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老來得子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認識一位專門替邊緣青少年在刑事案件作辯護的律師,她告訴我這些邊緣青少年十之七八來自「老來得子」的家庭。

香港許多從事體力勞動的男士,年輕時愛賭愛玩愛自由,空閒時間,最享受和背景相同的朋友過大海(到澳門賭錢)和北上尋歡,日復一日只懂及時行樂,從沒考慮結婚和生兒育女,怕束縛怕責任,可惜歲月催人,當他們漸漸喪失工作能力,再無財力和體力繼續往昔糜爛的生活時,便開始感到寂寞,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壓力,心底突然萌生北上找結婚對象,建立家庭的念頭,內地人口眾多,花一點錢,半騙半迫,不難找到二十來歲年輕少艾的妻子,然後極速結婚產子,申請來港,一家人依靠綜援過活,可是老夫少妻,生活貧困,年輕的妻子受不住花花世界的誘惑,最終拋夫棄子,遺留下老人與子 … 每天發生在身邊的故事。

十歲、八歲隨母來港的子女,鄉音未改,學業成績也跟不上,無法打進主流學生的一群,加上家庭複雜,父和母文化水平又低,不懂教,也沒能力養,惟有終日流浪街頭,結集童黨,撩事鬥非,最終罪犯刑事,依靠律師求情輕判。

眾多不負責任的老父,加上無知貪財的母親,把家庭問題演化為長期而沈重的社會問題;究竟如何才能讓老伯伯們明白,他們六、七十歲才來結婚產子,不會為自己帶來多少的歡樂,卻製造許多的悲劇與無奈,何必?


P.s. 明天開始旅遊歐豬五國中的意大利和希臘,振興當地經濟(這個笑話不太冷吧?),六月十日博上再見!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愛哭愛笑的歲月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聽說所有兒童期的動物都份外可愛,無論外型、觸感、氣味、聲線和性情都特別惹人憐愛,令成年動物油然生愛,產生一種強烈的保護慾,從而增加小動物存活的機會。

我一直相信小孩子並非想像中脆弱無助,他們天生許多技倆對付成年人,兩歲以前,他們的語言能力雖然無法和成年人相比,卻充份掌握如何利用自己的「笑和哭」與成年人溝通,甚至進一步操控所有愛他的成年人,這兩年的時光,是人一生中最愛哭愛笑的歲月。

喜歡看見孩子的笑臉,那種無憂忘形的歡樂,感染力超強,輕易洗滌成年人的傷痛與疲憊;相對而言,我更愛看哭泣中的孩子,兒童的笑臉雖然怡人,卻流於單一單純;哭的表情卻隨著動機轉變,變化較大,很有研究和觀賞的價值,所以我愛看見小孩哭泣,甚至當年自己的兩個女兒。

襁褓中的孩子只會因為身體不適發出「警號」,不適一旦消除,他們也就懶得哭泣,大女兒不足一個月,我帶她到醫務所抽血檢驗,她一直渴睡,只有在抽血針紮進的一刻,驚醒大哭,不適過後,眼淚未乾,她便又沈沈入睡。

慢慢地她學懂以哭聲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表達不滿,宣泄感情,提出警告,作出防衛(小女兒在爭執中處於下風時,最愛用這一招),和利用哭聲威脅我們;不同動機的哭泣,表情迥異,音頻和聲量不同,仔細觀察和聆聽,自然懂得分辨,我最愛看見小朋友利用哭泣作出威脅,那種「古惑」的神情最是有趣,聲量按父母和她們的矩離不斷調節,愈遠愈大聲,你趕緊走過去,她們便懶得扯大嗓門,淚水淹蓋下的眼睛,時而閃爍地觀察父母的反應是否如願,否則便繼續哭叫,每次看見,我總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取出相機,把那「古惑」的神情記錄下來,家中的舊相簿儲存不少女兒哭鬧的照片,可惜我不懂攝影,未能準確捕捉箇中的神緒。

或許當你再遇上子女哭鬧時,別忙著滿足他,嘗試拿出相機,攝下他們的表情,你不慌不忙的態度多少有助減少他們以哭聲作為威脅的習慣。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一代不如一代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中學同學希望我多寫一些當年的點滴,可是能夠曝光的已經七七八八,其餘的二二三三可能有點敏感,不敢隨便下筆,想一想,重新組織,換轉角度再寫。

