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四日
我雖然喜歡烹飪,但每年煮大餐的次數畢竟有限,為求出品完美,我對食材要求甚高,絕不介意多花點金錢購買最優質的食材和醬料,一來次數有限,再貴也只是一年十次八次,花費有限,其次是如果食材影響了成品的質量,便白白浪費我的時間和精神,兼且委屈了我至愛親朋的口腹享受,罪過!罪過!
經驗告訴我外國食材的質量一般和價錢掛勾,食物的分類、產地、生產日期和特點均有明確的標示,價格再貴也購買得安心放心;歐洲和日本不單流行評級食肆,食材比拼更加普遍,聽說不單果菜肉類,就連芝士、鯷魚、沙甸魚也按產地和蘊釀時期分門別類,令我等門外漢也能按圖驥,減低不必要的疑慮,愈貴質量愈高,等價交易,雖然有點肉痛,幸好沒有被騙的感覺。
反觀中國的食材,質量毫無保證,單憑肉眼觀察,再加手感和嗅覺,又或者倚賴相熟店舖的買手經驗和商務關係,都不很可靠,太多人為因素影響判斷和貨源的穩定性,缺乏具公信力的標準,客人自然不太願意付出較高的價錢購買質量沒保證的食材,作為消費者面對這系統性的問題,常常感到非常婉惜,我曾經在百佳超市以超低的價錢購買超甜無渣的內地蕃薯,也曾在吉之島購買四川出產的士多啤梨,味道媲美日本的超貴農產品,可惜踫上這些內地高質量食材,暫時只能靠緣份。
內地食品連最低要求的安全問題尚且未能解決,我期望的質量偵測和等價交易,看來暫時只是奢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