的個案,津津有味地複述自己如何運用經驗、毅力、智力和胆色把難關擺平,眼見他們愈做愈投入,也愈來愈精練,難怪對本業,對公司總是不離不棄,全情投入,令我羨慕不已!

Steve Jobs曾經說過:”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And that is as true for your work as it is for your lovers. Yo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 And, like any great relationship, it just gets better and better as the years roll on. So keep looking until you find it. Don't settle.”

工作上,若你還未找到你的所愛,繼續追尋吧!別像我過往一樣蹉跎歲月,現在,後悔已經太遲了!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我和facebook的緣份

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退休前的工作主力發展互聯網上的廣告,因此,市場部的同事每季都會把互聯網上的新產品和新趨勢向我們匯報,因此認識facebook已經許多年了,對於facebook提供平台讓所有會員和朋友分享近況和相片,始終不太感興趣,感覺和電郵、即時通訊 (instant messaging) 和當時相當流行的網上虛擬社區 (internet-based virtual community)的功能似乎相去不遠,並未感到這新玩兒如何能夠突圍而出(顯然是個錯誤的估計)。

還記得當初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並非facebook,而是Myspace,(因此對電影《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 中形容朱克百格(Mark Zuckerberg) 「發明」社交網絡深表懷疑,Myspace之前,好像還有Friendster呢),直至2008年,兩個社交網站的瀏覽量仍然是叮噹碼頭,無分軒輊,直至兩年前(2009年)facebook才開始遙遙領先。

我也在2009年開始使用facebook,當初並不活躍,facebook上的朋友只有寥寥幾位,都是只管看,甚少參予意見的朋友,因此我的主頁經常像一幅定格的畫面,毫不吸引,所以只作間歇性的拜訪,直至2010年初退休後,為保持聯絡,才開始和舊同事在facebook上交朋友,閒來無事,便隨便翻看同事們過往的「近況」和生活照片,才重新認識一些已經共事多年的同事,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facebook的觀感。

看多了自然發覺自己也必須作出一點回應和分享,慢慢轉變為較為活躍份子,也開始領略facebook的魅力,每次在網上留言或分享照片都會吸引一定的回應,有幽默的、鼓勵的、同感的、安慰的 … 都令我高興或感動,停留在facebook的時間亦逐漸加密加長。

facebook除了讓我能夠和舊朋友保持溝通和更全面地認識朋友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得著:朋友推介的食肆比openrice的更可靠、他們分享的歌曲旋律優美,兼且歌詞也很有意思、他們旅遊照片也成為我旅遊的最佳指標 … 最讓我高興的,要算是在facebook上相認了接近二十位的中學同學 — 各散東西的同學們得以互通消息,交換近照之餘,還常常相約聚餐,回味少年時代那段無憂歲月。

還未參予facebook的朋友,放開成見,一試無妨,相信我,只要慮積一定數目的朋友,你會發現facebook可愛的一面,能夠吸引全球接近八億用戶(若果中國大陸解禁,用戶必然超過十億)的平台,當然有它的道理吧!無論你用甚麼藉口,拒絕成為facebook的用戶,損失最大的:不是facebook,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自己本人呢!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鄰居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臉書上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我家門外,早陣子來了一家四口的新鄰居,據朋友說是紅耳鵯。



我自小渴望懂得飛,常常想像從天上鳥瞰地上的景色,那居高臨下、一望無際的視野,是何等的絢麗壯闊!飛行比任何地面活動更感自由,因為能夠盡用三維空間,靈活度大,活動範圍更廣,感覺更自由 …. 可惜我不懂飛,所以一直很羨慕雀鳥,機緣巧合,小時候養了幾只彩鳳,顏色鮮豔,活潑又懂人性,它們各有性格,老愛佔最高位置的「哥哥」,從早到晚都不停叫的「吱」和愛吃的「妹妹」,它們不單不怕人,還懂得認人,只有我走近,它們才一起走過來,陰聲細氣的打招呼,我開口說話,它們便靜下來,側耳傾聽;最愛玩牙簽,每隻都有自家的獨門招式,經常表演和練習,愈玩愈興奮;雀鳥雖然體型較小,但絕對是高等生物,不但五臟俱存,還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懂溝通和家庭觀念,難怪中國人一直對雀鳥情有獨鍾。

可能我跟雀鳥緣份非淺,家居也曾有燕子築巢,可惜巢穴太高,只能遠距離觀察;另一次,不知名的雀鳥在我房間的冷氣機上築巢,不斷搞打冷氣機的外殼,發出擾人的噪音,我怕冷氣機的聲浪和熱力嚇怕這家鄰居,一直不敢開冷氣,當然影響睡眠質素,終於某個晚上,半睡半醒之際,一時忘卻鄰居的存在,貿然開動冷氣,第二天當然是人去樓空了!深感抱歉。

今次的新鄰居,巢築得很低,該不足兩米高,我每天傍晚回家都和它四目交投,它們每朝也飛到我的窗外,一面唱歌,一面觀察我們的一舉一動,比先前的雀鳥鄰居更感親近,忍不住把它們的行踪在臉書上公開:

25/7/11
新鄰居,看來喜事近添!