相信你一定看過電視上「打波先黎落雨」的廣告,未看過也沒關係,我從youtube找到:



一個勉勵時下年青人的宣傳片,和我們當年的心境相去甚遠遠遠;中學時代打藍球遇上下雨,我們更興奮!戲稱為「打水球」,雨中打球水花四濺,感覺份外清涼,加上機會無多,我們更加珍惜,次次「打水球」都盡興而返,從未因為下雨感到掃興,我們的態度是:要打便打,管他甚麼天氣。

現今的中學生能夠從同學居住的屋苑名稱或住房呎數,推敲出同學們的家庭環境;我當年天天看見其中一位同學,由穿著制服的司機接送,從來不懂羨慕,對錢的概念模糊得可以,反過來時常可憐那位同學不能和我們一樣,自由自在地在校園流連,隨時到校園外的巴士站候車回家。

我們都愛吃,長期感到飢餓,每個小息不是吃周師傅的橙色雞翼,便到tuck shop買熱狗,午飯時間愛到金馬或銀馬車吃套餐,我最愛光顧馬頭圍村內的熟食小販,尤其那位經常亂發脾氣的大叔,他配製的咖哩魚旦,超級美味,惟有一邊吃、一邊忍受他的叫罵聲,我們都稱他為「惡記魚旦」,我們從未聽過減肥、食物金字塔、高纖低脂 … 反而吃得開懷,吃得爽!

當年會考放榜,也一樣有人歡笑有人愁,我們事先得知校方只提供約三份之二的中六學位,換句話,約三分一的同學必須離校,接過會考成績單後,同學很自然地按成績分組,成績較佳的一羣,齊齊到港九各地報讀名校,計劃一起升讀外校,把校內有限的學位留給成績稍遜的同學,最終當然未能成事。

我們當年十五、二十時的確就是如此快樂、單純和善良,沒有壓力,沒情緒問題,更沒感情困擾,八十後和我們相比,那一代更幸福呢?

不管是贏錢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一個多月前申訴專員公署狠狠批評屋宇署和地政總署執法不當,處理新界村屋違規工程拖延苟且,欠缺成效,兼且厚此薄彼,間接縱容村屋僭建;最近連環揭發尊貴的立法會議員(張學明、陳鑑林、黃容根、梁耀忠、王國興、湯家驊、黃成智、謝偉俊、張國柱)和政府高官(環境局副局長潘潔)同樣知法犯法,利用執法的漏洞,擅自把家居面積違規擴大,增添居所空間之餘,還可額外提升資產的價值。

社會上站在道德高地,頭頂光環,對這批人口誅筆伐的言論太多,不贅。這事件讓我聯想到另一件相關的怪事:

許多朋友都知道我曾經居住錦繡花園,前後四年,因為喜歡元朗平原的開闊,也愛平房式居所的空間,和元朗市那份獨特、半新不舊的風情;許多朋友都看不慣錦繡花園內各家各戶截然不同的圍牆,誤會管理公司太鬆散,任由戶主擅自更改居所的外觀,實情是錦繡花園的管理公司十分嚴謹,對住戶任何違規建築,一律予以書面警告,若住戶不按警告依時依例清拆僭建物,便把個案一一提交法庭,因此錦繡花園建築物內外一向絕少僭建。

相對而言,西貢的匡湖居,僭建情況非常普遍,大部份房屋的露臺都改建為主人房或客廳的一部份,車房轉變為室內的空間,甚至私自挖出地牢,增加整整一層的空間,匡湖居的管理處一貫愛理不理,這一點點違規的空間和自由,結合屋宇署和地政總署的怠忽職守,大大增添了匡湖居單位的可塑性,為業主帶來莫大的裨益。

誰料香港也有「不管是贏錢」的空間?!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不求你原諒,只望你忘記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和朋友聚會,話題扯到職場上「委婉式」的溝通,當然意見紛紛,其中不同意有話直說的一方提出:有些人可能因為一句不中聽的話,心生憤恨,氣足十多年,不可不防;這話讓我怵然心驚,勾起不少的塵封的往事:

