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二日
這個週末我到又一城商場逛了差不多兩小時,雖然選購目標明確,可惜仍是空手而回!每次在商場內尋尋覓覓,找不到所要的,總禁不住想念當年或在香港以外仍很普遍的百貨公司,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香港的百貨公司好像買少見少呢?
尤記得當年銅鑼灣是百貨公司的集中地:大丸、松板屋、三越 … 等等;還有離香港不遠的東京,歐洲的巴黎、美國的紐約和內地的上海,主要購物地點仍然是百貨公司林立;話得說回來,香港不是沒有百貨公司,矗立銅鑼灣核心的崇光百貨,服務對象主要是內地旅客,至於連卡佛和西武可能只有與徐子淇同級的主婦,才有財力視之為購買日常用品的地方,此外較平民化的可能是永安、先施和吉之島,但每次專程(真的要專程,因為地點都不很方便)前往都發現人流稀疏,難怪時至今日大型百貨公司已經所餘無幾,香港之所以沒有很多大型百貨公司,我的理論是因為香港的商場文化太厲害,又有泊車優惠、統一的推廣宣傳、不時更會邀請人氣明星主持活動等等,漸漸把大型百貨公司邊緣化,你同意嗎?
是因為香港租金太貴,容不下未能盡用舖面的百貨公司的嗎?百貨公司統一經營,貨品一般較齊備,即使不確定百貨公司有否出售某些產品,也可以向售貨員查詢,對一些像我一樣不喜歡花時間經常window shopping的人士實在十分方便;相反商場產品毫無統籌,重複太多,較冷門的產品一般都欠奉,一味只出售邊際利潤高的產品,根本不會考慮對用家的真正好處,這是不是香港文化的縮寫呢?撫心自問,我們自己在設計和銷售產品時會否也是一樣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