26/7/11
隣居很害羞,今天為了影這張相,驚動了它們,未知會否因此搬家,罪過!罪過!

27/7/11
今早又再和它四目交投,希望它不介意我昨天的魯莽,繼續做我的隣居

28/7/11
死啦!今晚打風,點先幫到它們一家大細呢?

29/7/11
幸好颱風輕輕略過,冇影響鄰居一家大細!

6/8/11
鄰家的小孩

7/8/11
這隻體型較小,常常坐在巢中,或許是媽媽,還在孵蛋???


9/8/11
狗仔隊偷影隣居

11/8/11
隣居今天發生家居意外,據現場記者報導,一隻身高一吋的BB意外從鳥巢摔下,幸好只是受驚,在草地上不斷奮力掙紮,只懂合著眼、張大嘴巴向天,現場記者為免BB再度受嚇,唯有離遠觀察保護,不一會兒父母齊齊歸來,驚見幼兒墮地,媽媽立即站在近距離緊緊盯著,爸爸來回鳥巢,四處察看,困局維持了幾十分鐘,仍未有突破 .....

12/8/11
終於有一位胆大的女子嘗試走近發生意外的一家,非常在意保持私人空間的媽媽眼中閃出恐懼,卻不肯離去,勉強站在原地,緊盯著地上的BB,胆大的女子終於走到BB身傍,嚇得爸爸媽媽驚慌大聲亂叫,發出凄厲的呼聲,卻偏偏寸步不離,胆大的女子彎身拾起BB放入鳥巢中,立即離開,爸爸媽媽馬上回巢察看,眼見兩個寶貝安然無恙,幾分鐘後便又雙雙外出搵食,我傍晚時分回家,看見他們一家四口,像平常一樣擠在一起,無論如何也看不出他們剛剛經歷了險死還生的一幕!

13/8/11
今早發現隣居靜「英英」,未知是奉政府喻:切勿獨留子女在家!還是避了我們這羣滋擾的fans?: (

15/8/11
幾日冇見,隣居真的搬走咗 : (




16/8/11
人去樓空,還是有點失落 ....

其實雀巢早前因為颱風關係有點傾斜,一直想把樹枝拉直,但又怕走得太近,反嚇走鄰居一家,遲疑之際,終於釀成意外,我有心無力,心中一直戚戚然!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讀書和考試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上年開始,為抗衡可能出現的「老人癡呆」,報讀日文,希望藉著持續不斷的強記,來保持腦袋的靈活性,延遲老化和退化,還望增添退休生活的規律和寄托,初學時,內容簡單,只要多寫多聽多講,輕易便取得九十分以上的成績,很有滿足感呢!

可惜,好景不常,開始學習動詞變化後,課程變得困難,要背要寫的名詞、形容詞、副詞、量詞、助詞、疑問詞和動詞愈來愈多,再加上動詞的變化,八月初的期考,很難純靠多背多聽多寫來維持過往的成績,又開始思索如何應考 ….

我從來都不是一個勤力的學生,課程的範圍,甚少全部涉獵,平常隨興趣翻看書本筆記,考試將至,才變得非常機會主義,分析過往的試題,嘗試大胆地貼題目(想不出合適的中文詞語,可以幫幫忙嗎?),挑選內容溫習,重點出擊,但我並不盲目,心知老師的心意難測,永遠另有計劃準備如何應付全然陌生的題目,從選擇題,短題目到長題目,我都花盡心思,觀察如何能夠取得較佳的成績,不論文學或數學,都發現一些考試的技巧來爭取較高的分數。

我讀書雖然並不勤力,卻挺用心鑽研考試的技巧,從來都相信讀書和考試是相關但不相同的兩件事,很鼓勵女兒參加公開試前的「雞精班」,學習應試的技巧,小女的成績經常每科都是B,相信別的家長一定鼓勵她努力讀書,我卻提議她留意答問題的技巧,別一味只顧讀書!

p.s. 到黃山和杭州旅遊,博文暫停至下星期三,八月四日博上再見!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不吃為了吃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我愛吃,最愛吃高糖高鹽高脂高膽固醇的食物,牛肉、海鮮、甜品、鵝肝、parma ham、芝士、牛油、鹹魚、鹹蛋黃、腐乳,豬油 …. 等等,愈是有害無益的,我一般都十分喜愛。

太愛吃,從沒考慮戒吃,因為會影響生活質素,甚至可能引致沮喪或者抑鬱等症狀,無論如何不能戒,但身體遲早可能受不了,一旦發出警號,最終還是被迫要戒,怎麼辦?