有些要好的朋友突然變得疏遠,很可能因為自己口舌招尤,言語傷人,常言道: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即場反唇相稽,尚且能夠給我機會,把意思說清楚,可惜某些人某些事實在太敏感、太深刻,他們說不出口,也沒法忘記,我無心快語造成的傷口和連帶的關係破裂,經久不癒,讓人傷感 …

這篇短短的博文,花了我很長很長的時間,因為我不懂如何面對,如何補救,和如何undo當天的傷害;大恩不言謝,大錯不道歉,因為道歉也不管用,從不敢奢望你原諒,只默默地希望終有一天,你能夠忘記當天我帶來的傷痛。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自作自受的價值觀

二0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價值觀和道德的分別是甚麼?關係又是甚麼?一直混淆,也因此一直犯錯。

網上維基百科解釋為「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互動百科的解釋是「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行動規範的總和。」可見道德判斷該依從社會公認的標準,而非單純的個人判斷。

相對而言,價值觀較為私人,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 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每人的天賦條件不一、成長環境各異、人生階段不同和追求的夢想不盡相同,自然擁有不一樣的價值觀,不同的選擇是必然的結果;選擇的對錯該以當事人的價值觀衡量,而不是其他人的價值判斷。

舉個例子:我是一個節儉的人(只是個例子,事實上並不節儉),自然認為金錢的價值遠遠高於錦衣美食,因此捨不得花錢買衣服和進出高級的食肆;這當然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惜,我錯在分辨不清價值觀和道德,經常誤將價值觀當作道德標準,妄想別人依從,又或者幼稚地以價值觀判別是非;以上述例子演繹,我不單要求自己節儉,還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標準消費,凡不依從者便視之為奢侈浪費。

價值觀既然是個人的選擇,當然應該自作自受,與別人無尤;可是,當我回望過去的職場生涯,這種謬誤經常出現,對此我深感抱歉!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中學時代(續)

二0一一年五月十八日

教數學的老師姓陸,身材矮胖,又胖又姓陸,自然被匿稱為「豬碌」,他經常笑容滿臉,從不發脾氣,是位典型的好好先生;我曾口快舌快,當著他臉,稱呼他為「豬先生」,他雖不悅,卻只當做沒聽見,仍能保持一貫的紳士風度;當時每次失眠,便極度懷念他日間不徐不疾、陰聲細氣的課堂,因為不消一分鐘,我便能沈沈入睡。

英語老師是班主任,姓李,只記得花名Tiger Lee,可想而知她如何大公無私,依法辦事,她是我的剋星,只要一見到她,平常靈牙俐齒的我便自動閉嘴,她一點也不兇,只是說一不二,有點不怒自威的氣勢,所有的中學老師之中,我只怕她。

中文科的簡老師剛從大學畢業,只大我們幾年,和我們的關係亦師亦友,她對教學熱誠,常常鼓勵我們多看課外讀物,她不單有教無類,看書也是有「看」無類,和我們討論瓊瑤、古龍、納蘭性德 …,當時我瘋狂愛上武俠小說,和兩位同學一起租書,互相交換,迫自己天天看完一套三冊的小說,跟時下不眠不休的打機青少年不遑多樣;簡老師當時畢竟年輕,時常被我們氣倒,她發脾氣罵人的時候,過份激動,總是高八度走音,我一聽見便忍不住哈哈大笑,令她氣上加氣,罪過!罪過!

歷史科的「張梅安」老師,廣東話發音帶著濃重的北方口音,自我介紹時,把自己的名字讀成「漿糊罌」(漿糊是另一種文物,八十後只能在博物館看到的文化遺產),我們當然也跟口稱呼她作「漿糊罌」了!教世界歷史的是杜小玉老師,人非常精明醒目,我們會考當年,她tip中「山東問題」和其他題目,令致全級成績斐然;地理科的Miss Wan,眼鏡片很厚,笑容靦覥,天天駕著小汽車接送其他老師;Bible黃最兇,硬性規定我會考選聖經科,我心有不甘,最終還是缺席應試;其他還有教中文科的植老師和何老師,教數學的副校長潘老師,個子矮小,教運動的沈老師,記憶中,每一位都盡心盡力。

中學剛好是由兒童蛻變為成人的階段,渾沌無憂的童心,一下子變得敏感又熱血,初嘗人生淡淡的甜苦,便滿以為自己看透世情,中學畢業的紀念冊第一頁是我偶像蘇東坡的詩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那份蒼桑的情懷,當時懂個屁!

