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六日
你是否知道以下名詞的意思?
白脫
起司
培根
優格
瓦斯
堤拉米蘇
吉力丁
這都是我看台灣食譜經常踫到但難解解明的詞彙,據推測它們該是從英語直接音譯出來的名詞:
白脫 butter (牛油)
起司 cheese (芝士或奶酪)
培根 beacon (煙肉)
優格 yogurt (乳酪)
瓦斯 gas (氣體)
堤拉米蘇 tiramisu (意式芝士餅)
吉力丁 gelatine (魚膠)
總覺得音譯的名詞甚難理解,除非某些名詞被經年慮月的使用,好像巴士(bus:公共汽車)或的士(taxi:計程車),才能夠在腦海中建立具體的形象,即使如此仍然不算理想,就好像我們常用音譯的士多啤梨(strawberry),名字誤導,明明是草莓,和啤梨毫無關係。
從前曾聽說日本人之所以能夠較中國人更快速吸收外來的事物,主要因為日文中的片假名,能夠直接把外來的詞彙直接吸納成為日本文字的一部份,簡單又快捷,所以一直認為日本文非常神奇,既揉合了中國人的漢字又能直接兼容外國的詞彙,如此兼收並蓄的語文熏陶下,難怪日本產品和經濟如此發達;早陣子終於下定決心,學習日文,才發現對日文的崇拜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所謂的片假名只是把外來語直接音譯,例如:多呀(door:門)、呀多巴姨(autobike:電單車)、盼打(panda:大熊貓) ... 一點都不神奇,如果這方法真的凑效,中文字也能製造大量的音譯,就像以上台灣食材的譯法,但我個人並不認為可取,意譯的牛油遠勝白脫,讓人一眼便明白詞彙的意思,兼且不需強記兩個毫無意義的音節,你同意嗎?
日本人能夠在保持傳統(和服、階級觀念和必恭必敬的禮貌)的當兒,極速吸收新事物,如果不是因為日文,憑甚麼?我依然迷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