想了又想,暫時的策略是:只吃最好的。對!只吃最好的,我最愛吃麵包時塗上厚厚的牛油,又香又美味,為了保證有生之年都能夠吃最好的牛油,平常質量稍遜的牛油,我一概不吃,寧願吃橄欖油;同樣道理,鵝肝不好不吃,臘腸潤腸只吃最肥美的,蟹只挑長滿蟹膏的吃 … 因為只挑最好的吃,所以機會無多,減少吃得過量的憂慮,我平常不吃的食物很有可能是我最喜歡的,因為喜歡,所以不能隨便吃,因為喜歡,只有在特殊的日子,挑最好的吃,吃夠便停,一般不會吃太多,已經感覺很滿足,很幸福,和不枉此生。

我相信任何食物都有益處,但任何食物過量進食都有壞處,最重要的是適可而止,如何能夠做到適可而止?我便是用以上的方法催眠自己,我只吃最好的!我只吃最好的!我只吃最好的!我只吃最好的!我只吃最好的!…..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大女的第一次踏台板

二0一一年七月十八日

大女可能自小每晚講故事給我聽,剛上學的時候比同齡的小朋友較靈牙俐齒,很快便被幼稚園的老師挑選成為級代表,在高班畢業禮上台作致謝詞,老師派給她一篇A4紙的台詞,著她慢慢背熟,再訓練合適的語調、表情和動作,我接到這新鮮的差事,額外興奮,每天回家便開始訓練她背台詞,大女當時只有四歲,加上天生好動,很難讓她停下來背書,威迫利誘之下,她才肯一面跳一面背,背一句是一句,接不上下一句,又忘記了上一句,幾個星期下來,才發現要完整無缺地背頌一篇對她毫無意義的文章,絕對是她能力範圍以外的事情,無奈已答應校方,不能隨便放棄,唯有再想辦法。

曾經試過錄音、錄影,不斷讓她看完又看、聽完又聽、背完又背,次數之多,連牙牙學語的妹妹也學懂其中一部份,短短的一篇文章花了我們半年的時間,和許多的心血才達到上台水平,幸好她總算沒令校方失望,一口氣把台詞背完,還送上天真爛漫的表情,逗得來賓們哈哈大笑。

事後檢討:這任務太花時間,大女雖然得著一點上台的經歷,但礙於年紀小,並不深刻,當時滾瓜爛熟的文章,一下子忘記了,事實上那些客套的台詞也不值得記,除了校長老師的幾句嘉許和幾張照片以外,沒得著甚麼,我的結論是:不化算!因此日後相同的邀請都被我一一回絕。

一般小孩子的表演,都須要花許多時間,重複又重複相同的動作才能達到表演的級別,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我捨不得讓自己的女兒花過多的時間重複做相同的動作來娛樂大人,浪費了她們開心玩耍和自主學習的時間,所以,兩個女兒共計也只有一次踏台板的經驗。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選擇,可能連我兩個女兒也不贊同。

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青年義工

二0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中學開始不間斷當義工,付出了青春,卻換來許多的滿足感和友誼。

中三升中四暑假參加了一個工作營,在粉嶺丹竹坑鋪一條路,對!一羣毫無經驗的污合之眾在一星期內建造一條路,全新經歷,對我當然吸引,隨著大隊乘車來到那不知歸路的村落,進駐當地的小學校舍,按性別分配不同的班房,每人一張帆布牀以外,便甚麼也沒有,除了和我一起參加活動的家姐以外(她很快便做了逃兵),其他義工都是第一次見面,感覺陌生,當中年紀稍大的男生分配工作,著我們輪流負責到河邊採石(鋪在道路的底層,作為路基)、運送、混合紅毛泥、鋪路面、打掃和煮食,每項工作都非常吃力。

幸好當時年輕,能夠承受烈日當空之下的體力勞動,一日三餐不知所謂的飯餸和沒空調沒蚊帳的帆布牀(我們好像在廁所洗浴,應當沒有熱水,甚至可能沒有蓮蓬頭和浴簾,記得不大清楚了?),每天傍晚大伙兒都無所事事,聚在操場乘涼,聊天或捧著結他和厚厚的歌書唱民歌,這種經典的場面當然已經絕版多時!但是,我們的友誼的確就在這種「惡劣」的條件和環境下瘋狂地滋長起來。

離營後,我們相約一聚再聚,最後正式組織成為一個提供義工服務的會社,籌辦過許多許多的活動,記憶中有石壁的林務營(協助種樹、除草、沙灘執垃圾 … 等工作)、馬灣的追蹤營、翻新聖基道兒童院的小睡牀、保良局內的活動,只記得那些小朋友全不受控,我們一直不斷到處捉人,根本沒機會按計劃行事,還有天未亮便到太平山頂協助安排跑步比賽 …. 等等、等等。

當時的義工朋友,來自五湖四海,卻出奇地單純,每位都懷著一股樂於助人的熱誠,不管上班上學多疲累,總能騰出時間,高高興興地出錢出力幫助有需要的人 … 義工朋友們為甚麼這樣做?我不是每一位都很清楚,自己呢?主要因為喜歡混在這羣傻得合拍的朋友中,一混幾十年,直到今天,才突然發現原來自己才是義工服務最大的受益者呢!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有緣再聚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一起讀書的同學和一起工作的同事,曾經在某段時期和某個空間內,每天共聚,作息與共,我常戲說:見同學和同事的時間比家人還要多,但當緣份終結了,我們各奔前路,才突然發現,再次相聚變得相當困難。

中學同學到外國升學的特別多,移居外地的也不少,留在香港的,生活忙碌,努力建立事業和家庭,私人的社交時間壓縮得近乎零,再加上當年的通訊只有電話或書信,非常不便,搬家一時忘記通知舊同學,便會失卻所有聯絡(當時搬家連電話號碼也一併更換),成為失踪人口,這麼多年,團聚的次數只有寥寥數次,確實非常可惜,常常令我想起小學記念冊其中一句:「別時容易,見時難!」原來別後重聚,真的那麼艱難!