中學時代

二0一一年五月十七日

近期在臉書(facebook) 上找回失散多年的中學同學,臉書上的icon也轉用了少年十八、二十時的舊照,也為方便舊同學能夠一眼把我認出來,和她們在網上交換舊照片,嘗試從密密麻麻,面目模糊的集體照上,一一把名字列出,喚起了我許多中學時代的回憶;借此分享一些中學時代的點滴,與同學們緬懷那段純真無憂的歲月,也希望喚起你沈睡的回憶。

我媽媽是個隨和的人,卻堅持四個女兒全讀女校,沒有商量的餘地,我隨兩個姐姐入讀協恩女子中學,基督教學校似乎較小學時代的修女學校寬鬆,校園面積相當大,中學以外,還有小學和幼稚園,中學部還設有飯堂、獨立的小禮拜堂、獨立的室內運動場 … 等等,我最經常使用的是乒乓球室、已經成為歷史陳蹟的黑房和一排放著六張睡床的病房,初中階段,我反斗好動,經常相約其他班級的同學,詐病到病房相聚,一時興奮忘形,便被教務處的楊姑娘責罵;也試過在黑房中流連太夜,校門已鎖,狼狗已放,進退不得,狼狽不堪;校園種了香蕉樹,我們偷摘,一不小心,香蕉的汁液滴在校服上,黏糊糊的,無法洗淨,最終報銷,被媽媽痛罵。

中三時班房剛好座落在飯堂之上,每天小息前飯堂傳來陣陣炸雞翼的香味,令發育中的我雙眼發光,唾液氾濫,焦急難耐地等待小息鐘聲,然後瘋湧到飯堂爭購獨一無二的橙色炸雞翼,周師傅的獨門秘方,相信已成絕響;碩大的校園,只僱請一名花王,聽說他姓鍾,我們都尊稱他Mr Bell,雙眼有點「鬥雞」,不知何故他說話常參雜大量單字英語,我常纒著他教我種花,實情愛跟著他到校園各個神秘的角落探險;還有住在洗手間的堅婆,總是笑眯眯望著我們。

校工以外,中學時代的老師熱情又親切,時間有限,待續 …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中西合璧的廚房

二0一一年五月十六日

粵式飲宴,菜式排序很奇怪,隨便舉一個例子:

珠聯囍璧合
Barbecued Whole Suckling Pig
葡汁釀響螺
Baked Stuffed Sea Whelk
翡翠蝦球帶子
Sautéed Fresh Scallpos and Prawns with vegetables
竹笙扒上素
Braised Assorted Vegetables with Bamboo Piths
紅燒蟹肉金山勾翅 (十五両翅)
Braised Shark’s Fin with Crab Meat
碧綠花菇鮮鮑片
Braised Sliced Abalone with Chinese Mushrooms
清蒸海東星
Steamed Fresh Garoupa
脆皮龍崗雞
Deep-fried Crispy Chicken
福建炒香苗
Fried Rice in “Fujian” Style
薑蔥鮮雲吞
Shrimp Wontons in Soup with Chive and Onion
蛋白杏仁茶
Almond Cream with Egg White
永遠結同心
Chinese Petits Fours

次序一般從燒味冷盤開始,進入兩至三碟熱薰,魚翅,鮑魚,魚,雞,然後主食和甜品,主菜既不是從味道清淡漸進為味道濃郁的菜餚,也不是從容易入口的魚雞轉為飽肚的肉類,更不是從便宜的菜式慢慢推進至名貴的魚翅鮑魚 …. 我從小至現在,無論到香港哪一間酒樓飲宴,都按這次序上菜,絕不可能是巧合,背後必有原因,可是我苦思幾十年,始終想不出背後的邏輯。

