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人比人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雖說「人比人,比死人」,但羣居的人類總是很難避免和別人比較。

學術界研究社交比較(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Festinger 1954) 的原因、過程和後果接近六十年,但所知還是非常有限:簡單來說社交比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性,羣居的祖先透過社交比較來調節個人的行為,追隨與羣體一致的行動,增加族羣的存活率;學者通過實驗和調研發現一般人只會選擇和自己相類近的人(或人羣)比較,類近包括性別、年齡、學識、職業、社會地位、家庭背境、共同的社羣 …等等,比較的內容雖然包括個人的能力和意見,實際上通過社交比較改變行為(能力)的情況遠遠比改變個人意見更為普遍。

社交比較可粗略分為向上比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和向下比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 ,兩種方向的比較都同樣能誘發正面和負面的情緒反應;社交比較讓我們更清楚自己身處的位置,向上比較的後果當然是發現自己大不如人,激發內在的潛能,仿效領先者的道路,努力急起直追,另一面也可能產生自卑、妒忌、仇恨和沮喪等的負面情緒;向下比較的正面情緒當然就是我們常常提及的感恩,負面的後果包括自我陶醉,滿足現狀和不思進取。

能夠改變的能力,不妨多向上比較,讓自己永遠保持一種追求更高更好的動力,可是若比較的對象是一個較自己優勝的個人,較容易觸發負面的仇恨和妒忌,不妨把目標擴大為一羣人,既可客觀地審視自己的定位,又可減少不必要的負面情緒;不能改變的事實(例如:疾病、缺陷、喪親),多向下比較,可減低負面情緒,助渡過最難捱的時刻。

與其勉強自己(的天性)避免和別人比較,倒不如學懂駕馭社交比較,讓自己活得更積極和安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