幸好最近在臉書上找到十位中學同學,還相約今天午飯重聚,幾十年沒見,她們的外貌和性格變化不算太大,一開口,還是當年直性子的xx(同學中,和我一樣脾性的特別多)、精靈古惑的xxx和曾經一度很「死黨」的xx(很久沒聽過「死黨」這詞語,是現今不流行這稱呼?還是不流行這種朋友的關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訴說自己多年的變化,分享生活的小節,八卦其他同學的近況 … 沒一句客套的說話,沒一刻dead air的尷尬,彷彿回到中學時代的午飯時間,誰料卻已談足五個小時 … 依依不捨,相約下次再見,下次繼續 … 但,下次再聚將又是何年何月何日,誰也說不準,唉!

舊同事也差不了多遠,一位退休成都,一位在北京工作,另一位在上海工作,還有一位在英國求學,我退休後也經常到處旅遊,難得下星期不約而同地都在香港出現,感覺有點像月蝕或日蝕一樣稀有難得,因為離職後的每位舊同事都各自有自己運行的軌跡,速度和大小不一的公轉,交匯的機會很少很少,因此份外難得!很慶幸連續兩星期都能參予難得的團聚,我很感恩!

只是未知還要多等幾年,才能再次遇上月蝕和日蝕?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經常在此討論溝通的問題,一直認為自己心直口快,不擅詞令,容易被人誤解,誰料我在溝通上出現最大的問題是:聆聽。

人與人的溝通,原來經常出現不同程度的誤解,自己最親近、最了解的人,也可能因為心不在焉,詞不達意或錯誤假設,未能準確表達心中所想,加上種種的環境干擾和個人的狀態起伏,想深一層,誤解的機會比了解的機會自然高許多許多,因此我急性子的性格,最大的問題是:在還未清楚對方的意思時,便自以為是,推論出一大套的想法或辦法,令對方感到不被尊重,而非單純的話語率直,對嗎?

朋友告訴我,為搞清楚對方的意思,不妨以不同的角度一再查詢確認,才開動腦筋作出反應,沒必要第一時間貢獻答非所問的高見,回心一想,自己確實如此,受教,謝謝!

溝通的第一步就是聆聽,第二步是理解力,第三步開動腦筋,第四步組織答案,最後才輪到清晰的表達能力出場,以往一直著重表達能力和如何系統性地組織答案,卻偏偏忽略了最最重要的第一步,難怪總覺自己的溝通技巧原地踏步,毫無進展。

要改,立即就改,但改變習慣,談可容易,就像鍛煉體能和肌肉的柔軟度一樣,無法一蹴即就,我會努力,希望親友們給我一點時間,耐心等待 ….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愛哭愛笑的歲月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聽說所有兒童期的動物都份外可愛,無論外型、觸感、氣味、聲線和性情都特別惹人憐愛,令成年動物油然生愛,產生一種強烈的保護慾,從而增加小動物存活的機會。

我一直相信小孩子並非想像中脆弱無助,他們天生許多技倆對付成年人,兩歲以前,他們的語言能力雖然無法和成年人相比,卻充份掌握如何利用自己的「笑和哭」與成年人溝通,甚至進一步操控所有愛他的成年人,這兩年的時光,是人一生中最愛哭愛笑的歲月。

喜歡看見孩子的笑臉,那種無憂忘形的歡樂,感染力超強,輕易洗滌成年人的傷痛與疲憊;相對而言,我更愛看哭泣中的孩子,兒童的笑臉雖然怡人,卻流於單一單純;哭的表情卻隨著動機轉變,變化較大,很有研究和觀賞的價值,所以我愛看見小孩哭泣,甚至當年自己的兩個女兒。

襁褓中的孩子只會因為身體不適發出「警號」,不適一旦消除,他們也就懶得哭泣,大女兒不足一個月,我帶她到醫務所抽血檢驗,她一直渴睡,只有在抽血針紮進的一刻,驚醒大哭,不適過後,眼淚未乾,她便又沈沈入睡。

慢慢地她學懂以哭聲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表達不滿,宣泄感情,提出警告,作出防衛(小女兒在爭執中處於下風時,最愛用這一招),和利用哭聲威脅我們;不同動機的哭泣,表情迥異,音頻和聲量不同,仔細觀察和聆聽,自然懂得分辨,我最愛看見小朋友利用哭泣作出威脅,那種「古惑」的神情最是有趣,聲量按父母和她們的矩離不斷調節,愈遠愈大聲,你趕緊走過去,她們便懶得扯大嗓門,淚水淹蓋下的眼睛,時而閃爍地觀察父母的反應是否如願,否則便繼續哭叫,每次看見,我總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取出相機,把那「古惑」的神情記錄下來,家中的舊相簿儲存不少女兒哭鬧的照片,可惜我不懂攝影,未能準確捕捉箇中的神緒。