每次回內地的「大」酒樓,眼見樓面動輒三、四層,每層少說也能容納五、六百坐位,常慨歎中式廚房實在太偉大了!竟然能夠同時招呼過千食客,並且從容地應付各人不同的要求,中廚房內環環緊扣的組織力,必定非常專業,絕非我輩普通人能夠理解;相對而言,西廚有點像自家廚房,一個爐頭一道菜,食客固然要等,餐廳也不可能應付太多人客,因此,外地愈高級的餐廳,樓面反而較小,只有麥當奴一類的快餐店才能承受較多的食客。

因此,我猜測飲宴的菜式排序會否與中廚的效率有關?換句話,不按這次序出菜,廚房的空間和設施便不足以應付一千幾百人同時吃相同的菜式?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即使幸運猜中,箇中的道理還是一門專業的學問。

中廚以規模效應為主導,把住家式廚房演進成分工仔細,組織緊密的食物處理工場,可惜許多時候過了份,沒顧及個別人客的享受,或許應該參考西廚對菜式排序和整體配答的心思;中廚的組織力和準備工夫也很藉得西廚參考,來減低成本和增加規模。

中式宴席雖然排序怪怪的,尚算美味可口;西式宴席,我最怕怕!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裹足不前

二0一一年五月十三日

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必須付費,公立醫院四萬,私家醫院更貴,動輒十萬元以上,這收費水平,相信已不單只收回成本,簡直是一門賺錢的產業,何解在香港發展舉步為艱?

按道理,賺錢的生意應該不單有能力支付當前的費用,還能撥出部份利潤投放在改善人力資源和醫院設施,讓生意愈做愈大,長做長有,財源滾滾才對,是嗎?床位和產房不足,大可增加資源擴充;缺乏足夠的醫護人員,大可增加本地培訓,同時考慮暫時輸入外勞,全球招聘,這才是生意之道。

若私營醫院妄顧產婦的身體狀況,濫收邊緣個案,引致公立醫院婦科及兒科深切治療部不勝負荷,當局也可考慮把內地孕婦的「意外」使費,向私家醫院徵收(私家醫院自然有辦法向內地孕婦討回)和提高目前四萬元的產科服務費,收回深切治療部的額外成本,再利用這筆費用進一步擴大和提高婦科兒科深切治療部的水平,惠及本地孕婦,何樂而不為?

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按法庭判例能夠取得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因此許多人害怕這一批為數每年約四萬的兒童將來可能成為香港的負擔,事實上目前有能力支付十多二十萬元(產科服務費外,交通費,住宿費、陪月費等等,等等)來港產子的一群,非富則貴,將來家道中落,無法立足故鄉,來港領取綜援過活的個案,也許不會太多吧!若我們真不願見內地人通過來港產子取得居港權,亦可研究竟如何改變入境條例,堵塞這漏洞,然後再衡量在沒有居港權的條件下,香港的產科能否成為獨立的產業,為香港創造財富與就業。

可惜,香港政府只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資源不足,便出七招阻止內地來港產子,充份表現出「限米煮限飯」的態度,難怪甚麼四大支柱,六大產業,八大項目全都裹足不前。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易買難賣

二0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或許你跟我一樣也留意到這博右邊「熱門文章」中經常出現「平均成本投資法」(http://debbielsho.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20.html) ,我不知道甚麼原因令這篇博文長期被翻閱?今天重溫,發覺末段太倉猝,沒有充份討論「平均成本投資法」只顧及「買」的策略,卻完全忽略將來該如來「賣」出獲利的方法與步驟。

投資和消費最大的分別就是「賣」,日常生活的消費品大都只有「買」的過程,難怪我們都精於選購,對自己的喜惡和市場上產品的特性都瞭如指掌,甚少出錯;可是對如何「賣」出,何時何種情況下賣出不甚了了,市面上的投資產品和書籍亦同樣重買輕賣,難免形成「獨腳烏鴉搵食難」的情況。

資產不是消費品,購入的目的純為持有時孶息和將來出售時圖利,所以投資必須掌握一買和一賣的技巧;長期持貨,即使賬面升值,亦只是紙上富貴,若然能夠懂得適時賣出套現,伺機再買,才能把有限的資金循環再用,生生不息,良好的投資策略應該兼具「買」和「賣」兩方面。

