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九日
我的大女兒在澳洲求學,預計要在那邊逗留三至四年,學費加日常生活支出,總計也算是一筆可觀的「投資」(?),加上所需費用以外幣支付,在「投資」風險以外還添加一層外匯風險,因此早一陣子當澳元匯率較低的時候已悉數兌換,增持澳元以固定外匯風險(澳元未來的升跌都不會影響女兒將來在澳洲求學期間的費用),這動作雖則看似增加手頭資產的風險(因資產中澳元部份會隨匯率高低而改變),但由於未來我對澳幣有實際的需要,總認為預先購入澳幣這動作是減少風險而非增加,你同意嗎?
風險的定義是指在某一個條件之下,預期結果的差異程度(詳細定義可參考維基百科)— 預期可能出現的結果,如果差異可能很大的話,風險較高;相反地如果預期結果愈容易預測,便代表風險愈小。舉個例子:如果你早上提早一小時上班,預計遲到的可能性應該很低吧,因此這是個低風險的改變;但如果你固定上班時間,但改變上班使用的交通工具,由坐火車轉為坐巴士(假設如果道路暢通無阻,乘巴士比乘火車快),由於路面交通變化可以很大,回到公司的時間可以差距一個小時,這改變的成效差異較大,風險較高。其實做人做事,風險是無可避免的(即使你早一小時出門再轉乘較快的巴士,仍有可能因為壞車、撞車、黑雨 … 等等原因而遲到),問題是如何把風險的波幅收窄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就是所謂的風險管理。我是一個偏向保守的人,因此面對任何較重要的事情時,如果預期後果差異很大的話,都會很自然地想盡辦法減低風險,考慮的結果可能是一動不如一靜,甚麼行動都沒有,亦有可能是購買別人眼中高風險產品(現在再看第一段的故事,會否有不同的結論?)。不期望你同意我的做法,只希望透過分享我的想法、做法,能夠為你帶來一點風險管理的靈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