或許當你再遇上子女哭鬧時,別忙著滿足他,嘗試拿出相機,攝下他們的表情,你不慌不忙的態度多少有助減少他們以哭聲作為威脅的習慣。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一代不如一代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中學同學希望我多寫一些當年的點滴,可是能夠曝光的已經七七八八,其餘的二二三三可能有點敏感,不敢隨便下筆,想一想,重新組織,換轉角度再寫。

相信你一定看過電視上「打波先黎落雨」的廣告,未看過也沒關係,我從youtube找到:



一個勉勵時下年青人的宣傳片,和我們當年的心境相去甚遠遠遠;中學時代打藍球遇上下雨,我們更興奮!戲稱為「打水球」,雨中打球水花四濺,感覺份外清涼,加上機會無多,我們更加珍惜,次次「打水球」都盡興而返,從未因為下雨感到掃興,我們的態度是:要打便打,管他甚麼天氣。

現今的中學生能夠從同學居住的屋苑名稱或住房呎數,推敲出同學們的家庭環境;我當年天天看見其中一位同學,由穿著制服的司機接送,從來不懂羨慕,對錢的概念模糊得可以,反過來時常可憐那位同學不能和我們一樣,自由自在地在校園流連,隨時到校園外的巴士站候車回家。

我們都愛吃,長期感到飢餓,每個小息不是吃周師傅的橙色雞翼,便到tuck shop買熱狗,午飯時間愛到金馬或銀馬車吃套餐,我最愛光顧馬頭圍村內的熟食小販,尤其那位經常亂發脾氣的大叔,他配製的咖哩魚旦,超級美味,惟有一邊吃、一邊忍受他的叫罵聲,我們都稱他為「惡記魚旦」,我們從未聽過減肥、食物金字塔、高纖低脂 … 反而吃得開懷,吃得爽!

當年會考放榜,也一樣有人歡笑有人愁,我們事先得知校方只提供約三份之二的中六學位,換句話,約三分一的同學必須離校,接過會考成績單後,同學很自然地按成績分組,成績較佳的一羣,齊齊到港九各地報讀名校,計劃一起升讀外校,把校內有限的學位留給成績稍遜的同學,最終當然未能成事。

我們當年十五、二十時的確就是如此快樂、單純和善良,沒有壓力,沒情緒問題,更沒感情困擾,八十後和我們相比,那一代更幸福呢?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不求你原諒,只望你忘記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和朋友聚會,話題扯到職場上「委婉式」的溝通,當然意見紛紛,其中不同意有話直說的一方提出:有些人可能因為一句不中聽的話,心生憤恨,氣足十多年,不可不防;這話讓我怵然心驚,勾起不少的塵封的往事:

有些要好的朋友突然變得疏遠,很可能因為自己口舌招尤,言語傷人,常言道: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即場反唇相稽,尚且能夠給我機會,把意思說清楚,可惜某些人某些事實在太敏感、太深刻,他們說不出口,也沒法忘記,我無心快語造成的傷口和連帶的關係破裂,經久不癒,讓人傷感 …

這篇短短的博文,花了我很長很長的時間,因為我不懂如何面對,如何補救,和如何undo當天的傷害;大恩不言謝,大錯不道歉,因為道歉也不管用,從不敢奢望你原諒,只默默地希望終有一天,你能夠忘記當天我帶來的傷痛。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中學時代(續)

二0一一年五月十八日

教數學的老師姓陸,身材矮胖,又胖又姓陸,自然被匿稱為「豬碌」,他經常笑容滿臉,從不發脾氣,是位典型的好好先生;我曾口快舌快,當著他臉,稱呼他為「豬先生」,他雖不悅,卻只當做沒聽見,仍能保持一貫的紳士風度;當時每次失眠,便極度懷念他日間不徐不疾、陰聲細氣的課堂,因為不消一分鐘,我便能沈沈入睡。

英語老師是班主任,姓李,只記得花名Tiger Lee,可想而知她如何大公無私,依法辦事,她是我的剋星,只要一見到她,平常靈牙俐齒的我便自動閉嘴,她一點也不兇,只是說一不二,有點不怒自威的氣勢,所有的中學老師之中,我只怕她。

中文科的簡老師剛從大學畢業,只大我們幾年,和我們的關係亦師亦友,她對教學熱誠,常常鼓勵我們多看課外讀物,她不單有教無類,看書也是有「看」無類,和我們討論瓊瑤、古龍、納蘭性德 …,當時我瘋狂愛上武俠小說,和兩位同學一起租書,互相交換,迫自己天天看完一套三冊的小說,跟時下不眠不休的打機青少年不遑多樣;簡老師當時畢竟年輕,時常被我們氣倒,她發脾氣罵人的時候,過份激動,總是高八度走音,我一聽見便忍不住哈哈大笑,令她氣上加氣,罪過!罪過!