買貨容易賣貨難,其中或多或少因為當初買貨時千挑萬選,無論漲跌,也很難霎時間改變初衷,茂然放棄這些「絕世好股」,的確有點自打嘴巴的味道,如何突破自己的心理關口,適時作出理智的決定,方法可能人人不同,我的方法是:看大市走勢,任何急升的資產必然下跌,不管持有的資產質素如何驕人,都絕不可能在大市調整的時候獨善其身,所以能夠狠下心腸,慢慢出貨套現,愈賣愈升的確難受,但相比可能看著整筆資產減值、蝕入肉的痛楚,總算還可以接受;話雖如此,突破人性的弱點很難,我也是經常不理性地長期持有心頭好的資產。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投資+自住 vs 投資/自住

二0一一年五月十一日

打從結婚後第一層樓開始,我們便把投資和自住的樓宇捆縛在一起,結婚頭十年,搬家共計九次,平均一年一個半月便轉換一次環境,家中許多雜物還未有機會從紙皮箱取出,便又原箱運輸到另一個新地址,搬屋公司只要接到我的電話,便能立即報價,根本不用來我家視察傢俬家品的體積,我也從不抗拒適應新環境(事實上,我喜歡所有新奇的事物),也不討厭安排裝修、搬運和收拾,因此每次轉換投資,便很自然地同時搬家。

我也真太笨,直至第九次搬進租住的物業(因為當時沒有正資產,所有的資產已變為負數),才發現新大陸似地感受到分割投資和自住樓宇的靈活性:資產難免會隨著市場的漲跌不斷改變,愈能靈活按市場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買賣,收穫自然愈見豐厚,即使如我一樣不介意年年換樓,也難免白白錯失最佳時機;適合投資的房子不一定適合自住,例如:當年新開發的調景嶺,升值潛力當然很大,但初期交通配套設施不足,商場街市水靜鵝飛,中小學欠奉,開荒很難捱,反過來說:適合自住的房子不一定適合投資,勉強尋找兩全其美的房子,難度相當大;因此,視樓宇為資產多於居所的,不妨考慮這分割的方案。

相反,許多朋友很重視家居,不惜工本改裝拆建,四出搜羅裝飾家品,務求打造心目中的完美的dream house,租住房屋可能不太合適,因為約滿遷徙在所難免,很容易便會出現與dream house難捨難離的場面,這類朋友應該購房自住,選購時還應小心考慮樓房能否長期達到自住的要求,短期升值的幅度相對次要。

我認為兩種選擇也很正確,只要清楚自己的喜惡,買樓前下定決心投資為本還是自住為本,便能找到合心水的房屋,搖擺不定的心意很可能讓人購入不知所謂的樓房,徒然花錢花氣力。

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遲生有甚麼好處?

二0一一年五月九日

結婚半年,我便意外懷孕,感覺十分懊惱,因為小孩子的出現,彷彿意味著奔放自由的年青時期提早結束,有點突然和難於適應,幸好外子是個既來之、則安之的快活人,在他的感染下,這負面情緒只維持了一瞬間,便轉化成較開放的態度,直至大女的出現,大女愛笑又胖墩墩,極速俘虜了我的心 ….

我雖不是主動選擇當一位年輕的媽媽,感覺倒也不錯,年輕的身軀,恢復較快,記憶中大女出生後十八日,我便能穿上懷孕前的牛仔褲;當時童心未泯,常藉口買玩具給襁褓中女兒,購買自己兒時渴望擁有的玩具屋和Barbie,盡情滿足往昔的擁有慾之餘,也能夠更投入地跟她一起玩自己深愛的玩具,藉口和她一次又一次到迪士尼樂園,實在我比她玩得更徹底和瘋狂,我和女兒年齡較近,能夠分享的自然較多,我的青春期因此不減反增,確是意料之外;另一方面,女兒的出現提升了外子和我的責任心,我們得以更早便積極地建立事業;此外,自己的父親母親精神體力仍在狀態,容易分擔照顧和教養子女的重任,也能更長時間享受頑皮的兒孫們帶來的樂趣。



生兒育女不論年齡,都必要付出許多許多的心力和有限的時間,朋友問我:早生好還是遲生好?我只知道早生的好處,答覆流於片面,現代人許多選擇遲生,明星名媛不少一拖再拖,直至大限將至才匆匆人工受孕,到底遲生有甚麼好處呢?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自由、自主、自在的媽媽

二0一一年五月六日

朋友常說我現在的女兒大了,沒有負擔,日子過得瀟灑。

事實上,我從沒因為已作人母感到犧牲,曾經在題為「畢生成就」的博文(http://debbielsho.blogspot.com/2009/11/devoteddevotedhk5000.html) 中提及自己不算是一個devoted的母親,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翻譯,直至前幾天才想到或許可以譯為「忘我」的媽媽,為甚麼我算不上忘我的媽媽?