歷史科的「張梅安」老師,廣東話發音帶著濃重的北方口音,自我介紹時,把自己的名字讀成「漿糊罌」(漿糊是另一種文物,八十後只能在博物館看到的文化遺產),我們當然也跟口稱呼她作「漿糊罌」了!教世界歷史的是杜小玉老師,人非常精明醒目,我們會考當年,她tip中「山東問題」和其他題目,令致全級成績斐然;地理科的Miss Wan,眼鏡片很厚,笑容靦覥,天天駕著小汽車接送其他老師;Bible黃最兇,硬性規定我會考選聖經科,我心有不甘,最終還是缺席應試;其他還有教中文科的植老師和何老師,教數學的副校長潘老師,個子矮小,教運動的沈老師,記憶中,每一位都盡心盡力。

中學剛好是由兒童蛻變為成人的階段,渾沌無憂的童心,一下子變得敏感又熱血,初嘗人生淡淡的甜苦,便滿以為自己看透世情,中學畢業的紀念冊第一頁是我偶像蘇東坡的詩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那份蒼桑的情懷,當時懂個屁!

中學時代

二0一一年五月十七日

近期在臉書(facebook) 上找回失散多年的中學同學,臉書上的icon也轉用了少年十八、二十時的舊照,也為方便舊同學能夠一眼把我認出來,和她們在網上交換舊照片,嘗試從密密麻麻,面目模糊的集體照上,一一把名字列出,喚起了我許多中學時代的回憶;借此分享一些中學時代的點滴,與同學們緬懷那段純真無憂的歲月,也希望喚起你沈睡的回憶。

我媽媽是個隨和的人,卻堅持四個女兒全讀女校,沒有商量的餘地,我隨兩個姐姐入讀協恩女子中學,基督教學校似乎較小學時代的修女學校寬鬆,校園面積相當大,中學以外,還有小學和幼稚園,中學部還設有飯堂、獨立的小禮拜堂、獨立的室內運動場 … 等等,我最經常使用的是乒乓球室、已經成為歷史陳蹟的黑房和一排放著六張睡床的病房,初中階段,我反斗好動,經常相約其他班級的同學,詐病到病房相聚,一時興奮忘形,便被教務處的楊姑娘責罵;也試過在黑房中流連太夜,校門已鎖,狼狗已放,進退不得,狼狽不堪;校園種了香蕉樹,我們偷摘,一不小心,香蕉的汁液滴在校服上,黏糊糊的,無法洗淨,最終報銷,被媽媽痛罵。

中三時班房剛好座落在飯堂之上,每天小息前飯堂傳來陣陣炸雞翼的香味,令發育中的我雙眼發光,唾液氾濫,焦急難耐地等待小息鐘聲,然後瘋湧到飯堂爭購獨一無二的橙色炸雞翼,周師傅的獨門秘方,相信已成絕響;碩大的校園,只僱請一名花王,聽說他姓鍾,我們都尊稱他Mr Bell,雙眼有點「鬥雞」,不知何故他說話常參雜大量單字英語,我常纒著他教我種花,實情愛跟著他到校園各個神秘的角落探險;還有住在洗手間的堅婆,總是笑眯眯望著我們。

校工以外,中學時代的老師熱情又親切,時間有限,待續 …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投資+自住 vs 投資/自住

二0一一年五月十一日

打從結婚後第一層樓開始,我們便把投資和自住的樓宇捆縛在一起,結婚頭十年,搬家共計九次,平均一年一個半月便轉換一次環境,家中許多雜物還未有機會從紙皮箱取出,便又原箱運輸到另一個新地址,搬屋公司只要接到我的電話,便能立即報價,根本不用來我家視察傢俬家品的體積,我也從不抗拒適應新環境(事實上,我喜歡所有新奇的事物),也不討厭安排裝修、搬運和收拾,因此每次轉換投資,便很自然地同時搬家。

我也真太笨,直至第九次搬進租住的物業(因為當時沒有正資產,所有的資產已變為負數),才發現新大陸似地感受到分割投資和自住樓宇的靈活性:資產難免會隨著市場的漲跌不斷改變,愈能靈活按市場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買賣,收穫自然愈見豐厚,即使如我一樣不介意年年換樓,也難免白白錯失最佳時機;適合投資的房子不一定適合自住,例如:當年新開發的調景嶺,升值潛力當然很大,但初期交通配套設施不足,商場街市水靜鵝飛,中小學欠奉,開荒很難捱,反過來說:適合自住的房子不一定適合投資,勉強尋找兩全其美的房子,難度相當大;因此,視樓宇為資產多於居所的,不妨考慮這分割的方案。

相反,許多朋友很重視家居,不惜工本改裝拆建,四出搜羅裝飾家品,務求打造心目中的完美的dream house,租住房屋可能不太合適,因為約滿遷徙在所難免,很容易便會出現與dream house難捨難離的場面,這類朋友應該購房自住,選購時還應小心考慮樓房能否長期達到自住的要求,短期升值的幅度相對次要。

我認為兩種選擇也很正確,只要清楚自己的喜惡,買樓前下定決心投資為本還是自住為本,便能找到合心水的房屋,搖擺不定的心意很可能讓人購入不知所謂的樓房,徒然花錢花氣力。

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遲生有甚麼好處?

二0一一年五月九日

結婚半年,我便意外懷孕,感覺十分懊惱,因為小孩子的出現,彷彿意味著奔放自由的年青時期提早結束,有點突然和難於適應,幸好外子是個既來之、則安之的快活人,在他的感染下,這負面情緒只維持了一瞬間,便轉化成較開放的態度,直至大女的出現,大女愛笑又胖墩墩,極速俘虜了我的心 ….

我雖不是主動選擇當一位年輕的媽媽,感覺倒也不錯,年輕的身軀,恢復較快,記憶中大女出生後十八日,我便能穿上懷孕前的牛仔褲;當時童心未泯,常藉口買玩具給襁褓中女兒,購買自己兒時渴望擁有的玩具屋和Barbie,盡情滿足往昔的擁有慾之餘,也能夠更投入地跟她一起玩自己深愛的玩具,藉口和她一次又一次到迪士尼樂園,實在我比她玩得更徹底和瘋狂,我和女兒年齡較近,能夠分享的自然較多,我的青春期因此不減反增,確是意料之外;另一方面,女兒的出現提升了外子和我的責任心,我們得以更早便積極地建立事業;此外,自己的父親母親精神體力仍在狀態,容易分擔照顧和教養子女的重任,也能更長時間享受頑皮的兒孫們帶來的樂趣。



生兒育女不論年齡,都必要付出許多許多的心力和有限的時間,朋友問我:早生好還是遲生好?我只知道早生的好處,答覆流於片面,現代人許多選擇遲生,明星名媛不少一拖再拖,直至大限將至才匆匆人工受孕,到底遲生有甚麼好處呢?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自由、自主、自在的媽媽

二0一一年五月六日

朋友常說我現在的女兒大了,沒有負擔,日子過得瀟灑。

事實上,我從沒因為已作人母感到犧牲,曾經在題為「畢生成就」的博文(http://debbielsho.blogspot.com/2009/11/devoteddevotedhk5000.html) 中提及自己不算是一個devoted的母親,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翻譯,直至前幾天才想到或許可以譯為「忘我」的媽媽,為甚麼我算不上忘我的媽媽?

仍然記得第一次懷胎十月的時候,也許當時還年輕跳脫,挺著大肚子半年,行動不便,悶得發慌,所以大女未足半歲,我便和外子趁外出公幹,順道往美國遊玩,足足離家一個月,旅程當然愉快,但回家途中一直擔心女兒已把我們忘記得一乾二淨,豈料她看見我們便開懷大笑,笑容燦爛,笑過不停,讓我放下心頭大石。

小女一歲半的時候,我決心重拾書包,攻讀一個頗吃力的MBA課程,繁忙的工作後,變得忙上加忙,為保證能夠天天和女兒接觸,自私地要求她們每天下午睡過夠,晚上便能挺到十一、十二時,待我回家,吃過晚飯才跟她們一起聊天、玩耍和講故事給我聽,她們漸漸習以為常,直到十多歲,還常常倦極睡倒在我的床上。

我愛旅遊,差不多所有長假都往外地轉,兩個女兒一歲多便「走難」似地跟著我們到處去,年紀太小了,根本不懂享受旅遊的樂趣,舟車勞動,再加上時差問題,也許都令她們小小年紀便嚐盡苦頭,但我捨不得放棄旅遊,更捨不得矜貴的閒暇時間離開兩個女兒,思前想後,還是帶著尿片奶粉,周遊列國 ….

我是媽媽,也是我媽媽的女兒;作為女兒,我常希望媽媽活得開心快樂,絕不介意偶然遷就她;所以想當然地認為女兒們長大後,必也有同樣的想法,由始至現在都心安理得地做在自由、自主和自在的媽媽。

因為我相信:開心的媽媽才能培育開心的子女;成文在母親節前夕,祝願天下的母親別太勉強自己,天天過得順心愉快!


p.s. 小女兒在母親節,一早起來做了我最愛吃的scone,好味又窩心!




post p.s. 五月九日信報的一篇題為「母愛叫人太沈重」的文章,節錄其中一段作者描述看過電影「東京鐵塔」後的感想:「母親必須要犧牲自己才可以證明她對兒子的愛,而兒子必須永遠帶著揮之不去的罪惡感才可以做一個誠實、有用的人,並且懂得去愛。這是一種畸形、病態的母子關係,充滿虐與自虐,令人想到的是張愛玲那句令人魂飛魄散的「愛的凌遲」(網上維基百科解釋:淩遲,俗稱「千刀萬剮」,是中國酷刑之一。劊子手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分成數百至數千塊,用小刀逐塊割下來。)」 他比我更偏激,但我卻非常同意「愛」不該讓雙方感覺沈重!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園藝的啟示