仍然記得第一次懷胎十月的時候,也許當時還年輕跳脫,挺著大肚子半年,行動不便,悶得發慌,所以大女未足半歲,我便和外子趁外出公幹,順道往美國遊玩,足足離家一個月,旅程當然愉快,但回家途中一直擔心女兒已把我們忘記得一乾二淨,豈料她看見我們便開懷大笑,笑容燦爛,笑過不停,讓我放下心頭大石。

小女一歲半的時候,我決心重拾書包,攻讀一個頗吃力的MBA課程,繁忙的工作後,變得忙上加忙,為保證能夠天天和女兒接觸,自私地要求她們每天下午睡過夠,晚上便能挺到十一、十二時,待我回家,吃過晚飯才跟她們一起聊天、玩耍和講故事給我聽,她們漸漸習以為常,直到十多歲,還常常倦極睡倒在我的床上。

我愛旅遊,差不多所有長假都往外地轉,兩個女兒一歲多便「走難」似地跟著我們到處去,年紀太小了,根本不懂享受旅遊的樂趣,舟車勞動,再加上時差問題,也許都令她們小小年紀便嚐盡苦頭,但我捨不得放棄旅遊,更捨不得矜貴的閒暇時間離開兩個女兒,思前想後,還是帶著尿片奶粉,周遊列國 ….

我是媽媽,也是我媽媽的女兒;作為女兒,我常希望媽媽活得開心快樂,絕不介意偶然遷就她;所以想當然地認為女兒們長大後,必也有同樣的想法,由始至現在都心安理得地做在自由、自主和自在的媽媽。

因為我相信:開心的媽媽才能培育開心的子女;成文在母親節前夕,祝願天下的母親別太勉強自己,天天過得順心愉快!


p.s. 小女兒在母親節,一早起來做了我最愛吃的scone,好味又窩心!




post p.s. 五月九日信報的一篇題為「母愛叫人太沈重」的文章,節錄其中一段作者描述看過電影「東京鐵塔」後的感想:「母親必須要犧牲自己才可以證明她對兒子的愛,而兒子必須永遠帶著揮之不去的罪惡感才可以做一個誠實、有用的人,並且懂得去愛。這是一種畸形、病態的母子關係,充滿虐與自虐,令人想到的是張愛玲那句令人魂飛魄散的「愛的凌遲」(網上維基百科解釋:淩遲,俗稱「千刀萬剮」,是中國酷刑之一。劊子手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分成數百至數千塊,用小刀逐塊割下來。)」 他比我更偏激,但我卻非常同意「愛」不該讓雙方感覺沈重!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子女與婚姻

二0一一年五月五日

曾經在博文「博奕論」(上年七月十二日http://debbielsho.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12.html)提及Steven E. Landsburg的著作More Sex is Safer Sex,書中一篇文章提及子女和離婚率的關係,美國的研究顯示獨生女兒的家庭比獨生兒子的家庭,離婚率高出五個百分點,其他國家如墨西哥、哥倫比亞和肯雅,差距更大,越南最厲害,離婚率差距達25%;數據又顯示獨生女兒不單影響父母的婚姻,帶著獨生女兒的失婚婦人,再婚的機會也遠較帶著獨生兒子的失婚婦人為低;此外奉「子」成婚的機會,較奉「女」成婚的機會更高;頭胎是女兒較頭胎是兒子的父母更大機會繼續「追」下去。

相信沒有人會否定子女和婚姻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以上種種統計數字清楚顯示:兒子維繫婚姻、女兒卻危害婚姻;但背後的原因是甚麼?似乎仍未有一致同意的看法;我只有兩個女兒,無法比較男孩和女孩成長期不同的需要,只知道女孩子很「嗲」,老愛佔據父母所有空閒的時間,她們很貼心,經常出奇不意地表達她對父母的愛(小女曾經學我開支票,第一張支票給我,一字之後許多個零,報答我對她多年的照顧!),令父母心甘情願地付出、付出、再付出,父母或許真有可能顧此失彼,忽畧配偶,影響婚姻;可是未知,兒子會否也是一樣?

相信子女總希望父母齊全,一家人和睦共處,父母間中短暫擅離職守,留下子女外出「拍拍拖」,增進彼此感情,相信對子女百利而無一害。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窮爸媽、富子女

二0一一年五月四日

Facebook上看見大女和我一樣,喜歡「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我愛它文字淺白,像透一個十來歲年青人的獨白,書本雖然有關理財,內容絕非一味鋪陳理財的技巧或知識,反而針對理財應有的心態,提出許多挑戰傳統智慧的看法,例如:窮爸爸愛教育子女努力讀書,獲取好成績,找份掙錢的好工,富爸爸拒絕為錢工作;窮爸爸努力存錢,富爸爸不斷投資;窮爸爸甘於接受「我付不起」的遺憾,富爸爸卻努力追尋「我怎樣才付得起」的方法;窮爸爸害怕冒險,富爸爸努力學習管理風險 …… 概括而言,富爸爸和窮爸爸是兩類人,不管窮爸爸如何努力爭取升職加薪或省吃憸用,都不可能成為富爸爸,當年確實頗具爭議性。

其後,作者川普清崎(Robert T Kiyosaki)出版一連串富爸爸系列的書籍,包括:「富爸爸、有錢有理」(Rich Dad’s Cashflow Quadrant) 、「富爸爸、提早享受財富」(Rich Dad’s Guide to Investing) 、「富爸爸、富小孩」(Rich Dad’s Rich Kid Smart Kid) 、「富爸爸、大預言」(Rich Dad’s Prophecy) 、「富爸爸、年輕退休」(Retire Young, Retire Rich) 、「富爸爸、成功故事」(Rich Dad’s Success Stories) 、「富爸爸、商學院」(The Business School) 、「富爸爸、辭職創業」(Rich Dad’s Before You Quit Your Job、「富爸爸、提高你的財商」(Rich Dad’s Increase Your Financial IQ) 等等、等等。

我也只看過其中一兩本,因為大致上的內容和「富爸爸、窮爸爸」相類近,只是把他的理財的理念寫得更具體和細緻;「富爸爸、窮爸爸」初版雖然矩今已接近十四年,內容絕不過時,如果你希望孩子將來的生活比自己更充裕(貧富只是相對的概念),這本書可能提供某些啟發或靈感。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冤家宜解

二0一一年五月三日

我十年沒踏足美國,怕煩!自從911後,美國的反恐措施一再加強,聽說簽證艱難、行李上飛機更難、人上機下機還得寬衣解帶,通過重重關卡,反正美國以外的旅遊景點超多,無必要淌這渾水。

拉登(Osama bin Laden)昨天在巴基斯坦被美軍槍殺,美國人欣喜若狂,徹夜在白宮外慶祝,可是今天香港報紙的社評,一面倒地為拉登被殺感到擔憂,這或多或少因為我們對911沒感到切膚之痛,但我相信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人相信「冤家宜解,不宜結」,十年前,我在電視直播親賭阿蓋達組織(al-Qaeda) 攻擊世貿中心,殺死三千多位無辜的平民,感到非常痛心和震撼,曾嘗試了解恐怖主義的由來和演進,發現離不開三大元素:理想主義、勢力懸殊和以血還血的信念。

美國人或許認為拉登的死亡,標示恐怖主義的末日,世界將會變得更安全,可能嗎?美國人忘不了911,難道阿蓋達的激進份子能夠忘卻昨天領袖被槍斃的沈痛和恥辱嗎?看來911的教訓,並沒有讓美國人明白「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拉登流的血必然引發更多血腥的反擊,美國國土故然不安全,太多美國人聚集的地方同樣不安全;美國人不懂或不願意用暴力以外的方法平息爭端,甘願付出性命、財產和安全感來打挎敵人,不幸地,他們這不智的取向,將害苦許多像你像我一樣無辜的局外人。

何年何地,美國人才能學懂「冤冤相報何時了」這顯淺的道理呢?