三月二日

自小喜歡栽種植物,喜歡那種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感覺,照顧植物,說難不難,不就是灑水施肥,但紀律十分重要,絕對不能一曝十寒,許多植物十分矜貴,受不了幾天斷水斷糧(陽光),所以不管你身體不適或貴人事忙,不管天寒地凍又或者傾盤大雨,也不能忽略照顧植物,因為它天天成長,時刻改變,不可能等,有點像照顧小朋友,忽冷忽熱的愛心和教導,起不了作用,唯有綿綿不絕的關愛和身教,才能助他們茁壯成長。

香港最常見的常綠植物,一年四季鬱鬱蔥蔥,時刻充滿生機,退休後經常照顧植物,發現常綠植物之所以能夠保持常綠,非因葉片長期保持翠綠,反而是因為樹木不斷更新葉片,細心觀察自然看見枯黃的葉片瑟縮在葉叢或地上,只要新長的綠葉比折損的黃葉更多,樹木不單四季常綠,還會不斷壯大,就好像一個機構,必需保持員工的新陳代謝和產品的推陳出新,才能與時並進,永不落伍。

我家的奇花異卉特別多,其中一盆葉片帶白的植物,因為陽光不足,頂端的葉片竟變為全綠,花盆太小了,自己從盆底長出粗壯的根直伸入地下吸取養份;另一棵植物生長在天台的地腳線和牆之間,環境太迫人,它卻偏偏瘋狂地長大,不消兩個星期便把地腳線迫爆,十分驚人;還有一棵長在水渠邊的植物,為爭取水份和養份,根部竟然伸入水渠內不斷生長生長,二十厘米高的植物竟然長出超過兩米長的根部,煞是奇觀!只是未知這奇特的植物到底顯示些甚麼?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無悔的改變

三月一日

我的家很清簡,甚少無用的物品。

衣櫃的服裝,件數有限,羽絨大衣只有兩件,一件是二十年前,從事製衣業時期製衣廠贈送的貨板,我嫌衣身太短,只剛好及腰,也沒有禦寒厚帽,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下,不足以保暖,才另外添置一件羽絨大衣,也穿了二十年;衣服盡量保持兩種不同色系,容易配襯;相同功能的服裝甚少同時擁有超過三件;即使如此簡約,衣櫃還是常滿,如果寬鬆一點,真的不敢想像。

從前也很喜歡逛街購物,凡看見價廉物美的產品,一律「有殺錯,冇放過」,只管買回家慢慢享用,老認為「不抵不買」的消費態度絕對精明,家中能夠儲物的暗陰角落不少,當時生活忙碌,根本沒時間處理,甚至留意,擱置一隅的雜物,總是隨買隨放,直到一天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決心清理雜物,才赫然發現浴室地櫃內的特價套裝洗頭水共收藏接近二十套,最古遠的到期日是五年前,再翻查衣櫃,同款同色的戰衣甚多,食物櫃內原封不動的過期食品比尚未到期的還要多 … 頓然感到自己浪費又愚蠢!

我一面整理雜物,一面深切檢討自己的消費態度,決心將來購買的任何食品都必須在限期前吃掉,衣物用品只有在有需要的情況下才選購,避免浪費時間和金錢,我當然明白這選擇和決定,意味著減少購物的樂趣,二十年後的今天,我依然沒有後悔當天的決定。

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珍惜食物

二月二十八日

很多朋友討厭丟掉飯桌上的食物,他們每每想到世界上許多人正處於飢餓的狀態中,貿貿然棄置可吃的食物,不單只浪費,簡直是「折褔」,所以都非常「努力」把剩飯剩餸塞入肚中,儘量減少浪費食物;但我沒有這習慣,因為我珍惜食物的概念不同。

飲和食是人生一大享受,可是,「飽了不好吃」,一旦進入「勉強」的狀態——被勸被迫飲下過量的酒,和強迫自己吃完桌上的食物——享受便驟然變質為懲罰,因此我很反對強迫進食和灌酒,但同時也很討厭把可吃的食物隨便丟掉,因此習慣點較少的餸菜或準備較少的食物,希望當所有飯餸消耗殆盡的時候,眾人也剛好足夠吃飽,就是我最大的期望和成就。

這習慣經常鬧出笑話,曾經有一位朋友,在結識了一段時期間後,在偶然的機會下問我:「Debbie,我一直也沒想通,為甚麼你第一次請我吃飯,點那麼少菜?我根本還沒吃夠!」

另一次我點菜吃飯,約一圍檯十二人吧,吃過我點的菜後,酒家連隨送上甜品,吃罷,大家似乎仍然意猶未盡,經介紹,點了一碟豉油皇炒麵,不消一刻鐘,全碟消滅,再叫再吃清、再叫再吃清,我竟然低估了足足四大碟的豉油皇炒麵,果真貽笑大方。

這當然只是執行問題,減少點菜這方向似乎吾道不孤,最近許多酒樓和消費者都提倡,中式宴席從傳統的八道菜減為六道菜,的確藉得一讚!勉強吃掉剩餘飯餸,是珍惜食物的下策,又辛苦又有損健康,我的辦法只是中策,因為經常讓朋友捱肚餓,你的上策又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